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養鳥,一般都會選擇寵物鳥,如金絲雀、八哥等等,因為這些鳥智商較高,易於馴服,容易和人互動交流。不過,在蘇州胥門外小河浜,有一位楊大爺,竟然把家門口的數百隻一向不受人控制、見人就逃的野麻雀馴服得服服帖帖,當「寵物」養起來了。
據了解,楊大爺不僅可以讓麻雀落到他手上覓食,還能讓麻雀飛到他嘴邊叼食,甚至還能挑逗幾隻麻雀,在其大腿上互相吃醋打架,令人「嘆為觀止」。上周,記者就趕到了楊大爺位於蘇州胥門外小河浜的「麻雀司令部」,一探究竟,見證「奇蹟」。丁驍驍 薛馬義 文/攝
他為什麼要養麻雀
楊大爺從小就喜歡養鳥
記者到達胥門後,再經過幾番打探,才在一條小河邊,找到了楊大爺的家。楊大爺的家在那片低矮的居民區並不顯眼,在門前鄰居的牆上掛了數個鳥籠,自己則利用自家的一間房間開了個小雜貨店。對於記者的到來,楊大爺顯得意外。當得知記者的來意後,他很爽快地接受了記者的獨家採訪。
據楊大爺介紹,他是蘇州本地人,今年56歲,「文革」時期他初中一畢業,就參加了工作。1995年,他從蘇州某單位下崗後,就開了家小雜貨店,並以此謀生。
談起「馴麻雀」的經歷,楊大爺表示,純屬個人愛好的自然發展。原來,他從小就喜歡養鳥。「四五歲的時候,我就開始玩鳥,沒上小學之前,我就已經開始琢磨著怎麼養鳥了。到現在,如果我養生鳥的話,十有八九是可以成活的。」據楊大爺介紹,所謂的生鳥就是剛從野外捉來的野鳥。下崗後,楊大爺除了維持自己的生活外,其他精力基本上都投入在養鳥上面了。楊大爺告訴記者,現在玩鳥其實成本不大,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買一隻鳥得要花掉一個工人四五個月的工資。
一隻鷯哥的死讓他決心養麻雀
1990年,楊大爺花了280元,買回來一隻鷯哥。楊大爺告訴記者,那隻鷯哥,他從它剛剛孵出來就開始養了,看著它慢慢成長、老去,直到2002年老死,整整養了十二年!他和鷯哥積累下了深厚的感情!對於那隻老死的鷯哥,楊大爺還給它舉行了一場特別的「送終儀式」:將鷯哥用塑膠袋裝好,系上磚塊,沉入了門口的那條小河的河底。
正是這隻鷯哥的死,讓楊大爺做出了這一生最大的改變不再痴情養那些抓來的生鳥了,改養家門口的那群經常來和家鳥爭食的麻雀。因為多年的養鳥經驗,讓楊大爺儼然已經成了養鳥界的「獨孤求敗」,他想要挑戰一下自我,馴服那些見人就逃的麻雀。
他是怎麼馴服麻雀的
「馴服第一隻麻雀,我用了3年時間」
據楊大爺介紹,他馴服的麻雀,最多的時候有二三百隻,目前大約七八十隻麻雀。不過,記者心中仍有疑問,難馴的野生麻雀為何會如此聽楊大爺的話呢?「從2003年到2006年,第一隻麻雀飛到我手心吃食,我花了整整三年時間和它培養感情。」當記者問到楊大爺和麻雀相處的秘訣時,楊大爺告訴記者兩個字:耐心。
楊大爺說:「要我說出這裡面有什麼科學道理,我肯定說不出來,但我知道,要馴服麻雀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三年時間,我就餵養那一隻麻雀,從一開始將食物撒在十米開外,到後來放到我腳邊,到最後慢慢把它引到我手上吃食,我和它之間建立了親密友人關係。」
楊大爺告訴記者,他餵食的時候,常常需要將手伸出去一絲不動,坐在那裡等一隻麻雀。可能一般人等了幾分鐘,麻雀不來就走了,但他會很有耐心得一直待在那,有時候甚至會等十幾二十分鐘。
「我養的第一隻麻雀其實還是一隻成鳥。」後來,在楊大爺餵養了它五年之後,不見了蹤影。楊大爺推測,應該是老死了。楊大爺告訴記者,現在他養的這群麻雀,其實都是它的後裔,就這麼一代代地傳了下來。楊大爺笑稱,現在這麼多麻雀,他已經分不清它屬於哪族哪支了。
「聽叫聲,我就知道它們是聊天還是報警」
聊著聊著,興致高漲的楊大爺還拿起家裡的錄像機給記者欣賞起來。原來,前幾年,他特意買回來了一架攝像機,記錄自己平時和這些麻雀的「美麗情緣」。在楊大爺特意挑選出來的一組鏡頭中,記者看到,在他的挑逗下,一隻麻雀不斷飛到他嘴上,叼走他含在嘴唇邊的小蟲。而另外一組鏡頭中,在他的大腿上,兩三隻麻雀跳來跳去,楊大爺則拿著小蟲獨寵其中一隻,讓其他兩隻麻雀醋意大發,互相啼叫、追逐、啄擊。
這些麻雀為什麼就只願意飛到楊大爺身上,其他任何人餵食都不行呢?楊大爺告訴記者,這些麻雀都「認識」他。當然,不僅麻雀能認識他,他竟也認識每一隻麻雀。「像人長得各不相同一樣,每隻鳥的臉也不一樣;另外,它們在大小、體形、羽毛顏色等方面,也是有差異的。我大老遠就能分辨出來。」
另外,在三五十米外,楊大爺就能根據麻雀的不同叫聲,判斷它們的天敵是否來了。當然,楊大爺也坦承,到現在他也聽不懂那些麻雀叫聲具體是在說什麼,但他能根據叫聲,基本判斷出是在聊天,還是發出警告訊號。「其實麻雀也像和人一樣,經常要嘰嘰喳喳聚在一起,進行溝通交流。」
楊大爺告訴記者,在這十幾年中,他餵養過將近30種不同的鳥類,經過與各種鳥的朝夕相處,楊大爺能夠熟練地識別出每隻鳥各自的特點,例如根據鳥的嘴形,楊大爺還可以判斷鳥喜歡吃哪種類型的食物。例如簡單地說,嘴形比較長、尖的鳥,吃食以蟲為主,而嘴巴比較短的鳥多數吃穀類。
「麻雀和人一樣性格各異,有的膽大有的膽小」
據楊大爺介紹,現在他每天早中晚都要給麻雀餵食,早上天剛亮,麻雀就在窗外叫,提醒他該給它們食物了,生物鐘比人還準。楊大爺說,在餵食的時候,他不允許人去嚇鳥,一旦鳥被嚇過一次後,就再也不會來了。而且呼喚麻雀前來手上叼食時,手上晃動的幅度不能太大,最好就是手指之間進行微幅的錯動,而手腕和手臂不能動。
另外楊大爺還告訴記者,給麻雀餵食或者逗玩麻雀的時候,身邊不能有貓,因為貓是麻雀的天敵,但可以有狗。當然,這隻狗必須是不曾對麻雀有過撲咬、狂吠等惡意「言行」。「其實麻雀膽子很小,也很記仇的。一旦你對它們有過惡意行為,它們就會永遠遠離你的。」
楊大爺坦承,不是每一隻麻雀都能被他馴服的,因為畢竟麻雀是野生,也是鳥類中非常膽小謹慎的鳥類。雖然馴服高峰中,能有兩三百隻麻雀飛到他手中覓食,但能在他大腿上「爭風吃醋」、在他嘴邊進行「虎口奪食」的麻雀,畢竟還是少數,甚至只是個別麻雀的大膽行為。
「其實麻雀也像人一樣,有膽子大的,也有膽子小的,有性格樂觀開放的,也有羞澀內向的。」楊大爺告訴記者,第一隻飛到他手中覓食的那隻麻雀肯定就是性格比較樂觀開放的,願意接近人、相信人。
楊大爺告訴記者,雖然那些麻雀都是他養的,但麻雀們不住在他家那裡,而是住在小河對面的高檔公寓區,因為自己住的房子是平房。「它們住得可比我高級,它們白天在這附近三五百米的範圍內活動,晚上就會回到河對面新村高樓的『家』中睡覺。」
原來,如果麻雀將窩搭在低矮的地方的話,就會有被貓等天敵吃掉的危險。楊大爺告訴記者,在蘇州,麻雀的天敵就兩種鳥:雀鷹和黃白勞。有趣的是,當天敵出現的時候,麻雀的「好朋友」白頭翁還會通過叫聲,向它們通風報信。
現場直擊:記者親眼目睹麻雀「大集合」
記者採訪結束後,正好碰上了麻雀即將「集會」。在記者的邀請下,楊大爺展示了自己的絕活召集麻雀吃食。在小賣部前,楊大爺喉嚨裡咕嚕咕嚕發出聲音,那是他與麻雀間的「密語」。只見不一會,小賣部附近的樹上、房頂上,麻雀陸續飛來,一隻、兩隻、三隻……從楊大爺的手中獲取食物。這些麻雀有的落在楊大爺的手上,有的停在楊大爺頭上,有的在楊大爺的腿上逗留,儼然親近的朋友那般毫無戒備。
小故事
孔子學生公冶長相傳通鳥語
公冶長為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相傳他通鳥語。
傳說有一天,公冶長突然聽到烏鴉說:「公冶長,公冶長,南山頂上有隻羊,你吃肉來我吃腸。」公冶長聽後跑到了南山,果然看到有隻死羊。他把死羊拖回家裡剝了,然後把肉煮熟吃了,可是他忘記了烏鴉的話,把腸子埋了。烏鴉很生氣,就想報復他。時隔不久,這天公冶長正在山上打柴,突然烏鴉又說:「公冶長、公冶長,北山有隻死綿羊,你吃肉我吃腸。」公冶長聽後,又往北山跑去,發現一堆人圍著看什麼,就喊:「你們別動,是我打死的!」當他走近一看,躺在那裡的原來是一個死人。圍觀的人們把他送到縣衙。公冶長將事情的經過向縣官講一遍,縣官怕公冶長撒謊,就叫差役背著公冶長,逮一個小燕子裝在一個籠子裡,提到大堂上,這時老燕子飛來,在外面亂叫。縣官就問公冶長:「外邊燕子說什麼?」公冶長就說:「稟告大人,外邊的燕子在說:我一沒有得罪你,二沒礙著你,為什麼把我的孩子關在籠子裡?」這時縣官才真正相信公冶長懂得鳥語,就把公冶長放了。
綜 合
(新華報業網-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