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青春力量,託舉「天問」夢想

2020-07-24 光明日報
以我青春力量,託舉「天問」夢想

7月23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測控大廳,航天科技人員慶祝髮射成功。新華社記者 才揚攝

【一線講述】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了瑰麗壯美的火星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成績背後,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矢志不渝的執著追求,是一支支科研團隊並肩攜手的頑強奮戰。在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青年人是重要參與者。一批「80後」「90後」投身其中,懷凌雲志、做務實事,在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光明智庫把他們請到臺前,分享最火熱、最閃亮的青春故事。

最大的幸福,是個人奮鬥融入國家驕傲

講述人: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火星探測任務環繞器主任工藝師 張則梅

有人問我,「工藝師」在航天中具體做什麼?實際上,就是把各位設計師腦子裡想的、圖紙和文件裡要求的製作出來,而且是從原材料級別開始做。我和我的團隊負責火星環繞器的生產、總裝和測試,探測器下部那個金燦燦的六邊形環繞器,就是我和團隊一點一點從無到有做出來的。如果把我們裝配的全程用相機拍攝下來,製作成延時攝影效果,相信絕對是一部震撼的大片。

火星探測器執行任務期間,會展開太陽翼、各種天線和載荷,看起來非常震撼。但這對我和團隊來說,是巨大的考驗。如何抵消地球重力場的影響,如何減少對活動部件的影響,如何對機構進行保護……我們一遍遍努力攻克接連出現的難題。

現在的航天人整體年輕化。我出生於1985年,2010年參加工作,在團隊裡年紀最大。我的很多同事都是「90後」「95後」。由於任務的特殊性,我們先在上海完成了環繞器的階段研製,之後於2019年4月15日將其運到北京,在北京繼續研製,直到送進發射場。這樣長期出差,家人很難適應和理解,只能慢慢去解釋、努力去克服。

2016年8月,我的女兒出生了。休完產假,我就開始忙火星環繞器的工作,她的成長基本和這項工作同步。她生日時,她第一次去學校時,我只能坐最早的航班從北京飛往上海,匆匆陪她片刻,再趕當天最晚的航班返回北京。

當然,不只是我。航天人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難題,但大家都堅持下來了。我們用四年、五年甚至十年的時間,完成了人生中最驕傲的一段歷程。我不知道自己今後還會遇到什麼樣的任務,但這段火星探測之旅絕對會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我能向孩子「顯擺」一輩子的事。習近平總書記說,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個人奮鬥能融入國家的驕傲,是我最大的幸福。

在追求萬無一失的道路上奮力奔跑

講述人: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火星探測任務有效載荷總體主任設計師 王連國

我們團隊承擔本次天問一號任務有效載荷的研製工作。有效載荷的研製啟動比探測器系統晚了一年多,為了趕上整個任務的進度,我們從開始就得追趕。

但追趕談何容易?有效載荷設備技術新,性能指標高,功能和工作模式複雜,形狀還各不相同。參加單位有11家,部分單位尚是航天新兵。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作為有效載荷總體單位,必須從頂層進行優化設計。我們採用了一套適合行星探測的集中式載荷管理方案,將各個相對獨立的載荷設備組成一個協調的整體。這套方案考慮了深空探測的特點,重量和能源約束苛刻,時延大,自主能力要求高。方案推行中常遇到困難,我們多次討論,甚至爭吵,目的只有一個:做到最優、最完美。航天人很多都是完美主義者,甚至像是患上了強迫症。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群人,我們才能把工作做到萬無一失。

研製過程很是坎坷,多次出現「從一個坑裡爬上來,又掉進另一個坑裡」的情況。我在發射場看到一條標語「強者,都是含著淚奔跑的人」,對此感觸非常深。航天領域有一個著名的「歸零法則」——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必須從零開始,對全鏈條每一步進行細緻檢查,直至問題完全解決。每次艱苦的歸零之後,在評審會上常有人眼裡噙滿淚水。

在這個團隊裡,加班是常態,帶病工作、家人生病無暇照看也常有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需要進行連續24小時的試驗,由於有些人處於隔離狀態,人手不夠,其他人不管年齡大小、不管男女,都毅然頂了上來。由於不能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有幾位同志冒著深夜的寒風,騎著電動自行車趕回十幾公裡外的家裡。

在全體參研人員的艱辛付出下,有效載荷趕上了整個任務的進度,按期裝器來到發射場,繼續緊張有序地開展工作。我們有幾項專項試驗需要在發射場做,其中一項流程很複雜,大家進行了3次推演,修改了5次測試細則,測試時間持續了2天半,每天都忙到凌晨。有了前期紮實工作的基礎,我們最終圓滿完成了發射前的各項任務。

能夠參加本次任務,我感到非常光榮和自豪。做偉大航天精神的踐行者,為空間科學探測事業增磚添瓦,這是我們的初心和使命。

一聲「探測器好」,喊出必勝決心

講述人: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測試指揮 高芫赫

我是一名「90後」,2017年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來到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測試中心工作。簡單來說,我們的工作是測試驗證衛星各單機設備主要功能性能、設備間接口以及整星系統級功能性能,通過我們的手來檢驗衛星的「健康狀態」,保證衛星完美無瑕地轉入發射場,等待發射。

2017年年底,我接到火星探測器測試指揮的任務,要帶領團隊完成測試任務的「王牌」重頭戲——模飛測試,也就是將衛星從發射到著陸火星表面,再到火星車火面行走的整個事件在地面進行模擬飛行驗證。在編寫測試實施文件的一個多月裡,為了做到萬無一失,我認真學習了探測器各個分系統的設計文件,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去請教各位主任設計師,甚至型號副總師、總師。有時遇到一些關鍵問題必須當天攻克,哪怕很晚了,我也能及時聯繫到各位設計師。這是因為我們航天人有一個傳統:手機永遠不關機,確保探測器研製過程中的溝通及時有效。

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終於迎來了驗證的那一天。模擬發射開始了!器箭分離,地火轉移,近火制動……聽到GNC(飛船制導、導航和控制)分系統報出「火星進入大氣」,所有人的心都緊繃了起來。因為從這一刻起,一切後續動作都由衛星自主完成,此前近8小時的準備,就是為了這最危險的環節——「探測器進入下降著陸」,讓衛星能夠平安著陸到火星表面。時間一秒一秒過去,各項遙測參數均顯示正常,直至GNC分系統報出「火星著陸」,我的心才放了下來,帶頭鼓起了掌。那一刻,所有人都非常高興,相互道喜。看著眼前這一幕,我深深感受到航天人所特有的「大力協同」精神。

2020年3月29日,我們從北京出發。三年前的這一天,我來五院報導,成了一名航天人。三年後的這一天,我作為火星探測器測試指揮,來到了文昌發射場,並在其後的日子裡完成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在發射日當天,我代表火星探測器系統向發射場指戰員、全體火星探測任務成員、全國人民報告「探測器好」,也就是告訴大家:火星探測器系統已經作好充分準備,靜待發射。

以前每次在電視上看火箭發射,聽到「10,9,8,7……發射」的倒計時聲,我都羨慕不已,覺得特別瀟灑。現在,我終於有機會在發射場喊出屬於我們探測器的口令了。測試主任設計師告訴我:「這一聲『探測器好』,一定要喊出必勝的決心!」我明白,這短短四個字,代表著火星探測器背後所有研製人員6年的艱辛奮鬥,代表著全體航天人對這顆衛星的熱切希望。

於是,我每天除了在宿舍練習這個口號,還會來到海邊,對著大海高聲練習。為了喊出最佳效果,我嘗試了好幾個版本,最後決定使用「探~測器好~」這個版本,既能清晰準確地發音,又能將我們的必勝決心喊出來,把我們探索浩瀚宇宙的願景喊出來,把我們航天人對家國的熱愛喊出來,向我國「天問」系列深空探測任務拉開大幕送上最響亮的祝願!

以燃燒的青春築夢火星、奉獻航天

講述人: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火星探測任務環繞器總體總裝狀態控制崗 徐亮

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我的工作崗位是火星環繞器總體總裝,具體職責是:在設計階段負責火星環繞器總體結構和布局總裝設計,在研製試驗階段負責現場AIT(總裝/集成/測試)工作,對總體技術狀態負責。

我1986年出生,2011年碩士畢業後進入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即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工作。當時正值國家深空探測規劃論證,一期重點任務就是火星探測。非常幸運,我直接參與到了領域論證、火星任務論證之中。這項任務從2011年延續至2016年,過程十分曲折,最終確定工程立項,一步實現「繞、落、巡」。

八院承擔了天問一號任務中的火星環繞器抓總設計研製工作。由於跟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採取並研、聯合試驗的模式,我們去北京出差、開會、做試驗就變成了家常便飯。朋友們偶爾聯繫時,總會「嘲笑」我:不是在北京,就是在去北京的路上,回上海和回家反而成了出差。有時任務特別緊張,我便乘坐高鐵早上赴京、晚上返滬,常常一天十多個小時奔波在路上。

火星研製大致分為方案、初樣、正樣幾個階段。天問一號發射前,歷經了約24個月的研製試驗,在這個過程中,環繞器已經累計加電3100小時,其中在發射場期間累計加電550小時。而一般衛星型號,在出廠時加電約1000小時、在發射場最多加電100小時。此外,火星任務在發射場的工作時長達104天,也遠大於一般型號任務。

環繞器上有7類12件機構,用以完成飛往火星時的各項功能任務。這些機構完成研製後要在地面進行測試。機構專項測試是一個各系統聯合試驗,涉及單位多、技術狀態複雜、風險大。正樣研製時,在上海、北京、發射場一共進行了4個輪次的機構展開專項測試,每輪次都是10天10夜連軸轉,目的是最大程度確保機構的安全性,匹配試驗任務的進度。

火星探測,任務艱巨、使命光榮。因為天體窗口約束,每26個月才有一次發射機會,因此,立項之初,研製團隊所有人便在心裡明確了一個概念——火星任務必須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任務。

未來的路很長,我們必須迎難而上。燃燒青春、築夢火星、奉獻航天,是我們這代年輕人的使命,也是幸事。

有問題共同解決,有風險共同承擔

講述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深空部主管 陳剛

天問一號任務由工程總體和五大系統組成,各系統分工明確,組織嚴密,共同完成工程任務的方案設計、產品研製、設施建設、試驗和發射實施。工程中心為工程總體單位,負責組織天問一號任務的先期研究和工程立項,制定研製任務總要求,組織系統技術協調和總體專題研究,保證系統最優、工程目標可實現。

我和火星的緣分開始於2017年8月。畢業後,我進入航天五院總體部,成為一名航天工程師,主要參與火星探測器的綜合測試工作。那時候是火星初樣階段,綜合測試作為總體專業,可以接觸到探測器系統的總體要求、方案設計、研製試驗等技術文件。崗位工作離探測器很近,也便於學習掌握探測器的功能性能、工作模式和飛行程序,對開展後續總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礎。

在經歷了探測器系統初樣和正樣階段工作後,2020年1月,我調入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參與到工程總體組織工作當中。之後,我一面參與系統間接口控制文件、總體技術文件的編寫印發,完成工程總體正樣研製總結,參與組織總師系統會、調度會、大系統接口協調會等工作;一面跟蹤各系統正樣和發射實施階段工作,參與組織協調人員和產品進場、發射場計劃等工作。後來進駐發射場,全程參加到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發射實施階段工作中。

進場這段時間,感觸非常多。一邊在前方密切跟蹤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系統的發射準備工作,同時還要兼顧後方的測控系統準備工作、飛控工作進展。這是一次很好的機會,一次難得的可以全面了解航天系統工程和工程組織的機會,通過發射場期間組織的各類技術協調和技術研討工作,逐漸加深對各系統組織模式、工作流程、系統間接口協調等各方面的理解。密切跟蹤技術狀態更改和質量問題歸零,加強與試驗隊的溝通,主動參與協調會、匯報會,掌握任務進展的同時,也不斷進行總結,主動學習其他相關學科知識,深化自己對火星任務、大系統方案的理解,以便更好地開展工程總體工作。

在發射場,工程總體工作組堅守前線,確保前後方第一時間掌握任務進展,以便及時開展組織協調和作出決策。工程各系統始終堅持「有問題共同解決,有困難共同克服,有餘量共同掌握,有風險共同承擔」的理念,大力協同,全力以赴,確保天問一號任務順利實施。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陳海波、王斯敏)

相關焦點

  • 走近青年科研工作者:以我青春力量,託舉「天問」夢想
    以我青春力量,託舉「天問」夢想——走近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背後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一線講述】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了瑰麗壯美的火星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以科技力量託舉夢想
    以科技力量託舉夢想——走近二○二○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忘初心,甘於奉獻,面對疫情勇敢逆行,以自身所學守護人民健康;他們矢志報國,銳意攻關,鑄造「大國重器」,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他們面向國家和人民需求,立報國之志,學報國之能,建報國之功。
  • 他們是託舉「嫦娥」的青春力量
    中國探月·情懷與擔當託舉「嫦娥」的青春力量2020年12月17日凌晨,夜色沉凝。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控大廳,明亮如晝。時間,洗禮著一代代航天人,悄然將皚皚華發偷換成青春容顏。偉大的時代選擇了年輕的一代,偉大的事業造就了年輕的一代。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用無可比擬的青春力量,在託舉「嫦娥」的漫漫長路上,寫下嶄新的中國探月故事。那時的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與一份遙遠而偉大的事業纏繞在一起時隔多年,一張舊報紙重新走進人們的視線。
  • 以科技力量託舉夢想——走近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下)
    「天問」探火、「嫦娥」奔月……這些舉世矚目航天任務的順利實施,都離不開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強力引擎。起飛重量約870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14噸……十年磨一「箭」,長徵五號的成功研製,傾注了總設計師李東的全部心血。
  • 比「天問一號」更激動人心的是背後的「青春之歌」
    (7月24日光明日報)天文一號發射成功,讓國人自豪,讓世界驚喜,不過,筆者認為,最激動人心的還是「天文一號」背後悄然唱響的「青春之歌」。 個人奮鬥融入國家驕傲的青春之歌,點亮時代。他們說,我們用四年、五年甚至十年的時間,完成了人生中最驕傲的一段歷程。我不知道自己今後還會遇到什麼樣的任務,但這段火星探測之旅絕對會是濃墨重彩的一筆。習近平總書記說,青春是用來奮鬥的。
  • 「天問一號」升空背後,有群「最美託舉者」
    兩千多年前,屈原發出這樣的「天問」。如今,我國新一代航天人,再一次向浩瀚宇宙發出「天問」。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直刺蒼穹, 在天際劃出一道金色曲線。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五次發射任務,是2020年第二次執行發射,也是首次執行應用性發射任務。
  • 唱響青春旋律!「放飛夢想」雲南大學青春歌會在昆舉行
    據了解,本場「放飛夢想」雲南大學青春歌會,由中國教育電視臺、中共雲南省委教育工委、雲南省教育廳、雲南大學主辦,由雲南電視臺、雲南民族大學、昆明學院協辦。  第一篇章《致敬校園》,在充滿青春氣息的旋律中抒發新時代廣大師生乘著夢想的翅膀,為實現偉大中國夢而奮發圖強的信念與決心;第二篇章《致敬時代》,以昂揚激越的旋律,表達了一代又一代的時代榜樣,把偉大祖國的壯麗事業勇挑肩頭的擔當;第三篇章《致敬理想》,以深情熱烈的旋律歌頌了在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路上,那些以理想為指引無私奉獻的追夢人;第四篇章《致敬青春》,用抒情而鏗鏘的歌聲,展現了新時代大學生的夢想、激情、
  • 【畢業季】「北音見證了我的青春與夢想!」——周格非、吳映香...
    【視頻】「北音見證了我的青春與夢想!」「挺想回來再上學的!」「從12歲到19歲,北音真的是見證了我的成長!」「很多同行都是我們學校的校友,這點我覺得毋庸置疑。」「我們這裡出了太多的人才,簡直就是中國娛樂產業人才的輸出地、集散地、輸送地!」
  • 用青春作槳 以夢想為帆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用青春作槳 以夢想為帆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2020-11-26 1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7月23日12時41分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天問一號」探測器升空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 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飛行路程超1.3億千米
    在科技發展的道路上,我們國家對於航天工程有著越來越多的突破,而在9月11日,中國航天局探月魚航天工程中心有消息稱,中國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路達到1.37億千米,距離地球約1520千米,探測器的姿態穩定、能源平衡,相關工作一切穩定順利。
  • 問天之旅 解答「天問」
    先秦時期,屈原對著茫茫宇宙發出《天問》;數千年後,中國向著星辰大海,踏上「問天」之旅。在星際間穿行,可以想見這條路充滿了未知和風險,但重要的是,我們已經邁出了堅實步伐。7月23日中午,在碧海椰影之中,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天問一號」騰空而起。
  • 中國「天問」,從文昌邁向更遠深空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徵五號託舉著「天問一號」探測器從文昌出徵,奔向火星。「遂古之初,誰傳道之?」兩千多年前,屈原長詩《天問》,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
  • 「天問一號」背後的那抹「藍」
    12時41分,隨著一聲巨響,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五次發射任務,也是首次執行應用性發射任務。根據發射任務要求,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將託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開啟奔向火星的旅程。
  • 二〇二一——二〇三五:照見你我青春路
    以青春之奮鬥創造青春之中國,以青春之中國成就青春之你我——答案,在規劃《建議》中,也在億萬奮進的腳步中。  「5年、15年以後,我應該畢業了,從事我最喜歡的考古工作了。」鍾芳蓉說,相信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綜合國力的大幅躍升,將能支持更多孩子有條件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生。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數位化發展,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規劃《建議》按下了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前進鍵」。
  • 燃燒青春 吶喊夢想-2019《搖滾青春》新聞發布會
    2019年4月11日下午,根據地嘉賓滿座,「搖滾青春」灰子&夏樂團 深圳演唱會新聞發布會暨專輯籤售會隆重盛啟,活動現場吸引了數百名嘉賓與幾十家媒體的關注,大家共同見證了本次新聞發布會的盛大啟幕!說起灰子,他的第一個標籤就是深圳根據地。
  • 遠安80後工程師為「天問一號」護航「圖」
    本網訊(融媒體記者伍玉華、龍劍)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開啟了中國的火星探測之旅。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的背後,有一位默默奉獻的遠安籍計量系統工程師,他就是陳俊。
  • 星河滿目,無悔青春——「天問」年輕人的青春逐夢路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 2167 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中華民族的「天問」徵途背後是無數航天人默默的付出與奉獻。
  • 高考前不可錯過的勵志視頻:衡水中學「學霸」的青春和夢想
    這世間,唯有青春與夢想不可辜負衡水中學「學霸」勵志演講:這世間,唯有青春與夢想不可辜負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我是838班的張錫峰,相信很多同學應該認識我,在大家眼裡,我扮演更多的通常是個諧星的角色,可是大家似乎忘記了,在我這看似狂野,實則狂野的外表下,也隱藏著一顆憧憬陽光的心。所以,我站在這裡,與大家分享關於學習我的看法。
  • 他們,是「天問一號」的守護神
    7月23日12時41分,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組合體送入太空。火箭點火起飛後,文昌航天發射場銅鼓嶺測控區測控設備及時捕獲目標,獲取到了火箭飛行第一手數據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