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廣西省為亞熱帶氣候,無論是光照、溫度還是降水條件,都非常適合桉樹的生長,人工林面積逐漸增長,目前已經達到3000萬畝之多,成為全國人工種植桉樹最多的省份。長期以來,關於桉樹是否是「有害樹種」的爭論始終沒有停息過,有人說桉樹是「抽水機」、「抽肥機」、「斷子絕孫樹」,應該控制種植規模;還有人說桉樹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生態價值,應該大力推廣。那麼,事實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桉樹從生物學分類上看,隸屬於雙子葉植物綱桃金孃目桃金孃科桉屬,原產於澳大利亞,從19世紀開始逐步引入其它國家和地區,目前在世界上近百個國家均有種植,其種類共有700多種。由於其生長迅速、材質優良,廣泛應用於建築、家具製造等領域,另外桉樹花和葉可以提煉高質量的樹蜜、精油、單寧等高附加值商品,因此經濟價值很高,這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近現代以來紛紛引入的重要原因。
如果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任何樹木都具有一定的固碳、保水功能,桉樹也不例外,合理種植桉樹林,由於其巨大的樹幹和較大的葉片,可以高效地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也可以在體內儲存一定量的水分,能夠起到一定的改善區域氣候條件的作用。同時在根系的作用下,可以牢牢地「抓住」土壤細微顆粒,使其不易被地表徑流所衝蝕和流動,從而起到較好的防止水土流失功效。
由於桉樹的生長周期較短,因此對土壤中的水分和營養元素的吸取效率是比較高的,如果不加以科學種植,是有很大的可能出現土壤板結、肥力下降的問題,這也是為何人們將其稱為「抽水機」、「抽肥機」的重要原因。不過,出現這種狀況的根源,並非完全由桉樹本身帶來的,因為引入的由桉樹組成的桉樹林,基本上都是人工林,在種植密度的把握上往往不精準,受經濟利益的驅使,使得人工桉林種植密度過高,加重了對水資源的需求負荷。
同時,在補水補肥方面的經營管理比較粗放,不得根據樹木的生長規律進行必要的水分養分平衡補給操作,造成了桉樹林對生存環境必要物質資源的超量索取,最終不能形成穩定的樹林生態系統,使得生態環境出現了退化。據有關機構研究表明,桉樹除了在生長的初期對水、肥的個體需求要比其它樹種高一些外,在後續生長周期方面與其它樹種差別並不大。
與此同時,科研人員對桉樹本身是否含有毒素也進行了深入研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其葉片和樹體內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只是它的葉子會釋放特殊的氣味,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人類的呼吸感受。在南方很多城市的飲用水源地周邊,都生長有大量的桉樹林,以這些水源地為主要飲水來源的居民,也沒有發現受到桉樹物質中毒的報導。不過,一些水源地的水質出現下降,主要原因並非由桉樹直接所引發,而是在地表徑流衝刷周邊農業、林業面源汙染物質所引發,還有一部分是在大量樹葉及植物腐敗物落入水源地之後,在面源汙染及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水體富營養化問題。
至於桉樹是「斷子絕孫樹」,是從桉樹林下其它植物難以生存的角度來提出的論斷。其實,桉樹這種對其它植物具有抑制作用的結果,也並非完全是由桉樹所引發。在天然桉樹林下基本上很少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而為了培育更多的桉樹木材,人工林往往由於種植密度過大,在桉樹高大的「身軀」之下,林下的受到的陽光照射很少,其它矮小的植物是很難達到正常生存和生長所需的環境條件的。另外,人工培育桉樹林通常都要定期進行人工除草除灌操作,以使水分、養分集中供給桉樹,所以也造成了人工桉樹林下很少有其它植物生長的現象。
最後一點,桉樹速生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們養護桉樹林的模式,即生長到一定程度就砍伐,然後再補種新的幼苗,而幼苗對於水分、養分的需求較大,如果對林地的維護和補給沒有及時跟上,那麼這塊區域的土壤就會逐漸透支,不但起不到調節區域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的功能,而且會造成生態系統的紊亂,造成土壤退化、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等問題,這些問題我們要客觀地去看待,不能全部讓桉樹來「背鍋」,要從種植模式、經營方式、管理措施、科學施用農藥化肥等方面綜合考慮和反思,通過這些方面的系統調整和優化,實現可持續性地經營和發展,才能最終達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