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前的暴脹「再加熱」:瘋狂的一切都亂了套

2020-12-05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宇宙大爆炸示意圖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宇宙大爆炸理論稱,大約138億年前,宇宙發生了一場大爆炸;由一個體積無限小,無比緻密的奇點狀態,開始膨脹、冷卻,並引發一系列反應,造就了第一批恆星和星系,以及今天我們見到的所有物質形式。

物理學家相信,就在大爆炸將宇宙推向不斷膨脹的軌道之前,早期宇宙還經歷了宇宙暴脹的階段,其持續時間不到萬億分之一秒。在暴脹期間,低溫、均勻的粘稠狀物質以指數級的速度膨脹,隨後大爆炸繼續進行,宇宙以更慢的速度膨脹,並形成初期宇宙。

近年來一些獨立的觀測結果支持了大爆炸和宇宙暴脹的理論。但是,這兩個過程是如此的截然不同,以至於科學家一直難以理解它們是如何先後發生的。

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凱尼恩學院和其他研究機構的物理學家詳細模擬了早期宇宙的一個中間階段,而這個階段可能連接了宇宙暴脹和大爆炸。研究人員將這一階段稱為「再加熱」,發生在宇宙暴脹的末期,其過程是將已經膨脹的低溫、均勻物質轉變成溫度超高且成分複雜的「湯」,為大爆炸的開始做好準備。

「暴脹後的再加熱時期為大爆炸創造了條件,在某種意義上,這使『大爆炸』變得名副其實,」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史和物理學教授大衛·凱澤(David Kaiser)說,「正是在這個橋梁時期,一切都開始鬆動,物質的行為變得非常複雜。」

凱澤和他的同事詳細模擬了在暴脹末期的這場混亂中,多種形式的物質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他們的模擬顯示,推動暴脹的極端能量以同樣快的速度在更短的時間內重新分布,並以某種方式產生了大爆炸開始所需的條件。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量子效應改變了物質在極高能量下對引力的反應方式,偏離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物質和引力的相互作用方式,那麼這種極端的轉變將會更快、更有效。「這使我們能夠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從暴脹到後暴脹時期,再到宇宙大爆炸,甚至更遠以後,」凱澤說,「我們可以追蹤一系列連續的過程,所有這些過程都是已知的物理過程。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合理的方式,讓宇宙呈現出今天所看到的樣子。」

「與自身同步」

20世紀80年代,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教授艾倫古思(Alan Guth)首次提出了宇宙暴脹理論。該理論預測,宇宙最初是一個極其微小的物質點,可能只有質子的1000億分之一大小。這粒「微塵」充滿了超高能的物質,其能量如此之大,以至於內部的壓力產生了一種排斥性引力——這就是暴脹背後的驅動力。就像引信上的火花一樣,這種引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使新生的宇宙向外爆炸,在不到一萬億分之一秒的時間內,將宇宙膨脹到接近原始大小的10^25倍(1後面有26個0)。

凱澤和同事們試圖弄清楚再加熱的最初階段——宇宙暴脹末期和大爆炸之前的過渡階段——可能發生了什麼。「再加熱的最初階段應該用共振態來標記。一種高能物質佔據了主導地位,它在廣闊的空間中與自身同步來回擺動,導致新粒子的爆發,」凱澤說,「這種行為不會永遠持續下去,一旦它開始將能量轉移到另一種形式的物質上,它自身的波動將在空間中變得更加起伏不定。我們想要測量的是,這種共振效應需要多長時間才會破裂,產生的粒子才會彼此分散,並達到某種熱平衡,類似於大爆炸的情況。」

計算機模擬顯示了一個大的交錯結構,他們在上面繪製了多種物質形式,並追蹤了它們的能量和分布如何隨著某些條件的改變而在空間和時間上發生變化。模擬的初始條件基於一個特定的暴脹模型,即一組關於早期宇宙物質在暴脹期間可能如何分布的預測。

科學家之所以選擇這種特定的膨脹模型,是因為它的預測與宇宙微波背景的高精度測量結果非常吻合。宇宙微波背景是宇宙大爆炸38萬年後發出的輻射殘餘,人們認為其包含了暴脹時期的痕跡。

對引力效應的調整

該模擬跟蹤了兩種可能在暴脹期間佔主導地位的物質的行為,與最近在其他實驗中觀察到的一種粒子——希格斯玻色子——非常相似。

在進行模擬之前,研究小組對模型的引力描述進行了微調。我們今天看到的常規物質,會以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測的方式響應引力;具有更高能量的物質,如可能存在於暴脹期間的物質,其行為應當有所不同。它們與引力相互作用的方式可能受到量子力學影響,或在原子尺度相互作用。

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引力的強度表示為一個常數,物理學家稱之為「最小耦合」,意思是無論一個特定粒子的能量如何,它都會以一個通用常數設定的強度對引力效應做出反應。

然而,宇宙暴脹預測的高能量下,物質與引力的相互作用以稍微複雜一點的方式進行。量子力學效應預測,當與超高能物質相互作用時,引力的強度在空間和時間上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被稱為「非最小耦合」。

凱澤和同事們將一個非最小耦合項納入了暴脹模型,並觀察了物質和能量的分布如何隨著量子效應的上升或下降而變化。

最後,他們發現,經過量子力學修正的引力效應對物質的影響越強,宇宙從低溫、均勻的暴脹物質過渡到更熱、更多樣的大爆炸特有物質的速度就越快。通過調整這個量子效應,他們可以使這個關鍵的轉變發生在2到3「e-fold」時。e-fold指的是宇宙(大約)膨脹3倍所需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成功模擬了宇宙膨脹到2至3倍的時間內再加熱的過程。相比之下,暴脹本身發生在約60 e-fold時。

「再加熱是一個瘋狂的時期,一切都亂了套,」凱澤說,「我們發現,當時物質的相互作用是如此強烈,以至於它可以相應地迅速『放鬆』下來,為大爆炸創造了合適的條件。我們不知道實際是不是這樣,但這是從模擬中得出的結論,採用的都是已知的物理學。這就是讓我們興奮的地方。」(任天)

相關焦點

  • 「暴脹理論」有那麼一段時間,宇宙膨脹的速度是比光速要快
    宇宙大爆炸的情況也是這樣,在過去人們對早期宇宙的看法一直源於純粹的猜想,直到最近情況才發生改變,畢竟要研究的是發生在138億年前,更重要的是怎樣去做實驗,證明理論呢,我們又不可能為了科學讓宇宙大爆炸再發生一次,幸運的是宇宙大爆炸留下了一堆信息,包括了各種各樣的線索供我們分析,在過去的幾十年,科學技術、數學和物理學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通過現有的
  • 羅傑·彭羅斯的「大爆炸前宇宙」:仍沒有任何證據
    熱大爆炸(hot Big Bang)理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這個理論認為,我們今天所觀察到並存在於其中的宇宙,是從更熱、更緻密且更均勻的過去演化而來的。在最初提出時,大爆炸假說是作為一種嚴肅的替代理論,對宇宙膨脹的一些主流解釋加以補充;但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隨著「原始火球」殘餘——如今所知的宇宙微波背景(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簡稱CMB)——的發現,該假說基本被證實了。在大爆炸的極早期,一切宇宙物質都壓縮在一個熱而緻密的「原始火球」中。
  • 羅傑·彭羅斯的「大爆炸前宇宙」:仍沒有任何證據
    在大爆炸的極早期,一切宇宙物質都壓縮在一個熱而緻密的「原始火球」中。彭羅斯的共形輪迴宇宙學假設我們目前的宇宙起源於一個已經存在的宇宙,而這個宇宙會給我們今天的宇宙留下印記。這是一種迷人而富有想像力的假說,試圖取代暴脹理論,但並沒有得到數據支持。50多年來,大爆炸理論在宇宙學中逐漸具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眾多科學家用來描述宇宙的起源。
  • 羅傑·彭羅斯的「大爆炸前宇宙」:仍沒有任何證據 - 科學探索...
    但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隨著「原始火球」殘餘——如今所知的宇宙微波背景(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簡稱CMB)——的發現,該假說基本被證實了。在大爆炸的極早期,一切宇宙物質都壓縮在一個熱而緻密的「原始火球」中。
  • 宇宙暴脹理論是怎麼出現的?真的正確嗎?
    一切要從過去30年間宇宙學領域發生了什麼說起:暴脹理論的誕生;這一理論在近些年的發展,即暴脹成為暴脹多重宇宙理論和弦理論的一部分;接著則是對未來的期望。在大約一個世紀之前,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叫作宇宙學原理的理論,聲稱宇宙是各向同性的。
  • 「暴脹理論」空間本身在膨脹,創造新空間的速度快於光飛行的速度
    宇宙大爆炸的情況也是這樣,在過去人們對早期宇宙的看法一直源於純粹的猜想,直到最近情況才發生改變,畢竟要研究的是發生在138億年前,更重要的是怎樣去做實驗,證明理論呢,我們又不可能為了科學讓宇宙大爆炸再發生一次,幸運的是宇宙大爆炸留下了一堆信息,包括了各種各樣的線索供我們分析,在過去的幾十年,科學技術、數學和物理學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通過現有的「大爆炸理論預言信息」裡能找到什麼線索,並且對它們進行檢驗
  • 大爆炸前的宇宙是什麼樣的?大爆炸是真實存在的嗎?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既然叫「爆炸」那麼必然有一個特殊的初始爆點和宇宙其他地方不同。這是錯誤的。因為這裡討論的是宇宙本身,是一切空間本身的膨脹。宇宙不是從一個點開始膨脹,而是不可知大的空間中的所有點一起膨脹。
  • 大爆炸前的宇宙是什麼樣的?大爆炸是真實存在的嗎?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既然叫「爆炸」那麼必然有一個特殊的初始爆點和宇宙其他地方不同。這是錯誤的。因為這裡討論的是宇宙本身,是一切空間本身的膨脹。宇宙不是從一個點開始膨脹,而是不可知大的空間中的所有點一起膨脹。
  • 宇宙的一切來自大爆炸,那麼大爆炸又是來自哪裡?
    但目前我們所說的暴脹理論、多元宇宙似乎並沒有這樣性質。」——保羅·斯坦哈特,2014當我們談到宇宙誕生的時候,第一時間會想到宇宙起源於炙熱、稠密、膨脹的狀態,一切的物質都來自於此。通過觀察和測量宇宙今天正在膨脹的事實(星系之間在各個方向上的距離越來越遠)我們不僅可以確定宇宙的命運,還可以確定它從何而來。
  • 量子糾纏和宇宙暴脹都遠超光速,為什麼不違背相對論?
    現在我們才可以理解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起源於138.2億年前的奇點大爆炸,而我們目前僅僅可觀測到的宇宙半徑就達到了460億光年。其實在奇點大爆炸後的10^-36 秒到10^-32這段時間,宇宙處於暴脹時期,這期間的宇宙膨脹速率以指數形式增加,其速率遠遠超過光速,也正是因為暴脹的空間擴張也奠基了今天的可觀測宇宙尺度大於宇宙壽命按照光速膨脹的尺度。暴脹時期之後,宇宙膨脹速率依舊在加速,不過遠沒有指數爆炸那麼誇張了。
  • 宇宙之初:大膨脹③更加急速的暴脹
    暴脹中產生無數個宇宙根據林德的暴脹理論,量子泡沫的某些區域發生暴脹時,所包含的能量會隨著膨脹逐漸稀釋。稀釋到一定程度,暴脹就會停止下來——我們所能觀測到的宇宙就是這麼形成的。同樣,在別的地方也會發生暴脹,形成別的宇宙。
  • 宇宙並非誕生於大爆炸?暴脹理論證明,宇宙處於無限自我複製中
    人類自從探索宇宙以來,一直在思考這一個問題,那麼就是宇宙到底是怎麼誕生的?這個問題在科學界也一直存在著,一定的爭議,每個人觀點和看法也都不同,由於人類科技發展水平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們對於宇宙的了解還是微乎其乎的,即使是這樣,人類對於未知世界探索從來沒有停止過腳步!
  • 是什麼驅動了宇宙的暴脹?
    是什麼驅動了宇宙的暴脹呢?有了演化觀,就可以完全不用糾結「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一切都是從演化來的。目前,我們從這個觀點來研究宇宙的演化,有一個重要的框架大家可能都知道。很多人都看過《生活大爆炸》這部電視劇,也譯作《大爆炸理論》,這裡面有一群奇怪的物理學家,他們發生了一些比較有趣的故事。
  • 宇宙大爆炸前有什麼?
    他認為宇宙開始於一個小小的原始「超原子」的災變性的爆炸。兩年後,美國的天文學家哈勃提出了哈勃定律,並以此推導出了宇宙是在不斷膨脹的。1946年,美國物理學家伽莫夫正式確立了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大爆炸發生在140億年前。現在,科學家經過精確地計算,宇宙起源於138.2億年前。
  • 羅傑· 彭羅斯的「大爆炸前宇宙」:仍沒有任何證據
    在大爆炸的極早期,一切宇宙物質都壓縮在一個熱而緻密的 「原始火球」中。全套數據,包括對輕元素和宇宙微波背景的觀測結果,使大爆炸理論成為對目前我們所看到一切的最有效解釋。隨著宇宙膨脹,它也逐漸冷卻,形成離子和中性原子,並最終形成分子、氣體雲、恆星和星系。因此,在某一時刻,如果回溯得足夠久遠,你就會獲得足夠大的密度、溫度和能量,以至於能夠創造出奇點的條件。當距離尺度足夠小,時間尺度足夠短,或者能量尺度足夠高的時候,物理定律就不再有意義了。
  • 宇宙之初:大膨脹④大膨脹真的發生過嗎?
    譬如說,我們的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一場爆炸,在爆炸之後又在極短的時間內經歷了一次暴脹。但有關暴脹的證據,以目前的科學水平根本無法找到。暴脹至今還只是個傳說對於宇宙大爆炸,現在差不多已成定案,因為積累的證據夠多的了。但至於暴脹,目前基本上還只是一個理論假設。
  • 什麼是平行宇宙?它真的存在麼?四層平行宇宙理論都是什麼?
    當然實質上我們都是在同一個宇宙當中,只是距離太遙遠,遠到了連基本粒子的排列都已經大範圍重複的地步,但是無論走多遠都是同樣的宇宙,我們的一切物理法則到那裡也一樣通用。第二層平行宇宙:暴脹宇宙到了第二層平行宇宙那就和我們的宇宙是完全不一樣的了,阿蘭·古斯等幾位物理學家提出了一個叫宇宙暴脹的理論,大概就是說我們的宇宙大爆炸之前其實是有很多個和我們一樣的宇宙在無限的暴脹當中,而宇宙大爆炸的發生就意味著暴脹的終結,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無限的宇宙暴脹,而每次暴脹都會分裂出至少三個以上的不同宇宙
  • 什麼是平行宇宙?它真的存在麼?四層平行宇宙理論都是什麼?
    就是說整個宇宙當中的物理定律都是一樣的,那麼物質的存在形式也一定是一樣的,我們這裡的一切和視界之外並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那麼只要空間足夠大就一定會出現兩個完全一樣的部分,因為物質就這麼多種,這個我們通過觀測遙遠星系的光譜就已經證實了。
  • 宇宙大爆炸前奇點與黑洞奇點都是由物質組成的嗎?
    我們現在的一切科學理論都是研究我們這個世界的事物,只有神鬼論玄說和宗教可以研究超時空的東西,但都是胡說八道。所以奇點可以肯定的說,不是我們所認知的物質,更可能是一種能量。有些科學家認為是一種真空零點能,裡面充滿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的量子漲落。但這只是一種可能,對於這個所謂的真空零點能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只是一種猜想。
  • 宇宙大爆炸前有什麼?
    1927年,33歲的比利時天文學家和宇宙學家勒梅特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他認為宇宙開始於一個小小的原始「超原子」的災變性的爆炸。兩年後,美國的天文學家哈勃提出了哈勃定律,並以此推導出了宇宙是在不斷膨脹的。1946年,美國物理學家伽莫夫正式確立了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大爆炸發生在140億年前。現在,科學家經過精確地計算,宇宙起源於138.2億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