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初:大膨脹③更加急速的暴脹

2020-10-04 大科技雜誌社

宇宙只有一個,感覺很孤單嗎?不要緊,最新的宇宙發現表明,我們的宇宙外面很有可能還有其他的宇宙。

宇宙不只一個,這個觀點就是多元宇宙

多元宇宙這個概念,提出來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了。在近代,它是一個引發了自然科學、哲學等許多學科深入思辨的問題,而且它也是科幻作品所熱衷的話題。不過,問題是,誰能證明宇宙不只一個?

最新的、最令人激動的理論發現,宇宙在早期曾經發生過暴脹,這個暴脹理論就不可避免地會推導出「宇宙不只一個」這種結論。

為什麼說暴脹理論就意味著多元宇宙的存在呢?

大爆炸之後更加急速的暴脹

暴脹理論有許多種不同的版本,我們這裡通過介紹美籍俄裔物理學家安德烈·林德所提出的暴脹模型,來說明為什麼暴脹蘊含著多元宇宙這種思想。林德指出,在大爆炸後很短時間內,宇宙空間繼續發生更加急速的膨脹,膨脹速度遠超過光速。暴脹之後,宇宙雖然還會繼續膨脹,但速度則低很多。

暴脹理論提出來之後,林德發現,如果把這個理論與最新的粒子物理學結合起來,暴脹理論是行不通的。因為如果要出現暴脹,必須滿足極為苛刻的條件,例如需要極高的能量。但在大爆炸後很短時間內是很難具備這些條件的。不過,他很快找到了一個解決方案。在宇宙暴脹之前,宇宙是十分小的,比亞原子粒子的萬億分之一還小。根據量子理論,在這個極小的尺度下,時空如同充滿了沸騰的、混亂的「量子泡沫」,而且在這尺寸下的時間和空間的經典概念不復存在。在這樣的量子泡沫中,能量起伏跌宕,某些區域內的能量可能會具有更多的能量,達到某個臨界值,就會觸發暴脹。所以說,並不需要特殊的條件,即可在這量子泡沫中暴脹出一個宇宙。就像洗衣盆裡的泡沫一樣,有的很小,有的卻漲得很大。

當初林德把這個觀點稱為混亂暴脹理論。當時許多同行給了他白眼,不過林德不僅堅持自己的觀點,而且繼續優化了自己的理論。

暴脹中產生無數個宇宙

根據林德的暴脹理論,量子泡沫的某些區域發生暴脹時,所包含的能量會隨著膨脹逐漸稀釋。稀釋到一定程度,暴脹就會停止下來——我們所能觀測到的宇宙就是這麼形成的。同樣,在別的地方也會發生暴脹,形成別的宇宙。即使在已形成的宇宙中,並不是所有的地方的能量都被稀釋掉了,可能有些地方的能量會因量子效應,重新到達臨界值,並再次引發時空的暴脹,形成新的宇宙。於是這樣反反覆覆,一個暴脹過後還會有下一次的暴脹,每一次的暴脹就會產生一個新的宇宙。所以在不斷暴脹中就會產生無數個宇宙。林德把這些宇宙統稱為「永恆自我複製的宇宙」。

這樣,多元宇宙就出現了!

另外,對於一個自我複製的宇宙,例如我們所觀測到的宇宙,你是無法判斷它到底是最初的那個宇宙,還是從另一個宇宙誕生出的。林德認為,也許原則上你是無法找到最初的那個宇宙的。我們可以說,所有的宇宙都會永遠不斷地進化下去,你既找不出它們最終的宇宙,也找不出最初的宇宙。

多元宇宙中的暗能量

2014年3月,科學家檢測到了來自宇宙大爆炸後瞬間產生的引力波。而這個引力波是由於宇宙暴脹產生的。其中,檢測到的數據與林德的暴脹模型所做的預言相符。如果這項發現被證實,那麼也意味著多元宇宙很有可能就是事實。

多元宇宙這個概念不僅很驚人,而且這種理論具有很高的實用性。多元宇宙如果存在的話,可以解決許多令人頭疼的問題。

例如,科學家在1998年發現,我們的宇宙並沒有因為恆星和星系間引力的存在而減慢膨脹速度,反而以更快的速度膨脹。一般認為,宇宙中存在著一種看不見的能量,即 「暗能量」,它加速了宇宙的膨脹。暗能量很有可能來源於真空能。其來源是真空裡分別具有正能量和負能量的虛粒子對在不斷出現和泯滅。然後,物理學家通過理論來計算真空能的密度,發現理論的結果竟然是天文觀測值的10120倍!這麼大的差距足以使物理學家尷尬不已。

然而,多元宇宙如果存在的話,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宇宙不只有一個,而我們的宇宙恰巧正是暗能量極低的一個。至於物理學家理論計算出來的真空能的密度,是多元宇宙中的普遍密度,不適用於我們這個特殊的宇宙。也許那些具有普通真空能密度的宇宙,其內部物質早已被暗能量撕裂開了。

我們選擇了多元宇宙中的一個

多元宇宙也可以解釋另一個尷尬:弦理論所預言的空間維度的數量。弦理論認為,基本粒子都是由一維振動的「能量弦」構成的,不過它還認為空間維度應該是9維或10維,而不是我們所觀測到的3維。解決這個問題也許很簡單,弦理論描述的是所有可能的宇宙,而不單是我們這個特殊的宇宙。另外,根據弦理論,宇宙的種類可能有10500個,這是一個極為巨大的數目,大到什麼程度呢?據計算,我們的宇宙所有物質只有1078個原子!

另外,多元宇宙有助於解釋我們的宇宙為啥如此特殊。這種解決辦法有時被稱為「人擇原理」,即宇宙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們在這裡觀察它。

對於科學家來說,我們宇宙的物理常數好像為了生命的存在而精心校對過。如果這些物理常數稍有變化,原子結構很有可能就不復存在了,恆星、行星以及上面的生命都不會出現。如果我們的宇宙是唯一的一個,這就很難解釋為啥這些物理常數如此特殊。但是如果我們的宇宙只是不計其數的多元宇宙中的一個,那麼適合生命存在的宇宙雖然很特殊但也會出現,我們只是碰巧住在其中的一個。就好像一個人買彩票很難中獎,但上百萬人買彩票,總會有人中獎,我們地球就是多元宇宙中恰巧中獎的那一個宇宙。

相關焦點

  • 宇宙之初:大膨脹④大膨脹真的發生過嗎?
    根據暴脹假說,宇宙在年齡只有約10-36秒時,開始指數式膨脹。在遠遠不足1秒的時間裡,從不到一個原子大小,膨脹到了一個柚子那麼大。暴脹在宇宙年齡為10-33秒時戛然而止,轉而進入更平和的膨脹模式,令星系、恆星和行星得以在往後形成。至於推動宇宙暴脹的幕後力量,又是至今仍讓物理學家抓瞎的什麼「真空能」。
  • 「暴脹理論」有那麼一段時間,宇宙膨脹的速度是比光速要快
    然而「暴脹理論」有那麼一段時間,宇宙膨脹的速度是比光速要快的,宇宙內部的東西仍然受到宇宙速度上限的限制,它們在空間裡的速度並不比光速快,但是根據「暴脹理論」,空間本身在膨脹,它創造新空間的速度快於光在其中飛行的速度,這個就是宇宙從一個微小而有限的點膨脹至比可觀測宇宙還要大的過程。
  • 新宇宙學模型認為 宇宙膨脹與暴脹源自同種機制
    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李沙沙 記者王春)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科院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提出了一種新的宇宙學模型,該模型把驅動宇宙現今加速膨脹的物理機制和宇宙早期暴脹的物理機制統一描述為同一個標量場,並用空間曲率為正的封閉空間解釋了普朗克衛星在2018年報導的天文觀測結果。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物理評論D》上。
  • 宇宙大爆炸前的暴脹「再加熱」:瘋狂的一切都亂了套
    物理學家相信,就在大爆炸將宇宙推向不斷膨脹的軌道之前,早期宇宙還經歷了宇宙暴脹的階段,其持續時間不到萬億分之一秒。在暴脹期間,低溫、均勻的粘稠狀物質以指數級的速度膨脹,隨後大爆炸繼續進行,宇宙以更慢的速度膨脹,並形成初期宇宙。近年來一些獨立的觀測結果支持了大爆炸和宇宙暴脹的理論。
  • 「暴脹理論」空間本身在膨脹,創造新空間的速度快於光飛行的速度
    可觀測的宇宙以光速擴大,但是仍然比實際的宇宙要小,而後者的增長速度小於光速。然而「暴脹理論」有那麼一段時間,宇宙膨脹的速度是比光速要快的,宇宙內部的東西仍然受到宇宙速度上限的限制,它們在空間裡的速度並不比光速快,但是根據「暴脹理論」,空間本身在膨脹,它創造新空間的速度快於光在其中飛行的速度,這個就是宇宙從一個微小而有限的點膨脹至比可觀測宇宙還要大的過程。
  • 宇宙暴脹理論是怎麼出現的?真的正確嗎?
    一切要從過去30年間宇宙學領域發生了什麼說起:暴脹理論的誕生;這一理論在近些年的發展,即暴脹成為暴脹多重宇宙理論和弦理論的一部分;接著則是對未來的期望。在大約一個世紀之前,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叫作宇宙學原理的理論,聲稱宇宙是各向同性的。
  • 宇宙之初:大膨脹②宇宙膨脹時是什麼樣的?
    但是大爆炸並不是宇宙的開始。在它之前,有一個稱為「宇宙膨脹」的時期,它出現得更早,它為大爆炸的產生提供了初始條件。瘋狂的膨脹宇宙膨脹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與我們「可觀測的宇宙」完全不同的景象。想像你(是一個粒子)位於時空結構中的某個位置,你的對象(是另一個粒子)就在你身旁。現在,影響你們距離的唯一因素,是宇宙的膨脹。
  • 宇宙之初:大膨脹②宇宙膨脹時是什麼樣的?
    在它之前,有一個稱為「宇宙膨脹」的時期,它出現得更早,它為大爆炸的產生提供了初始條件。瘋狂的膨脹宇宙膨脹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與我們「可觀測的宇宙」完全不同的景象。想像你(是一個粒子)位於時空結構中的某個位置,你的對象(是另一個粒子)就在你身旁。現在,影響你們距離的唯一因素,是宇宙的膨脹。那麼,你們之間的距離會如何變化呢?
  • 宇宙不斷膨脹究竟圖什麼,誰又是它膨脹的動力?
    解開宇宙膨脹驅動力問題的同時,一些本來神秘的問題也經由暴脹理論得到了回答。我們觀測到的宇宙有兩大重要屬性一直未從大爆炸理論中得到真正的解釋,它們只是關於初始條件的假設。其一是宇宙的均勻性,也就是不管怎麼看,只要範圍足夠大,宇宙的各個位置看上去並無不同。它是均勻且各向同性的,從不同方向、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結果都相同。傳統大爆炸理論從未能真正解釋這一點,只能假設最初就是這樣的。問題是,儘管我們知道只要給出足夠的時間,任何物體的集合都將達到一個均勻的溫度,但早期宇宙的演化是如此之快,根本就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發生這個過程。
  • 宇宙之初:大膨脹①大爆炸之前就已膨脹?
    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空間結構本身會不斷擴展,從而導致身處其中的光子的波長拉伸,大粒子的動能減少,引力變得不均衡。這將使我們能夠在不對大爆炸理論做任何更改的情況下,將新理論與之進行對比。第一種方法通常被相信「景觀宇宙理論」或「多元宇宙理論」的人所推崇,但這明顯是不科學的。第二種方法的採用產生了「宇宙膨脹理論」,由艾倫·古斯於1980年提出,這是迄今為止更為宏偉的構想。
  • 宇宙之初:大膨脹①大爆炸之前就已膨脹?
    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空間結構本身會不斷擴展,從而導致身處其中的光子的波長拉伸,大粒子的動能減少,引力變得不均衡。這將使我們能夠在不對大爆炸理論做任何更改的情況下,將新理論與之進行對比。第一種方法通常被相信「景觀宇宙理論」或「多元宇宙理論」的人所推崇,但這明顯是不科學的。第二種方法的採用產生了「宇宙膨脹理論」,由艾倫·古斯於1980年提出,這是迄今為止更為宏偉的構想。
  • 看看宇宙誕生之初的樣子:浩瀚神秘,大到你無法想像
    一種說法是它大約是0.77釐米,另一種說法是它大約是足球大小,而還有一種說法是它比可觀測宇宙還要大。那麼到底是哪一個,還是介於它們之間呢?)與宇宙的年齡(以年為單位)之比。我們喜歡把我們的宇宙推回一個奇點,但是暴脹消除了這個需要。相反,它以一段指數膨脹的時期取代了過去的不確定長度,它通過產生一個我們認為是我們所知宇宙開始的熾熱、稠密、膨脹狀態而結束。我們與暴脹的最後一小部分有關,大約在10-30秒到10-35秒之間。無論是當暴脹結束,還是大爆炸開始的時候,我們都需要知道宇宙的大小。
  • 宇宙膨脹或許像冰花的生長,宇宙暴漲超光速之謎
    有可能宇宙暴漲速度就是量子糾纏速度,所以宇宙大爆炸速度超光速。關於這一點,我之前寫過一些文章和回答,今天又看到了類似的問題。1965年,兩個美國工程師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在給天線除噪聲的時候,發現了一種無處不在的噪聲,跟大爆炸理論預言的微波的特徵非常吻合。
  • 愛因斯坦說光速不可超越,宇宙138億年,為何能膨脹出930億光年?
    都說宇宙廣袤達到了138億光年,光從如此遙遠的地方到達這裡,早就過去了138億年,那麼現在那宇宙的邊緣,怎麼樣了呢?宇宙到底是什麼時候誕生的?科學家也一直想弄明白宇宙到底有多大,這事情從牛頓時代就開始折騰了,牛爵爺根據封閉空間內引力會逐漸收縮到一點,而現在的宇宙好好的,從而推測出宇宙無限大!
  • 是什麼驅動了宇宙的暴脹?
    是什麼驅動了宇宙的暴脹呢?,爆炸以後,整個宇宙的溫度非常高,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不斷降低。另一件,宇宙原初非常熱,有一些非常高能量的光,它冷下來以後,有一個像海洋一樣的光的輻射,這就是大爆炸的餘暉。後面我會講跟這兩件事相關的事情。
  • 是什麼決定了宇宙的結構?
    很多物理學家認為,在隨後的短暫時間內,宇宙經歷了一個急速膨脹的階段,這個階段也被叫做暴脹(inflation)。暴脹理論最神奇的一個預言是,宇宙中我們能夠想像出的最大結構的分布,比如所有星系的排列,是由發生在可測量的最小尺度的事件決定的。這個最小尺度就是量子領域。
  • 「原初標準時鐘」揭開時空起源之謎?
    圖片來源:王一、陳新剛(Christine Pulliam 撰文,王一 編譯)宇宙是怎樣起源的?大爆炸前又發生了什麼?自從發現宇宙正在膨脹以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可是秘密隱藏在宇宙的深處,就算用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發現它們也不是一件易事。儘管如此,經過不懈的努力,宇宙原初時的秘密開始逐漸展示在我們面前。
  • 一場關於宇宙起源的大辯論爆發
    這場辯論自然不會很快的結束,而且面對挑戰也會使理論更加的完善。這在科學史上經常發生。但我們接下來所要探討的則是引發這次辯論的核心觀點:「暴脹理論究竟是不是一個科學理論?」(圖片來源:Scientific American)20世紀,其中一個最偉大的科學成就是發現了宇宙是在膨脹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遙遠的星系會逐漸的遠離我們,這是因為這些星系和我們之間的空間不斷的在膨脹。到了20世紀中頁,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宇宙今天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冷,那麼它的過去就處於更小、更熱以及更加緻密的狀態:大爆炸。
  • 我們看到了宇宙誕生的最初瞬間
    從天空各個方向看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原則上可以千差萬別,因為它們之間本該來不及傳遞任何信息才對。為什麼我們實際觀測的結果卻是各個方向驚人地相同呢?這就是所謂的「視界困難」。暴脹假說正是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前面提到的阿蘭·古斯在1980年提出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在宇宙誕生最初的時刻,時空發生過一次急速膨脹的過程——這便是暴脹理論。
  • S03E13上帝之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1948年,伽莫夫等人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該理論認為,最初的宇宙只是一個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溫度無限高,時空曲率無限大的點,之後,它在極其短暫的瞬間發生了急劇膨脹,才形成了現在的宇宙。藉此,伽莫夫進一步預言:早期的宇宙溫度極高,整個宇宙都在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