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宇宙學模型認為 宇宙膨脹與暴脹源自同種機制

2020-04-13 環球網

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李沙沙 記者王春)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科院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提出了一種新的宇宙學模型,該模型把驅動宇宙現今加速膨脹的物理機制和宇宙早期暴脹的物理機制統一描述為同一個標量場,並用空間曲率為正的封閉空間解釋了普朗克衛星在2018年報導的天文觀測結果。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物理評論D》上。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溫伯格(Weinberger)就曾指出宇宙學常數問題是物理學面臨的最大危機。一方面是因為,量子場論表明的所謂真空,即量子場的能量最低態的能量密度因零點能的存在而非常之大甚至趨於無窮大;另一方面天文觀測表明,基於廣義相對論的宇宙模型無物質的真空的能量密度(在廣義相對論中叫宇宙學常數)非常小,或許就是零。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宇宙學常數問題發生了更加令人困惑的戲劇性變化。自1998年起,天文學和物理學界已確認,宇宙的膨脹已經從過去的減速膨脹進入當今的加速膨脹階段。科學家把這個同萬有引力相反的驅動力歸結於一個非常小的真空能量密度,也就是一個非零的宇宙學常數,並稱之為暗能量。但暗能量到底是什麼,一直得不到物理解釋。因此,暗能量的物理解釋成為宇宙學和粒子物理學面臨的最大挑戰。換句話說,宇宙學常數造成的幾何引力論和量子場論的概念衝突,已經成為基礎物理學中的最大問題。

包括諾獎得主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在內,許多科學家利用一個具有負壓特性的標量場來解釋暗能量,它常常被稱為「精質」(quintessence)以區別於普通物質和電磁場。但是,同物質無耦合的精質模型無法規避溫伯格的「no-go」定理。之後,人們又提出了耦合於物質的所謂變色龍暗能量模型。非常遺憾,在提出變色龍機制數年後,其提出者又證明了變色龍「no-go」定理,並推論說變色龍模型不能解決宇宙的加速膨脹問題,即不能解決宇宙學常數問題。

研究人員提出了標量場和物質的作用勢的對稱性破缺模型,該模型指出了變色龍「no-go」定理推論的錯誤,同時也規避了溫伯格的「no-go」定理。變色龍「no-go」定理的提出者,以及後續的實驗物理學家認為,要解釋宇宙的加速膨脹需要長程力。

該項研究則指出,是標量場的負壓強而非其梯度力驅動宇宙的加速膨脹,所以依靠長程作用力驅動宇宙加速膨脹的觀念是不正確的,並證明無論是現今的宇宙加速膨脹和宇宙暴脹都可用一個標量場描述。由於標量場受到對稱性破缺的相互作用,所以標量場的自作用勢在有效勢的極小值點的取值就扮演了宇宙學常數的角色。

此外,研究人員還利用2018年普朗克衛星觀測數據中關於宇宙暴脹勢的凹形特徵得出我們的宇宙是封閉的結論。在滿足宇宙學參數的約束下,得到了物質誘導標量場所產生的第五種力。第五種力的大小和作用範圍都是與環境的物質密度密切相關的。

以當下的宇宙物質密度為例,這個作用強度比萬有引力大30多個量級,而作用力程在微米量級。由於力程甚短,所以很難在現有的天文觀測和實驗方案中觀測到,從而收斂到太陽系的觀測和廣義相對論一致的結果。但由於其強度遠遠大於萬有引力,只要科研人員巧妙設計實驗就有可能探測第五種力。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提出宇宙學新模型—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提出宇宙學新模型
  • 宇宙之初:大膨脹③更加急速的暴脹
    為什麼說暴脹理論就意味著多元宇宙的存在呢?大爆炸之後更加急速的暴脹暴脹理論有許多種不同的版本,我們這裡通過介紹美籍俄裔物理學家安德烈·林德所提出的暴脹模型,來說明為什麼暴脹蘊含著多元宇宙這種思想。林德指出,在大爆炸後很短時間內,宇宙空間繼續發生更加急速的膨脹,膨脹速度遠超過光速。暴脹之後,宇宙雖然還會繼續膨脹,但速度則低很多。暴脹理論提出來之後,林德發現,如果把這個理論與最新的粒子物理學結合起來,暴脹理論是行不通的。因為如果要出現暴脹,必須滿足極為苛刻的條件,例如需要極高的能量。但在大爆炸後很短時間內是很難具備這些條件的。不過,他很快找到了一個解決方案。
  • 在這個理論中,宇宙得以永生:每個宇宙,都在無限自我複製?
    我們正在20世紀80年代初誕生的暴脹理論的基礎上探索一個新理論。 暴脹理論認為,宇宙曾經歷了一個「暴脹」階段,在這個階段,宇宙在極短的時間內指數式增大,在這一階段結束之時,宇宙才按照大爆炸模型繼續演化。在改進暴脹模型時,我們提出的全新版本暴脹理論斷言,宇宙不是一個膨脹著的火球,而是一個不斷生長的巨大分形。
  • 「暴脹理論」有那麼一段時間,宇宙膨脹的速度是比光速要快
    從「小小的一個點」膨脹為今天看到的浩瀚宇宙,這個過程叫做「宇宙大爆炸」,這就是目前認為的宇宙起源,很多聽說過宇宙大爆炸的人都把它想像成一場爆炸,並且認為這個和炸彈爆炸的場景應該差不多,像這種想像,在大爆炸之前所有的物質都集中在一個非常小的空間裡,之後所有的物質向外飛躍整個空間,形成今天所看到的宇宙。
  • 羅傑·彭羅斯提出共形輪迴宇宙學 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存在大爆炸之前的宇宙
    在大爆炸的極早期,一切宇宙物質都壓縮在一個熱而緻密的「原始火球」中。50多年來,大爆炸理論在宇宙學中逐漸具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眾多科學家用來描述宇宙的起源。該理論還包括了一段暴脹時期,發生在大爆炸之後的極短時間內。在暴脹之後,宇宙繼續膨脹,直到今天,但速度低得多。
  • 早期的暗能量模型可以解決不斷膨脹的宇宙學難題
    黑暗能量和宇宙常數隱含著許多謎團,這些可用來解釋宇宙加速膨脹。新的研究表明,早期的暗能量模型提出了一種相互競爭的理論,該理論提供了當前模型的所有優勢,而沒有帶來與宇宙常數相關的負擔。宇宙不僅在膨脹,而且還在以加速的速度膨脹。然而,儘管天文學家、宇宙學家和物理學家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已有二十年了,但推動這種膨脹的力量仍然是未知的。作為該力的佔位符或代理,暗能量(一種光滑的類流體成分,用負壓填充宇宙)已插入具有定義該加速度的宇宙常數(用符號Lambda表示)的標準宇宙學模型中。但是,宇宙這一重要元素的真實本質仍在逃避我們。
  • 是什麼加速了宇宙的膨脹?
    宇宙膨脹的速度比科學家預測的快得多,這是宇宙學中最難以解釋的異常現象之一。根據對宇宙大爆炸後不久後釋放的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進行測量,物理學家預測了宇宙的膨脹速率,即所謂的哈勃常數。這些輻射揭示了早期宇宙的精確成分。宇宙學家將這些成分代入宇宙演化模型中,並將模型向前運行,以觀察今天的宇宙空間應該以多快的速度膨脹。
  • 宇宙暴脹理論是怎麼出現的?真的正確嗎?
    一切要從過去30年間宇宙學領域發生了什麼說起:暴脹理論的誕生;這一理論在近些年的發展,即暴脹成為暴脹多重宇宙理論和弦理論的一部分;接著則是對未來的期望。在大約一個世紀之前,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叫作宇宙學原理的理論,聲稱宇宙是各向同性的。
  • 「暴脹理論」空間本身在膨脹,創造新空間的速度快於光飛行的速度
    從「小小的一個點」膨脹為今天看到的浩瀚宇宙,這個過程叫做「宇宙大爆炸」,這就是目前認為的宇宙起源,很多聽說過宇宙大爆炸的人都把它想像成一場爆炸,並且認為這個和炸彈爆炸的場景應該差不多,像這種想像,在大爆炸之前所有的物質都集中在一個非常小的空間裡,之後所有的物質向外飛躍整個空間,形成今天所看到的宇宙。
  • 宇宙學面臨危機了:新數據表明宇宙膨脹速度,超出了理論預測
    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領導的一組天文學家獲得了新數據,表明宇宙正在以比預期更快的速度膨脹。這項研究是在一場關於宇宙膨脹速度的激烈辯論之後進行;到目前為止,測量結果仍然不一致。該小組對哈勃常數(宇宙膨脹率)的新測量涉及一種不同方法,天文學家使用NASA哈勃空間望遠鏡(HST)和W.M.Keck天文臺的自適應光學(AO)系統相結合來觀察三個引力透鏡系統,這是第一次使用地基AO技術獲得哈勃常數。
  • 宇宙學面臨危機了:新數據表明宇宙膨脹速度,超出了理論預測!
    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領導的一組天文學家獲得了新數據,表明宇宙正在以比預期更快的速度膨脹。這項研究是在一場關於宇宙膨脹速度的激烈辯論之後進行;到目前為止,測量結果仍然不一致。該研究團隊的結果進一步證明了宇宙學標準模型存在問題,該模型顯示宇宙在其歷史早期擴張非常快,然後由於暗物質的引力膨脹速度減慢,而現在由於暗能量膨脹又開始加速。
  • 宇宙學面臨危機了:新數據表明宇宙膨脹速度,超出了理論預測!
    博科園:本文為天文學類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領導的一組天文學家獲得了新數據,表明宇宙正在以比預期更快的速度膨脹。這項研究是在一場關於宇宙膨脹速度的激烈辯論之後進行;到目前為止,測量結果仍然不一致。該小組對哈勃常數(宇宙膨脹率)的新測量涉及一種不同方法,天文學家使用NASA哈勃空間望遠鏡(HST)和W.M.Keck天文臺的自適應光學(AO)系統相結合來觀察三個引力透鏡系統,這是第一次使用地基AO技術獲得哈勃常數。
  • 宇宙並非誕生於大爆炸?暴脹理論證明,宇宙處於無限自我複製中
    人類自從探索宇宙以來,一直在思考這一個問題,那麼就是宇宙到底是怎麼誕生的?這個問題在科學界也一直存在著,一定的爭議,每個人觀點和看法也都不同,由於人類科技發展水平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們對於宇宙的了解還是微乎其乎的,即使是這樣,人類對於未知世界探索從來沒有停止過腳步!
  • 挑戰大爆炸理論:宇宙源自四維恆星坍縮
    加拿大圓周理論物理研究院的天體物理學家尼耶希·阿夫肖迪說:「幾乎所有的宇宙學家們都認為,宇宙可能源於奇點。」但是,沒有人知道是什麼促成了這一爆發過程:已知的物理學法則無法告訴我們在那一刻宇宙究竟上演了什麼樣的「劇情」。而且,現有的宇宙學也很難解釋,這樣暴烈的大爆炸如何產生一個溫度幾乎完全均勻的宇宙,因為,自從宇宙誕生以來,似乎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宇宙的溫度達到平衡。
  • 宇宙暴漲怎麼回事?
    宇宙的暴漲,指的是早期宇宙極短時間內的一種空間指數級膨脹的過程,在大爆炸後1036秒開始,持續到大爆炸後1033至1032秒之間,暴脹之後,宇宙繼續膨脹,但速度低了很多。暴漲將普朗克尺度內宇宙發生的量子漲落,在普朗克時間內迅速地放大,使之成為未來宇宙結構成長的種子,這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今天依據巡天計劃構建的宇宙大尺度結構。
  • 新哈勃常數值挑戰現有宇宙學標準模型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4日報導,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藉助全新方法,對哈勃常數開展了最新測量,結果73.9(km/s)/mpc(百萬秒差距),與宇宙學標準模型預測的值有較大差距,為修改宇宙學標準模型提供了佐證。
  • 宇宙不斷膨脹究竟圖什麼,誰又是它膨脹的動力?
    解開宇宙膨脹驅動力問題的同時,一些本來神秘的問題也經由暴脹理論得到了回答。我們觀測到的宇宙有兩大重要屬性一直未從大爆炸理論中得到真正的解釋,它們只是關於初始條件的假設。具體來說,要解釋宇宙如何拉伸自己來達到我們今天在宇宙背景輻射中發現的均勻溫度,根據標準大爆炸理論,能量和信息需要以100倍於光速的速度在宇宙中傳播。在暴脹理論中,這一問題徹底不復存在。因為相比於傳統理論,暴脹理論假設了一個由排斥性引力主導的加速膨脹時期。
  • 浩瀚宇宙科普——宇宙
    最後,1990年代後期的觀察,發現宇宙的膨脹速率正在加快,顯示有可能存在一股未知的巨大能量促使宇宙加速膨脹,稱做暗能量。而宇宙的大多數質量則以一種未知的形式存在著,稱做暗物質。大霹靂理論是當前描述宇宙發展的宇宙學模型。大霹靂產生了空間與時間,充滿了定量的物質與能量;當宇宙開始膨脹時,物質與能量的密度也開始降低。
  • 破缺的宇宙:墨西哥帽中的終極秘密
    在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建立過程中,自發對稱性破缺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物理學家們在其引導下,化繁為簡,實現了電磁力和弱相互作用的統一,並通過引入希格斯機制漂亮地解決了基本粒子的質量起源問題。因而,這一概念被認為是現代理論物理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說到這兒我不禁想起在中科大讀書時,有一次在《量子場論》課後神遊天外:一個對稱性沒有破缺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呢?
  • 一個新的宇宙學爭議:宇宙正以什麼樣的速率在膨脹
    它的膨脹速率是由一個重要的常數給出的,那就是哈勃常數。自哈勃(Edwin Hubble)在近100年前提出以來,關於哈勃常數的精確數值就爭議不斷。 如今,宇宙學雖然已經步入了精確宇宙學的時代,但天文學家仍舊無法對其數值達成一致的意見,因為不同(但同樣精確)的方法會給出兩個不同的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