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科幻小說家艾薩克·阿西莫夫提出了著名的「機器人學三定律」(Three Laws of Robotics)。 他指出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個體,並要絕對服從人類命令。
70年間,阿西莫夫的定律影響了一眾科幻文學、影視作品的創作,其中既有人類與機器和諧共處的「正面教材」,也有機械覺醒反噬人類的「反面案例」。
今天要說的是一部和機器人有關的科幻電影,它誕生自21年前的1999年,依舊經典如初,常看常新。這部電影,便是感動無數人的軟科幻經典——《機器管家》(Bicentennial Man)。
《機器管家》是一部由克裡斯·哥倫布執導、已故影星羅賓·威廉士(Robin Williams)領銜主演的科幻劇情片。
在CGI技術尚未普及的1999年,威廉士不得不穿上一件由250多個零件組成的機器「外套」,拖著35磅的負荷完成拍攝工作。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影片中機器人所呈現的那些惟妙惟肖的面部表情,全部由特效技師通過遙控完成,十分硬核!
截至目前為止,該片仍以豆瓣8.5分、好於95%科幻片的佳績傲然挺立,成為後來眾多影視作品競相模仿、致敬的對象。
在影片中,羅賓·威廉士扮演了一個名叫安德魯的機器人。他本是被馬丁一家買來打理家務所用,但隨著了解深入,男主人發現了安德魯的異常之處——他不同於生產線上那些功能單一的機械產物,反倒具有極強的學習能力和創造水平,甚至還具備人類情感方面的感知能力。
安德魯的「異常」讓男主人看在眼裡、喜在心頭,他不僅得到了馬丁一家的公平對待,還從中學到了人類知識,了解了人類情感。日復一日的接觸中,安德魯和馬丁的二女兒建立了深厚感情。這份感情,讓它倍感安慰。
隨著安德魯知識量的增加,它懂得了「自由」一詞的含義。在向主人表明意向後,寬宏大量的馬丁同意了它的要求,依依不捨地讓安德魯踏上了追尋自由、探尋本我的求知溯源之路。
路漫漫其修遠兮,漫長而孤獨的探索之路上,安德魯的心智變得愈發成熟。然而人類的生老病死,始終是他這副鋼鐵之軀所不能感同身受的。
這些年來,他一刻沒有忘記自己的「原生家庭」馬丁一家。在歲月的摧殘下,男主人離開了人世,自己心愛的二女兒也已長大成人。造物弄人,物是人非。
在紐約,安德魯遇到了一位天才發明家。他可以為機器人製造出以假亂真的人類外表,甚至就連身體內的五臟六腑也不在話下。
時過境遷,安德魯的情感能力已和人類毫無二致,曾經那份對馬丁二女兒的朦朧愛意,此刻已延續到其孫女波西婭身上。
在天才發明家的幫助下,安德魯毅然放棄永生能力,一步步從機器「進化」為人類。
最終,他嘗到了愛情的甘美,體悟了衰老的過程,也感受了死亡的寧靜。一個在人類世界活了200年的機器人,於此長眠。
一位影迷朋友在評論中這樣寫到:
這不是一部關於機器人或者科幻的電影,而是一部關於生命、人性、愛情和家庭的電影。
和《機器管家》這個硬往「科幻」二字靠邊的片名相比,我更喜歡「變人」、「鐵人浮生記」、「二百年人」這樣幾個譯名。
與其說這是一部關乎人工智慧的科幻片,倒不如說它是一部探討生命本質的催淚溫情片,值得被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去看、去想、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