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難度沒法量化,因人因學校而異。
但是,考研中有句話是「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少量人報名考研就是騙自己、騙家長,不止沒有認真複習,甚至是直接裸考。小西參加過幾次碩士招生考試監考,個別考場缺考高達1/3。
之前,有老師開玩笑說,要是第一門考數學,裡面的人還會跑不哨。你們覺得是否會這樣呢?
我記得有學生問過張雪峰考研難不難?
答案是難不難的看你考哪裡。相對來說,報考本校難度會小一些。反之,要是三跨(跨區域、跨學校、跨專業)的話,要想上岸就不容易。
之前,我就勸過考研失敗的同學,並不是你不努力,而可能是你沒有被錄取的同學努力。比如說,報考清北的同學,不少都是二刷、三刷,因為和你競爭的人本身就很強,一樣努力。想要贏他們,誰敢打包票啊。
要是給今年考研的學生填份調查表,我相信大部分人沒有拼勁全力,有過鬆懈。這也是不少考生初試查分、複試名單公示後,最為後悔的一件事。也許,就是少那麼一分、二分,多看一點書或者更細心些,也許錄取的人就是自己。
和其他事情不同,考研更看重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儘管我也覺得經歷過考研,一樣有意義,值得回憶等。但是,高考我們已經經歷過,比考研還要殘酷不少,有過一次就行。
考生日常認真努力複習後,並不能代表一定成功,其中還有可能存在各種「意外」。比如說,報考院校臨時變動考題類型或參考書目、專業課壓分、專業錄取人數變少等。
事實上,考研一樣是選拔性考試,今年報錄比約為3:1,意味著3人中就有2人被刷。這也是我們常感覺到為何有人努力過還是考不上。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