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魔獵人不是英雄,從來不是,但他們卻做普通人辦不到的事:將劍刃揮向殺人不眨眼的怪物。當2007年,許多RPG還在打磨偉光正的英雄主角和純淨無暇的清新世界時,CD Projekt的《巫師》系列卻一鳴驚人,在其中,他們不僅締造了一位自帶灰色背景的主角,還構建了一個無情和殘酷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善良已經沒有容身之地,許多外貌恐怖的怪物在荒野上尋找目標,他們的天性就和人心一樣險惡。
剛發售年度版的《巫師3:狂獵》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這不是一個能讓你輕鬆愉快的遊戲,但毫無疑問,這個遊戲締造的世界,就像邪典一樣,讓人無比上癮:太多地點要去探索,太多謎團要去解開,種種嗜血的怪物,就像手術的縫合線一樣,將這些零散的故事粘連在了一起——它們從登場之初就讓人印象深刻。
在發行前的一次專訪中,一位開發者說道:「《巫師3》的怪物從斯拉夫神話中汲取靈感。」但事實上,情況比描述的更加複雜。這期「姿勢分子」講述的,就是本作怪物設定背後的歷史和現實。
水鬼(Drowner)
在水邊一定要安靜,首先,這樣不會嚇到魚,其次,這不會引到水鬼。
——巴爾維坎的亞尼克,漁夫
作為遊戲中最常見的怪物,水鬼給人的印象也足夠深刻。它們往往遊蕩在白果園、威倫和陶森特的河邊,不時獵殺落單的船夫、宿醉的農民或者粗心的洗衣婦。作為一名獵魔人,傑洛特也經常接到狩獵水鬼的任務——當然,考慮到這種生物的屬性,傑洛特的報酬最終往往非常有限。
《巫師3》中,在威倫南部的沼澤地,白狼和血腥男爵並肩砍殺水鬼,在本作中,從白果園到群島,水鬼是最常見的雜兵
因為在遊戲設定中,水鬼並不能算強大的生物,落單的水鬼可以被農民擊殺,只有它們成群行動時,旁人在才需要時刻小心。在遊戲中,水鬼被稱為「drowner」,直譯過來就是「溺水者」,而在波蘭語中,它被稱為「Topielec」或「Utopiec」,其傳說在東歐各地都有出現。
和希臘、美洲等地的情況不同,斯拉夫人的神話更像民間傳說的集合體。一些說法宣稱,它們是《聖經》中惡魔的化身,另一些則宣稱,它們從溺亡者和流產胎兒的靈魂中產生。這些水鬼活動在水井、河流和沼澤周圍,身材瘦高,有粘人的綠色皮膚和黑色頭髮,當新月升起的時候,他們會來到地上,和人類玩猜謎遊戲——如果對方在遊戲中作弊,便會被這些水鬼當場溺死。
這種傳說的誕生,與斯拉夫人對水的忌諱有關——他們曾生活在一片水網密布的地區,其中最著名的是波蘭北部的馬祖裡湖和烏克蘭的普裡皮亞季,這裡都曾分布著一望無際的沼澤地。當春季和秋季,點綴其間的河流都會泛濫,衝毀村莊和農田,也正是因此,當地居民會將水和邪惡力量建立聯繫。
一位思想家曾經說過:如果奶牛有神明,那麼這神明一定長得很像奶牛。原因何在?所有神明,都以看做自然力量在主觀意識內的、某種扭曲的折射和反映,同時,它必然以人的基本認識作為基礎。毫不奇怪,當談到水鬼的外觀時,當年的歐洲人難免會將其與一種生物聯繫起來,這種生物就是……青蛙
新聞學中有一個著名的說法:經過無數次口耳相傳,任何信息都會變異和失真,這一點同樣適用於神話。隨著時間流逝,水鬼的故事並沒有因為基督教的傳入而淡化,相反,它成了後者招攬信徒的手段和工具。在這個過程中,精明的教士很快發現,與其向居民灌輸空洞的教義,倒不如讓他們相信,這一宗教能帶來某些具體的好處。
公元966年,波蘭國王梅什科一世帶領人民皈依基督教,此後,之前波蘭人信仰的異教神,逐漸在民間傳說中被排斥為魔鬼的化身
這些好處之一,就包括了免於被水鬼殺害。在14世紀、教士們撰寫的編年史中,很快就出現了這樣的描述:在脖子上佩戴念珠可以擺脫水鬼,不僅如此,水鬼也經常被描繪成自殺者靈魂的化身,而在天主教的教義中——自殺是被嚴格禁止的,換句話說,假如你對宗教足夠虔誠,上述災難就應該能避免。由於後來世俗文化的興起,水鬼的形象變得更加多樣,民間歌曲和傳說都在為它們添加各種各樣的屬性,為的是讓故事更為生動。波蘭民俗學家佩爾卡寫道:
「在17世紀以後,水鬼的形象發生了改變,並出現了強烈的地區差異……一種比較常見的說法是,水鬼不是魔鬼,而是在魔鬼慫恿下淹死的人類;同時它們還有了性別之分,女水鬼有著迷人的外貌,而男水鬼則常以小男孩、矮人或者英俊青年的形象現身。」
位於捷克境內、梅斯圖耶河畔新城(Nove Mesto nad Metuji)市政廳前的水鬼雕像,隨著時光流逝,這種怪物逐漸成了斯拉夫文化的一部分,其外觀也變得不再可怕
這種變化,當也許與科學的普及、和堤壩的建設有關,它們降低了洪澇災害的頻率,並讓人們不再敬畏自然。這導致在許多民間故事中,水鬼成了喜歡惡作劇的精靈,它們只會偶爾現身,打擾村莊的平靜,在心血來潮的情況下,它們甚至幫助貧窮的村民、甚至和他們交朋友,但《巫師3》的出現,再次讓這個古老種族站在了人類的對立面。
孽鬼(Nekker)
小心啦,兄弟們,這座橋下面有孽鬼,你們如果不慢下來也不停的話,就沒什麼好怕的。可是如果你的輪軸鬆掉,讓你卡住……那就閉上眼睛向梅裡泰莉祈禱吧。
——柯特·漢默巴克,範格堡的城市守衛
在《巫師3》中,孽鬼給人的印象和水鬼很像,作為個體的戰鬥力很弱,可以被隨便某個NPC輕易殺死,但其數量卻令人髮指,這一點和靈活的身手結合起來,有些讓像白狼這樣狩魔獵人也難以應對,但尷尬的是,這些怪物倒下後,只能提供有限的經驗值。
《巫師3》昆特牌牌面中的孽鬼,其戰鬥力為2,共三張,自帶集合效果,這一點和遊戲本體中的設定基本相同
不管你對孽鬼怎麼看,可以確定的是,它的中文翻譯體現了「信達雅」的原則。因為它的本源(Nekker)更像是某種精靈,和遊戲中的形象也相差甚遠。
在構架《巫師》系列時,無論創始人薩普科夫斯基,還是遊戲的開發商CD Projekt,都沒有單純從斯拉夫神話中汲取靈感,相反,他們將目光投向了整個歐洲大陸;同時,他們還沒有忘記加入自己的想法,而「孽鬼」就是其產物。和遊戲中不同的是,民間傳說中的Nekker比較友善,更像是美人魚的歐洲版本,當然,這些美人魚並不會因愛情而放棄生命,而更願意用美色、魔力和歌聲給路人帶來厄運。
挪威藝術家特奧多爾·基特爾森(Theodor Kittelsen)筆下的Nixie,或者說水妖,其中作者巧妙地迴避了一個問題:它應該有著怎樣的外形?
有時,它們會化身為在溪邊演奏樂器的青年,也有可能變成財寶、美人魚,甚至是一切漂浮著的物件:在德語中,Nekker被寫作Nixie,它們中最有名的是羅蕾萊(Lorelei),或者說「萊茵女兒」——它們會用歌聲讓船觸礁;而在北歐地區,化身成男青年的Nekker會用音樂引誘兒童和少女。
創作於1912年的、史詩《尼伯龍根的指環》中插圖:萊茵少女警告英雄齊格弗裡德,從這裡看,它們的形象更像是《巫師3》中的海妖,或是希臘和羅馬傳說中的美人魚與水中仙女
不難看出,真正的Nekker,在設定上很像《巫師3》中的另一種怪物——海妖,我們甚至可以得出結論,開發者只是將一個熟悉的名字,套用在了一個全新的生物上,但這種做法的背後,卻有許多合乎邏輯的解釋:這不僅是因為,增添一種自帶敏捷屬性的敵人,能讓戰鬥模式變得更加豐富;而從語言的角度來說,Nekker——這個抑揚頓挫、以帶否定色彩的「Ne」開頭的詞,用於描述一個怪物也並無不妥。
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巫師3:狂獵專區
友情提示:支持鍵盤左右鍵「←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