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你真高興,有你這樣的朋友在身邊,好開心!」「真討厭,滾一邊去,看見你心裡就來氣。」面對兩個普通的白蘿蔔,成都金牛區金泉小學的學生們,對著一個說讚美的話,而對另一個則用力罵。
原來,這是學校師生為期一個月的實驗,讓孩子們用不同的語言對待兩顆蘿蔔,感受語言對蘿蔔生長的作用。
實驗結束,學校給出的答案是:被罵的蘿蔔比被讚美的蘿蔔壞得更快一些。而如果結果相反,則表示被讚美的蘿蔔過於驕傲,不思進取,因此比被罵的蘿蔔壞得更快。
然而,該實驗引起了不少家長和網友的質疑,學校方面對此解釋,該實驗確實沒有科學依據,主要是對學生起到教育作用。教育和生物學領域專家表示,植物生長與人的語言並無關係,如此方式會對學生造成一種誤導,不符合教育規律和科學。
金牛教育發表的「蘿蔔實驗」的文章今年2月到3月一個月時間裡,成都金牛區金泉小學三年級學生波波(化名)的班上,40多位同學每天分組,輪流對著兩個白蘿蔔誇獎和責罵,「我是覺得有點搞笑,但孩子說這是一個實驗,很期待結果。」這是波波母親最初的看法。
這是學校開展的一次「蘿蔔試驗」——在今年2月19日金泉小學新學期開學典禮上,學校為每個班級分發了2個普通的白蘿蔔,大小、重量相當。當天,學校校長舉著一顆大蘿蔔站在旗臺上,倡議全校師生做一個為期一個月的實驗,讓孩子們用不同的語言對待兩顆蘿蔔,然後去觀察、發現、記錄蘿蔔的成長和變化,旨在切身感受生活中語言的作用,讓孩子都變得更加文明和友善。
根據該校一名老師介紹,全校共1600多名學生,六個年級每個班均分得兩顆白蘿蔔,學校通過向全校孩子徵集選出了「最受激勵」和「最讓人沮喪」的十句話。在一個月時間裡,每天每班安排三組孩子,分別對兩個蘿蔔進行「表揚」和「打擊」。「別放棄,你一定能行……知道嗎?你的美麗是一直努力的結果……」「瞧你這熊樣!長大了也好不到哪裡去……還想有進步,可能嗎?你是我見過的最愚蠢的人了。」
孩子們用截然不同語言,分別說給面前的兩顆蘿蔔「聽」,在蘿蔔對比實驗開始之前,學校表示並沒有告知學生可能的實驗結果,而是讓他們每天一邊發現、觀察,一邊繪製蘿蔔的變化圖,把蘿蔔每天的變化記錄下來。
金牛教育發表的關於「蘿蔔實驗」的文章實驗結論:3月底,「蘿蔔實驗」已經結束,成都金牛區教育局在其微信公眾號上,推出了一篇文章,名為「金泉小學的師生每天對蘿蔔進行表揚和批評,一個月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文章中,附上了一張兩個蘿蔔對比圖,在表皮上畫著笑臉的蘿蔔,明顯比旁邊的一顆更完好。文章中則表示:左為某班的「沮喪」蘿蔔,右為「開心」蘿蔔,其實蘿蔔是本無差異的,帶來如此極端差異的,是每天孩子們至少三次的對話。「若不是親身經歷,有誰會相信,僅僅就是不同的10句話,居然會對蘿蔔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原來平常間我們說出的話語,真的可以『毀掉生命』。」
此次學校共發了60顆蘿蔔,在兩張集體展示的照片中,「沮喪蘿蔔」和「開心蘿蔔」差別也較為明顯。不過「沮喪蘿蔔」有30顆,而「開心蘿蔔」只取了18顆樣本,另外12顆是什麼狀況?
最初,文章一再強調不同的語言會對蘿蔔產生不同的影響,並用圖片表明被表揚的比被打擊的更完好。但隨後又提到,也有少部分班級的同學看到,「沮喪蘿蔔」長得比「開心蘿蔔」要好,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卻有另外一番感悟,他們看到的是,在逆境中的蘿蔔永不言棄,勇敢的去面對人生的挫折。
據該校的老師說,他們在實驗結束後搬動所有蘿蔔的過程中,還意外地發現,「沮喪蘿蔔」大部分都比較堅硬,觸碰上去猶如石頭,而「開心蘿蔔」則要柔軟得多。
多樣結果表明,蘿蔔的變化與表揚和批評並沒有關係,那麼,「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又從何說起?
金牛教育發表的關於「蘿蔔教育」的文章網友質疑:該文章經金牛區教育局微信公眾號發出之後,立即引起網友的質疑和討論。
文章表達的結論是:孩子們每天對著蘿蔔說的話,其實我們生活中也經常,聽別人這樣說或者對別人說,至於說過之後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我們不知道,也從來不去想。可是我們不知道,並不意味著「生命不知道」,我們尊重每一個生命,最後呈現出來的結果不盡相同。
但是網友質疑,支撐這些教育意義的實驗,根本沒有「神奇」一說,也沒有科學依據。
4月初,記者在金泉小學校外,就語言對蘿蔔的變化是否有關係的問題詢問了多名學生,得到的答案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生說:「還是有一點。」而有的則稱,「沒有關係,都是假的。」還有一位學生說,「我後來在家裡面又做了一次實驗,結果發現不管你說什麼,兩個蘿蔔都是要爛的。」
一些家長則認為,這項「蘿蔔實驗」對娃娃的教育有好處。有家長認為,先不說有沒有科學依據,這個活動對培養娃娃情商大有好處,「教會他們怎麼說話,其言可善,換種方式說話和溝通,達到的效果會不一樣。」在對方看來,現在好多人就是不會說話,讓聽者難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需要借用一些形式上的東西去引導的。」
不過更多的家長和網友認為,這個實驗沒有科學做支撐,讓孩子接觸這種「意念控制」的東西是很可怕的,沒有基本的科學精神。「很簡單,你這個實驗,就是讓孩子覺得你說的話真的能左右一個蘿蔔,科普現在不僅沒有從娃娃抓起,反而還從娃娃毒害起了。」
學校回應:針對網友在微信上的留言,金泉小學校長卓彥進行了逐一的回覆。「教育需要的是親歷,要去切身感受每一個生命的過程,」。
卓彥告訴記者,他們看到別的學校在做這個實驗之後,發現絕大部分被表揚的蘿蔔比較好,並且宜家也做過類似的實驗,包括日本有人出過一本名叫《水知道答案》的書,只不過這本書爭議比較大,「因此我們預估被表揚的蘿蔔會長得更好,但任何東西要以事實說話,但這種事實能夠反映什麼情況,就是仁者見仁。
卓彥表示,如果純粹從科學實驗來界定的話不太妥,該實驗其實更多的是學校的一個教育活動。「呈現出來的實驗結果有三種狀況,大部分被表揚的蘿蔔長勢較好,也有一部分被批評的蘿蔔出現逆生長,反過來長得更大,還有一部分蘿蔔變化不大,無論哪種情況都是正常的結果,希望在蘿蔔的變化中,能夠讓大人和娃娃都有所觸動。」每一個孩子通過蘿蔔對比實驗,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對生命的理解,理解沒有正確與否,從過程中體驗,體驗中感悟,這就是教育的本真。
記者根據學生們寫的「蘿蔔實驗」感悟發現,在試驗期間,學生們不僅用圖畫和文字記錄蘿蔔變化,還在實驗結束後寫了總結,無論哪一種結果,都有一種具有教育意義的解釋,比如「被批評的蘿蔔長得好,是因為它越挫越勇,被表揚的蘿蔔長得不好,是因為它驕傲自滿,安於現狀,從此墮落。」從這一層面說,那無論說好話還是歹話,都是正確的。
卓彥提到的《水知道答案》,這部片以及同名暢銷書是由日本商人江本勝創作,他在冷室中以高速攝影的方式來拍攝水結晶的照片,發現水對祈禱、音樂和文字具有感知能力,例如在水的旁邊貼一個寫著「憤怒」的紙條,水結晶的照片就會很難看,如果在水的附近貼一個寫著「謝謝」的紙條,水結晶的照片就非常漂亮。
而直到現在,《水知道答案》都沒有被科學界所認可,甚至被認為是一門偽科學。
專家觀點:曾有媒體報導,廣州某小學學生們熱衷進行「米飯實驗」:把三碗米飯放在冰箱裡,每天上學前捧出來,對著第一碗說「你美得像個天使,我真捨不得扔了你!」之類的讚美話,對著第二碗說「你這麼噁心,還敢待在我家裡,我要好好教訓你!」之類的惡言惡語,而對第三碗則不理不睬。據聞過了一個月後,「奇蹟」發生了,聽了好話的米飯散發出香氣;挨罵的米飯變黑髮臭;遭到不理不睬的米飯流出了髒水。相關報導一出,社會輿論譁然。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潘開文直接回擊稱,「摘下來的蘿蔔,存放一個月的話早就爛了,除非進行保鮮處理和及時乾燥。」因為蘿蔔生長期,自己具有免疫能力,很多微生物進不去,一旦被摘下不生長了,微生物很快侵染,並將其分解,也就是腐爛。蘿蔔保鮮,跟保鮮劑、氣溫、水分有關。從現有的知識水平來講,語言左右植物、蔬菜生長變化,這是不存在。
那為什麼兩個蘿蔔放在同一個地方、存放相同的時間,變化的程度和速度會不一樣,對方解釋,爛得慢的蘿蔔還有生理活性,並未完全成熟,可以抵禦微生物侵入,但時間都不會太久。
而從教育意義來說,教育專家熊丙奇認為,如此方式缺乏科學依據,帶有很多的唯心色彩,教育教學的環節還是要基於科學,學校的初衷沒有問題,讓孩子學會讚美,但要考慮手段是否科學,是否尊重教育規律。
四川師範大學教授遊永恆說,如今很多教育方式缺乏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既然沒有科學依據,但又要作為一種教育的形式,這樣對孩子的行為反而是個誤導,「無論什麼樣的教育,至少方式必須符合科學常理的,強調對孩子的鼓勵,或者挫折教育,可以選擇的方式有很多,不應該去選擇這種可能會誤導學生的方式。」
(原題為《「沮喪蘿蔔」比「開心蘿蔔」壞得快?學校蘿蔔實驗引爭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