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蜥蜴
此茲紀念高貴的騎士羅德瑞克,他在與石化蜥蜴的英勇戰鬥中不幸身亡,希望那怪獸被他的骨頭噎死。
——維吉瑪墓地中的墓志銘
雖然西歐神話中的類龍生物,和東方的龍是兩個概念,但有一點似乎是一致的——它們只要現身,就會引發先民們的敬畏和恐懼。我們先要介紹的是石化蜥蜴,也就是Basilisk,它在《巫師3》中是非常兇殘的敵人,而按照歷史書的記載,它給歐洲人帶來的恐怖也持續了1500年。它是一個詭異的混合體:本體是一條會飛的巨蛇,由公雞所生,由蟾蜍孵化和養育。在古代歐洲,關於石化蜥蜴的童話不多,但描述卻相當駭人和致命。
「石化蜥蜴的呼吸可以讓土壤荒蕪,目光可以瞬間殺人。」
這段話來自中世紀的一本動物寓言集,而其歷史可以繼續追溯到古羅馬時代,在博物學家普林尼的巨著《自然史》中宣稱,石化蜥蜴是一種小動物,「長度不超過12個手指」,但攻擊卻十分致命,普林尼寫道:「它不像蛇那樣蜿蜒而行,而是隆起身體中部前行。它可以通過接觸殺死或燒焦草木、擊碎巖石,儘管這種生物非常致命,但許多國王還是希望得到它的標本。」
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為我們留下了「石化蜥蜴」的記錄,據信,它的原型可能來自北非的毒蛇和蜥蜴
據信,石化蜥蜴的故鄉是今天的利比亞,羅馬人認為,當地因為這種生物直接從沃土變成了不毛之地。需要指出,普林尼不是唯一提到石化蜥蜴的古代作家。就在《自然志》成書幾年後,另一位羅馬詩人——盧坎,還描述了這種怪物另一種特點——自帶劇毒屬性:從周圍飛過的鳥,會因此直接倒斃,曾有人騎在馬背上用長矛刺殺了一隻雞蛇,結果毒素很快沿著長矛傳染給了那個人,而它的馬最後也因中毒死去。
羅馬帝國崩潰之後,石化蜥蜴的陰影繼續籠罩著歐洲,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嫌。圍繞著它衍生出了更多的故事,讓它的形象開始介乎龍和長蛇之間。在13世紀初期、寓言作家「博韋的皮埃爾」這樣描述石化蜥蜴:「一個上了年紀的公雞,在失去性能力之後,有時會生出一種不大的畸形蛋。如果這個蛋剛好生在糞堆上,並由蟾蜍孵化,最終便會生出一個怪胎:它有著公雞的上半身,蝙蝠的翅膀和蛇的尾巴。一旦出生,幼年的石化蜥蜴會悄悄躲到地下室或深井中,等待人們闖入,並用劇毒氣體將他們殺死。」
中世紀人眼中的石化蜥蜴,事實上,這只是其形象的眾多版本之一
石化蜥蜴不僅限於傳說,還有嚴肅的編年史。在中世紀歐洲人的眼中,它更像一個現實的威脅,以及一種「真實存在」的生物:比如按照一名叫Bondeson的作者描繪,1202年在維也納,爆發了神秘的暈厥症,這種症狀據稱由一頭藏在深井中的石化蜥蜴引發——而雞蛇在被發現時已經死了,市民們於是在埋葬它的地方的樹立了雕像,以紀念這件事。
雖然類似事件往往只有孤證,或者純粹是以訛傳訛,但它仍然引發了廣泛恐慌。尤其是在觀察到不尋常的「公雞下蛋」現象之後,市民們更是焦慮叢生:瑞士巴塞爾的法律記錄顯示,1474年,一隻公雞被發現下了一個蛋,為避免孵出石化蜥蜴,當局在數千人面前對這隻雞進行了宗教審判。以今天的觀點看,這可能僅僅是因為激素錯亂,讓母雞長出了雞冠,但在中世紀,這足以引發一場騷亂,其中影響最大的一次恰恰發生在華沙——而這裡也是《巫師3》地理意義上的故土。
這次恐慌起源於一次失蹤事件,按照當時的描述:一位刀匠的女兒和另一個女孩一起失蹤了,她們的母親帶著女傭去尋找,發現孩子們誤入了一座荒廢的地下酒窖,並看到她們一動不動地躺著,突然,從地窖深處傳來一陣嘶鳴,瞬間,領路的女傭就倒地死去了。
後來,人們將三具屍體拉出地窖,發現它們的外觀駭人,皮膚變色,眼球就像雞蛋一樣腫脹和突出。謠言傳遍了整個華沙,議會傳召了一位名叫本尼迪克特的醫生,在他的建議下,一位青年穿著鑲滿鏡子的皮圍裙下到地窖中,抓住了蛇怪,最終,這位醫生和青年都獲得了參加市政廳宴會的殊榮。
在《巫師3》中,血腥男爵和希裡外出打獵時就遭遇了一隻石化蜥蜴,最終,這頭蜥蜴被希裡殺死
和當時歐洲流行的、許多真假參半的傳說一樣,這個言之鑿鑿的「史實」,其實有許多經不起推敲之處,然而,這些似是而非的故事卻完成了一件事:在當年,它們營造一種看似近在咫尺的恐懼,並讓傳說生物深入人心,甚至在今天的奇幻類的作品中,石化蜥蜴都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形象,比如說JK羅琳的名作《哈利波特》,再比如《巫師3》,它們都是邪惡和恐怖的存在。
翼手龍
最危險的是皇家翼手龍,有人叫它們皇家大麻煩。
——阿爾賓娜·託特坎夫,亞瑞圖扎自然科學講師
和前幾作中不同,《巫師3》中並沒有出現一條真的龍,儘管有許多類龍生物常常讓人產生誤會,其中之一就是翼手龍(Wyvern,也可以被稱為「飛龍」)。它們有著修長的尾巴、鮮紅的皮膚,以及像龍一樣從背部凸起的尖刺,儘管它和龍的區別也有很多:其中最醒目的特徵是,龍有四足,而翼手龍只有兩足,另外,總的來說,一條翼手龍再巨大,尺寸也不可能超過一條真龍的五分之一。
圖片所示為一隻嚴格意義上的龍,它有四足,且體型更為龐大
一隻嚴格意義上的「翼手龍」,出自《冰與火之歌》
翼手龍的形象源於英倫三島,這一點也可以從的它的詞源「Wyvern」中略見一斑,這個詞來源於古代英國的方言,原本意思是「海蛇」,但實際描述的卻是一種雙足、會飛、身軀類似蜥蜴的存在。同樣有趣的是,在被羅馬人統治之前,英倫三島根本不存在這樣的形象,而它的起源經過,也比我們想像的一波三折。
因為有非常確鑿的證據表明,英國人口中「Wyvern」實際來自今天的羅馬尼亞境內的達契亞人,和真正的「龍(Dragon)」完全出於同源,而再向上追溯,它的誕生可以追溯到古人對蛇和蜥蜴等異獸的敬畏和恐懼上面。
一般認為,作為一個尚武的民族,達契亞人是從水蛇和蜥蜴的身上汲取了靈感,並用這一形象充當軍旗上的圖騰,雖然最終,這個民族最終被強大的羅馬帝國擊敗,並消失在了歷史中,但羅馬士兵卻對此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它在旗杆頂部隨風飄動的場景。
羅馬軍團的龍頭旗幟飾物,它曾是達契亞人的圖騰
到公元3世紀,許多羅馬騎兵已經不再使用傳統的鷹旗,並用龍旗加以取代。與此同時,戰爭結束後,羅馬人還從達契亞招募了大量輔助部隊,這些士兵們也將家鄉的圖騰,帶往到了千裡之外的陌生土地。
可能是出於對恐懼、也可能是出於敬畏,這種「Wyvern」很快在不列顛的民間故事中傳播——它的形象千篇一律,大多是兇狠而殘忍。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在那個對神話生物缺乏嚴格定義的年代,「Wyvern」有時企其實就是龍。這一點也反映在當年的描述上,比如說它喜歡吃人、體內有劇毒,對財寶和閃光的物品有著特殊的偏愛,是魔鬼的化身……如此等等。
14世紀一份手抄本中的「Wyvern」
在中世紀往後,和龍的形象一樣,「Wyvern」的圖案也頻繁地出現英國貴族和城市的紋章上,這種形象的出現,一方面說明「Wyvern」被賦予了威嚴和勇武的含義,同時,在當年的歐洲,人們對宗教和超自然力量的敬畏正在消失。正如一位歐美玄幻作者分析的那樣:「在中世紀末期,火藥和攻城器械已經能摧毀當年最堅固的東西——城堡和城牆,那麼,有誰還會相信,人類無法抵禦一頭憑空出現的怪獸?」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當年比較嚴肅的動物圖冊和百科全書中,「Wyvern」的出現頻率越來越低,也不再有作者言之鑿鑿地描述它們的特徵和習性,只是將其解釋為一種虛構生物。然而,耐人尋味的是,在19世紀之後,作為世界觀設定中的一部分,「Wyvern」常常在奇幻文學作品中登場,其雙足、有劇毒、喜愛囤積財寶的形象也大致在這個時間內確定下來,其中也有大量龍的形象出現,比如說託爾金在《霍比特人》中提到的巨龍「史矛革」,形象上就更接近「Wyvern」,因為嚴格意義上的龍有四隻腳,而史矛革有兩隻。同樣,如果仔細觀察《權力的遊戲》中出現的龍,你會發現其形象也與後者也更為近似。
《英雄無敵》中的飛龍,在諸多遊戲中,這個系列其實也是「飛龍」和「龍」對比最鮮明的
「Wyvern」的另一個舞臺是電子遊戲,在其中,它們和龍的區別反而更為鮮明。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也許《英雄無敵3》,在其中,金龍、紅龍和黑龍高大且威嚴,擁有至少200以上的生命值,而要塞城的飛龍則是另一種形象,它們和青蛙一樣有綠色的表皮,更像是一條長著翅膀的、吃撐了的蛇。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勇者鬥惡龍》和《怪物獵人》中,其中「Wyvern」和「Dragon」在形象上其實也不盡相同。同樣,在《巫師3》中,「翼手龍」也被認為和巨龍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生物,尤其當你奉命去殺死一頭所謂「巨龍」,而最終發現對手是一頭翼手龍之後,是否對僱主說實話,將極大影響你的任務報酬。
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巫師3:狂獵年度版專區
友情提示:支持鍵盤左右鍵「←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