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源:谷歌宣稱的量子計算機「霸權」真實嗎?

2021-01-19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

上個月,NASA大意提前洩露了Google的量子霸權論文,因為違反了Google公關部門的計劃,所以很快就撤下。其後,Google遵循典型的商業炒作方案,始終三緘其口,一直到2019年10月23日,論文正式在《Nature》發表,伴隨著各式各樣的公關吹噓,鋪天蓋地而來。


有趣的是,與其同時,IBM在官方博客公然唱反調,發表了一篇自己的論文稿,宣稱已經證明Google並沒有達到量子霸權。那麼到底誰是誰非呢?


首先,我們先回顧一下什麼是「量子霸權」;它指的是量子計算器在某個有實用價值的程序上能比現有的古典計算機高效許多。請注意,一般人往往忘記這個定義中要求有實用價值的那部分,所以我一開始就疑心Google團隊鑽的是這個漏洞,而且已經寫過一篇文章來推測其中的奧秘(參見前文《Google的量子霸權是怎麼回事?》)。現在因為有了更詳細的消息,我可以更精確地解釋Google的這篇論文,希望讓理工科出身的讀者都能理解。


下面是Google所用的Sycamore(梧桐;名字純屬巧合,不要亂做聯想)量子處理器的示意圖;其中灰色的叉叉是個別量子位,藍色的長方塊是耦合器,共有88個,它們負責將兩個相鄰的位轉化為糾纏態。原本應該有54個量子位,但是其中一個失效無法修復(白色叉叉),所以整個實驗只能用上53個位;有效的耦合器也因而減少了兩個,剩下86個。

Google所做的程序是先從86個耦合器和53個位中隨機選出部分,被選中的會被開啟而發生作用,叫做閘門(Gate)。位的閘門(Single-Qubit Gate)作用是產生對應著隨機古典結果的量子態;耦合器的閘門(Two-Qubit Gate)作用則是將相鄰的位糾纏起來。這些作用合起來,形成一個循環(Cycle);全部總共有20多個循環被事先隨機確定,它們一起組成一個線路(Circuit)。Google在實驗中所用的最複雜線路,包含了1113個單位元閘門和430個雙位閘門。


接下去是重複以下的這個程序圈子(Loop):首先把所有的位清零;接著讓事先選定的固定線路發生作用,製造出新的量子態;然後全部位進行塌縮,以便形成古典的0或1讀出。所以結果是一個看似隨機的53位序列,但是內含量子糾纏,所以位之間並非真正的統計獨立,而是有由量子糾纏來決定的複雜相關性(Correlation)。


經過小規模的試用之後,最終Google團隊用全部53個量子位跑這個程序圈子3千萬次,這一共費時200秒。Google估計最新的古典超級計算機也要耗時10000年,所以可以自誇「量子霸權」。


IBM出來潑冷水的研究,是採用了更高效的古典超級計算機設置,結果只用了兩天半,大約比Google團隊的估計快了八個數量級,所以並非沒有意義的。

然而這個古典程序的運行時間(Runtime),可以在數學上證明是與2^n成正比,這裡n是量子位的數目,亦即Google實驗中的53。所以即使在n=53的條件下古典計算機還可以一搏,到n=90左右的時候,也會重現量子霸權。這大概也就是三四年的研發時間。


IBM的算法(Algorithm)仍然是以蠻力(Brute Force)為主,如果未來發明了更巧妙的算法,可能會讓古典程序又再增速幾個數量級,不過這頂多是把門坎抬高到n=200。換句話說,最多最多也就是延遲Google的量子霸權十年左右罷了。


那麼我們的結論是量子霸權在2030年之前必然會發生嗎?不是的,Google這篇論文的真正問題,不在這些細節上,而在於整體設計,也就是我在本文開頭所提的,程序的實用價值。


要比較兩個不同工程方案的優劣,一個很重要的隱性前提是要達成同樣的、有實用價值的目標。Google的公關文稿,把他們的這個「成就」和100多年前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的首次飛行相比,就是故意混餚視聽: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的飛機是圍繞著一個歷史長久、公認有價值的目標(亦即動力飛行)而設計製造的成品;Google的Sycamore卻執行了一個一點用處都沒有的程序。


真正類似的,是建造出一個複雜而沒有實用性的機器,然後說它在產生獨特的噪音上,有無可比擬的效率。換句話說,他們是先射箭、再畫靶,Sycamore自己隨便動一動,然後叫古典計算機來做仿真;如果這樣也算量子霸權,那麼隨便找一個有53個原子的系統,要求古典計算機來仿真它歷時200秒的演變,同樣也會需要萬年以上。


事實上,Google的這個結果,比毫無實用價值還要糟糕。要理解這一點,我們先回顧一下當前量子計算界的處境。現在的世界紀錄是大約100個量子位(DWave的量子計算器是假的);但是這些位很不穩定,非常容易與周圍的巨觀環境起作用而喪失量子態,這是我以前詳細討論過的量子退相干過程(Quantum Decoherence)。要知道計算的輸出(Output)是程序邏輯的結果,而不是量子噪音的後果,就必須有糾錯機制。


目前人類所知的量子糾錯機制,必須用上80-10000個原始的量子位,才能產生1個穩定可靠的位(叫做邏輯位,Logical Bit)。世界紀錄是連1個邏輯位都沒有的。


Google的這個「突破」,第一個巧妙之處在於用的是內生的(Endogenous)隨機量子態,而不是事先指定的(亦即Exogenous,外源性的)串行。雖然Google團隊可以試圖去影響這些原始量子位之間的糾纏,實際上是否成功,並不能絕對精確地驗證。換句話說,他們根本沒有解決糾錯的基本難關,而只估計出Sycamore保持量子態的半衰期大約是10微秒,那麼因為每一輪程序圈子費時不到7微秒(=200秒/30000000輪),大部分時候量子退相干還沒有發生。然後又再巧妙地只考慮統計結果,那麼少部分的噪音就可以遮蓋住了。


這裡最基本的毛病,在於Google的量子計算器並無法自行保證結果是正確的,事實上我們知道它不可能是絕對正確的,頂多只能是近似正確。相對的,古典計算機給出的結果卻是絕對精確可靠的。這時硬要比較兩者所費的時間,顯然不是公平的。

相關焦點

  • 王孟源:谷歌量子計算機距離實用至少還有九個數量級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孟源】 上個月,NASA大意提前洩露了Google的量子霸權論文,因為違反了Google公關部門的計劃,所以很快就撤下。其後,Google遵循典型的商業炒作方案,始終三緘其口,一直到2019年10月23日,論文正式在《Nature》發表,伴隨著各式各樣的公關吹噓,鋪天蓋地而來。
  • 谷歌低調宣稱「量子霸權」遭打臉,人類離量子時代還有多遠?
    谷歌的科學家們宣稱,他們已經取得了「量子霸權」,建立了一個量子系統,能夠完成傳統計算機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除非你願意為了一個結果等上一萬年。多年來,量子觀察家們一直在等待這樣一個時刻的到來,他們在談論這個時刻時,往往會提到萊特兄弟。
  • 我國量子計算機算力超越谷歌百萬倍,量子霸權之爭誰將勝出
    什麼是「量子霸權」,為何要用霸權二字來形容計算機,量子霸權真有比核武器還大的制霸和威懾能力嗎,誰又能在這場事關國家命運的生死時速中率先實現真正實用化的「量子霸權」?2019年,谷歌在實驗室實現了53個量子比特的操控,宣布率先實現「量子霸權」。
  • 谷歌聲稱的「量子霸權」到底是什麼東西?
    谷歌科學家今天正式宣布已經實現量子霸權,這項研究發表在 10 月 23 日的《自然》雜誌上。雖然更早之前,論文已經被友軍NASA偷跑,並引起同行質疑,對,就是超級計算機的巨頭IBM,但是當時谷歌沒有作出任何回應。 而現在正式宣布實現量子霸權的谷歌,也引起不明真相的群眾的擔憂。
  • 我國量子計算機實現量子霸權,計算速度比谷歌快了100億倍
    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我國新構建的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機實現了量子霸權。在5000萬個樣本的高斯玻色取樣實驗中,「九章」量子計算機僅用了200秒就完成了,如果使用世界第三的超級計算機進行實驗,它也要將近20億年才能完成。
  • 谷歌的量子霸權:或將讓量子計算機,開啟計算領域新紀元?
    谷歌科學家稱已經實現了一種近乎神話的計算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新一代量子計算機性能大大超過了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也就是所謂的「量子霸權」。一個在谷歌Sycamore機器上工作的專家團隊表示,他們的量子系統在200秒內完成了一個計算,而一臺經典計算機需要1萬年才能完成。
  • 一文讀懂「量子霸權」|量子計算機|算法_網易訂閱
    光子盒研究院出品  自從去年10月23日,谷歌「利用可編程超導處理器實現量子霸權」被正式刊文介紹之後,世界都認識到了一個新名詞:「量子霸權」。  一般認為,如果量子計算機在「某些特定問題」上的計算能力超過了傳統經典計算機,那麼就被認為實現了「量子霸權」。專家估計,如果量子計算機能操控超過49個量子比特,其在某個特定問題上的計算速度就有可能超過包含超級計算機在內的任何傳統計算機。  為什麼谷歌那麼在意自己獲得了「量子霸權」?人類實現「量子霸權」究竟有多大意義?
  • 中國實現100萬倍谷歌量子霸權了?還是媒體集體誤讀?
    從量子霸權說起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cy),又叫量子優越性。原義指量子計算機系統在解決問題上,超過了現有的最強經典計算機(傳統的電子計算機),哪怕這個問題是一個沒有實際用途的問題,就稱量子計算機實現了量子霸權(量子優勢)。
  • 中國實現100萬倍谷歌量子霸權,部分報導有誤
    從量子霸權說起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cy),又叫量子優越性。原義指量子計算機系統在解決問題上,超過了現有的最強經典計算機(傳統的電子計算機),哪怕這個問題是一個沒有實際用途的問題,就稱量子計算機實現了量子霸權(量子優勢)。由於IBM的倡導,量子霸權在中文翻譯中更多被譯為量子優越性。
  • 量子計算機200秒完成的運算,最強超算需1萬年,谷歌實現量子霸權
    谷歌量子人工智慧實驗室的預期研究方向為圖中紅色曲線,他們希望通過建立糾錯量子計算機,降低錯誤率,從而將這項技術推入右下角的綠色可用區域。什麼是量子霸權量子霸權,也叫量子優勢,即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功能強大的量子計算機可以完成經典計算機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我國量子計算機比谷歌快100萬倍 量子計算機是什麼
    我國量子計算機比谷歌快100萬倍 量子計算機是什麼據國內媒體報導,9月5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潘建偉教授在公開課演講上向公眾透露光量子計算機最新進展:已經實現了光量子計算性能超過谷歌53比特量子計算機的100萬倍。
  • 「深度」谷歌再次聲明實現量子霸權,IBM:我不服!
    谷歌的量子計算機完成了傳統計算機無法完成的任務。根據谷歌的說法,這項計算任務將花費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 10000 年的時間。這一次的計算幾乎沒有實際用途,有實際用途的量子計算機問世還有很多年的時間,技術障礙是巨大的,即使如此,它們也可能只在某些任務上擊敗傳統計算機。
  • 實現「量子霸權」:了不起的「九章」計算機
    近日,我國在量子計算領域取得了裡程碑式的突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稱該校學者潘建偉帶領的團隊成功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實現了具有實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樣」任務的快速求解。這一成果牢固確立了我國在國際量子計算研究中的第一方陣地位。
  • 中國量子霸權成果遭谷歌量子計算之父質疑
    科學家們對九章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努力表示讚賞,但它是否可編程和實用?在當今的全球科學事業中,這種情況通常要等到全世界的科學家群體能夠發表意見時才會發生,特別是在量子科學這樣複雜的領域。而這個共同體開始對中國的量子霸權主張進行評價。約翰-馬蒂尼斯(John Martinis),他的團隊去年領導谷歌在量子霸權上的努力,他說,最新的量子霸權努力 "陪審團還沒出來"。
  • 我國量子計算機比谷歌快100萬倍
    根據中國科技大學消息,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潘建偉教授在公開課演講上向公眾透露光量子計算機最新進展:已經實現了光量子計算性能超過谷歌 53 比特量子計算機的 100 萬倍。
  • 量子計算理論專家Scott Aaronson解讀「谷歌實現量子霸權」,你看懂了嗎? | 新智元
    今天,著名理論計算機科學家Scott Aaronson就谷歌的「量子霸權」研究進行了FAQ解答,Scott曾是「D-Wave 首席懷疑官」,但他十分肯定谷歌的量子霸權研究。註:風雲之聲內容可以通過語音播放啦!
  • 調查員講科技:什麼是量子計算機和量子霸權?
    近日谷歌公司興奮的宣布已經造出了具有極高運算能力的量子計算機。接著「量子霸權「這個詞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但是量子計算機這個名字顯得過於專業,晦澀難懂。本篇咱們就來嘗試一下,揭開它神秘的面紗。想要明白什麼是量子計算機,咱們有必要先簡單科普下傳統計算機的工作原理。
  • 量子計算為何又被稱為量子霸權,實現量子霸權對未來產生哪些影響
    什麼是「量子霸權」,為何要用霸權二字來形容計算機,量子霸權真有比核武器還大的制霸和威懾能力嗎,誰又能在這場事關國家命運的生死時速中率先實現真正實用化的「量子霸權」?2019年,谷歌在實驗室實現了53個量子比特的操控,宣布率先實現「量子霸權」。
  • 「量子霸權」來了,中國如何發力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量子霸權」一石激起千層浪。10月24日,《自然》雜誌刊發了谷歌公司的一篇論文。在該論文中谷歌表示,其開發出一款54量子比特數(其中53個量子比特可用)的超導量子晶片「Sycamore」。基於Sycamore,谷歌對一個53比特、20深度的電路採樣一百萬次只需200秒。目前最強的經典超級計算機Summit要得到類似的結果,則需要一萬年。
  • 「量子霸權」新招數?谷歌量子機器學習開源庫TFQ來了!
    全文共2338字,預計學習時長13分鐘去年10月,《Nature》刊發了谷歌的一篇論文,其研發的Sycammore量子處理器能在200秒內完成傳統超級計算機上萬年的計算量,基於此,谷歌宣稱實現了「量子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