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 2167 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中華民族的「天問」徵途背後是無數航天人默默的付出與奉獻。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從長徵火箭、神舟飛船,到「嫦娥」「北鬥」,接過航天前輩的精神傳承,新一代的航天人以星辰大海為抱負,繼續上下求索,努力拼搏。讓我們走近這群可愛的年輕人。
陳剛:「大力協同,全力以赴」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測部主管
我和火星的緣分起始於2017年8月。畢業後,我進入航天五院總體部,成為一名航天工程師,參與到火星探測器的綜合測試工作中。在經歷了初樣和正樣階段工作後,2020年,我調入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參與工程總體組織工作,後來全程進駐發射場,參與到火星任務的發射實施階段工作中。
進場以來,我一邊在前方密切跟蹤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系統的發射準備工作,同時還要兼顧後方的測控系統準備工作、飛控工作進展。火星任務,測控通信是一個難點,也是亮點,前期探測器系統的工作經驗和測控通信專業的基礎,都對我參與各大系統的工作組織和接口協調提供了較好的支持。4月5日進場至今100多天,工程總師和各系統始終堅持「有問題共同解決,有困難共同克服,有餘量共同掌握,有風險共同承擔」的理念。進場這段時間,我深切體會到航天是一個系統工程,唯有大力協同,全力以赴,才能成就目標。
戚鐵磊:以矢志奮鬥彰顯青年本色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綜合部主管
我於2014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來到航天一院,2017年調入現單位,與航天結緣至今已有6年時間。在這次火星任務中,我負責「日例會」「日計劃」的組織匯報以及中心人員工作安排、物資保障等,同時還承擔新聞宣傳工作。
眾所周知,這次任務意義重大,同時難度也大,又趕上今年的疫情,之前正常的事情在這次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垂直轉運,箭在弦上,高負荷,快節奏已成為最後衝刺階段的標籤。有一句話形容我在靶場這一段時間的感受比較貼切:恰似爐上煎茶,苦中亦飄香,復如浪裡淘真,沙盡始到金。
在關鍵時刻,越是艱難險阻,越要鬥志昂揚,越是面對變化,越要堅定信念。作為隊伍中的青年人,就要衝向最難、最累、最險的前線,啃最硬的骨頭,攻最高的山頭,挑最重的擔子,以矢志奮鬥彰顯青年本色。
徐亮:「十年磨一劍,五年方始,十年方成」
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火星探測任務環繞器總體總裝
我是1986年的,2011年碩士畢業進入上海航天工作時,正值國家深空探測規劃論證,一期重點任務就是火星探測,我有幸能夠直接參與其中。這個任務,從2011年到2016年,歷時5年,過程十分曲折,最終確定工程立項,一步實現「繞落巡」。
在「天問一號」任務中我的工作崗位是火星環繞器總體總裝,具體的工作職責是在設計階段負責火星環繞器總體結構和布局總裝設計,在研製試驗階段負責現場AIT(總裝/集成/測試)工作,對總體技術狀態負責。
火星研製大致分為方案、初樣、正樣,目前待命發射的「天問一號」,歷經約24個月的研製試驗,在這個過程中環繞器已經累計加電3100小時(其中在發射場期間累計加電550小時)。而一般衛星型號,在出廠時加電約1000小時、在發射場最多100小時的工作量,火星任務在發射場的工作時長104天也遠大於一般型號任務。
火星探測,因為天體窗口約束,每26個月才有一次發射機會。立項時,就給研製團隊所有確定了一個概念,火星任務沒有可以推的後牆,必須按照按時(窗口)、保質(可靠性)、保量(覆蓋性)完成任務。
「十年磨一劍,五年方始,十年方成」,未來的路很長,但是我們已經不能後退,必須迎難而上、完成任務。燃燒青春、築夢火星、奉獻航天,是這個時代的幸事,也是我們這代年輕人的幸事。
王連國:「做偉大航天精神的踐行者,為空間科學探測事業增磚添瓦」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火星探測任務有效載荷總體主任設計師
我們承擔「天問一號」13臺有效載荷研製工作。我從2014年參加有效載荷的論證工作,一直到今天有6年的時間,見證了這項工作過程的不易和艱辛。
研製過程很是坎坷。多次出現從一個坑裡爬上來,又掉入另一個坑裡的情況。在發射場有這樣一個標語——「強者,都是流著淚奔跑的人」,我對此感觸非常深刻。航天領域有一個著名的環節就是「歸零」,有些問題經過艱苦的歸零,成功解決之後,在歸零評審會上經常有人眼裡噙著淚水。
正是由於全體參研人員的艱辛付出,我們有效載荷趕上了整個任務的進度,按期裝器來到發射場。來到發射場之後,工作緊張有序開展。我們有幾項專項試驗需要在發射場做,其中一項試驗流程很複雜,我們進行了3次推演,測試細則修改了5次。測試時間持續了2天半,晚上都是測試到12點才結束。有了前期紮實工作的基礎,和在發射場嚴謹細緻的工作,我們圓滿完成了發射前的各項任務,等待發射。
能夠參加本次任務我感到非常光榮和自豪。做偉大航天精神的踐行者,為空間科學探測事業增磚添瓦,這是我們的初心和使命。
劉一譞:「面對困難、樂觀向上、勇往直前」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火星探測任務有效載荷總體調度
中國科學院承擔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有效載荷分系統的研製工作,針對火星空間環境、形貌特徵、表層結構和大氣環境等方面開展科學研究。有效載荷總體的使命是架起科學與工程之間的橋梁,將科學理想與工程約束相匹配,目標是在適應資源約束的情況下,追求科學產出最大化。2016年年初,有效載荷分系統正式進入工程實施階段,較比探測器晚啟動近一年半的時間,中科院有效載荷總體及各承研單位基本全年無休,按期完成了初樣、正樣產品的交付。
因為疫情原因對進場隊員人數進行壓縮,14臺載荷設備同時在場峰值人數僅為50人,這是以往探月型號不敢想像的。4月底某一階段測試的時候,隊員們基本一幹就是一天一夜,有的隊員因為需要甚至要工作更長時間。面對如此高強度的工作,試驗隊隊員一切以任務為重,不怕苦、不喊累,毫無怨言。
中科院有效載荷試驗隊執行發射任務期間,實現零疫情、零疑點、零隱患、零問題,圓滿完成發射場試驗工作,祝願「天問一號」任務圓滿成功,願我國航天事業越來越強。
高芫赫:「逐夢火星,『探測器好』」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測試指揮
我是一名「90後」,2017年4月,從北航畢業來到航天五院總體部測試中心工作。測試中心是完成整星級測試任務的地方,也是距離衛星最近的人。簡單來說,我們就是要測試驗證衛星各單機設備主要性能、設備間接口性能以及整星級性能的部門,通過我們的手來檢驗衛星的健康狀態,保證衛星完美無瑕地轉入發射場等待發射。
2017年底,我接任了火星探測器測試指揮的任務,緊接著就要完成一項測試任務的重頭戲——模飛測試,簡單來說就是將衛星從發射到落火,再到火星車火面行走整個事件在地面進行模擬飛行試驗。這一次模飛測試工作,讓我充分感受到了「大力協同」的航天精神在工作中的體現。
非常榮幸,我能夠作為火星探測器的指揮完成發射場的測試工作,並在發射日當天,代表火星探測器系統,向發射場指戰員、向全體火星探測任務成員、向全國人民報告「探測器好」,這意味著火星探測器系統已經做好準備,可以發射了。在發射場喊出屬於我們探測器的口令,這是一個無上的榮耀,同時也是一份沉重的責任。因為,這一聲「探測器好」代表著我們火星探測器背後所有研製人員六年的辛苦奮鬥,代表著全體航天人對這顆衛星的希望。
張則梅:「青春是用來奮鬥的」
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火星探測任務環繞器主任工藝師
我是火星環繞器主任工藝師。大家聽到工藝師這個詞可能不知道具體是幹什麼的,實際上就是把各位設計師腦子裡想的、圖紙和文件裡面要求的給做出來,而基本上是從原材料級別開始的。我和我的團隊具體負責火星環繞器部分的生產、總裝和測試,大家現在從新聞裡看到的,咱們探測器下部那個金燦燦的六邊形的環繞器,就是我和團隊成員一點一點從無到有做出來的。
如果大家關注近期關於火星探測的新聞報導的話,會發現探測器在任務期間有各種機構的展開,比如太陽翼、各種天線和載荷,從動畫效果看就像大片一樣,很震撼。如何抵消地球重力場的影響,如何減少對活動部件的影響,如何對機構進行保護,這些都是我們一直在努力攻克和一遍遍考核驗證的難題,確實不容易。
大家應該可以體會到,現在的航天人都很年輕。我的很多同事都是90後、95後。我們用自己四年、五年甚至十年的時間,完成了我們人生中的一段歷程。我不知道自己後面還會遇到什麼樣的工作,但是這段火星探測之旅絕對會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楊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徵」
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新聞處主管
從6月15日來到基地,到今天,已經30多天了。這30多天時間裡,我們和試驗隊員同吃同住,有探測器轉運、火箭垂直轉運這些關鍵的節點,已經採訪拍攝了多位各大系統的研製人員,從總師到主任設計師,從工程總體到各個分系統。
這段時間的文昌,溼度80%上下,溫度35%左右,太陽在頭頂360度無死角的曬。我們到的時候,依舊是工作的高峰時期,探測器300多人,火箭200多人,再加上發射場工作人員,無數人在這片海岸邊的土地上忙碌著。
即便面對各種困難、各種質疑,他們依舊是能夠把頭昂起來,認真、樂觀、自信、幽默的新一代航天人。中國的航天事業已經發展了60多年,經歷了數不清的艱難困境和難以忘懷的高光時刻。火星探測是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徵」,接力棒已經交到了新一代航天人的手中。壓力有,但信心和熱情他們更有,「一代人已經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