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知乎,熱搜榜裡跳出這個問題,我的第一反應是:
不要用 「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考研,不僅僅是一場考試,更是一種選擇。
高考幾乎是以成績論英雄,先有分數,後填志願,除非是特殊的學校,大多數時候是沒有面試的。但考研不一樣,考研是先選擇目標,再去準備考試,所以目標感更強,有時候,關於目標的選擇就決定了一半的成敗。
選擇什麼學校、什麼專業,有沒有目標導師,這些需要自己下查清楚。
其實才是針對性的複習,準備考試。
我自己當初考研,其實只用了3個月,和大多數3月份就開始搶圖書館作為的同學相比,我到了9月,才動了考研的念頭。但是,我確是最後考上的那一個。
這裡沒有吹噓的意思,就是想分享一下我在考研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做事方法。
首先 ,關於學校、專業和導師的選擇。
我的本科專業是軟體工程,算是計算機科學下細分的一類。因為大二、大三的時候經常參加比賽,所以和專業課老師的關係很好。
一次偶爾機會得知,信息安全專業要興起,從研究生開始試點——是的,那一年,信息安全專業還沒有本科生,就連研究生也還沒有畢業的 ,全國人數極少,因為沒有幾個學校有這樣的資源敢開這個專業。
當時,老師問我是否有興趣,我想了一下,覺得考「軟體工程」去找工作確實太「普通」了,而信息安全聽上去很特別,有挑戰性,就答應了。
這樣,我就確定了自己考研的方向,也在老師的推薦下,提前認識了未來的導師,。
我這種情況其實不是個例,在後來認識研究生同學的時候,我才知道,一半以上的人都是這樣被「推薦」來的。
只不過其中有我這樣,機緣巧合碰上的,也有主動製造機會的。
我的室友曉玲,就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她和男朋友當時只是一個二本的學生,學的還是計算機邊緣的專業,他們看中「信息安全」是奔著就業前景去的。
曉玲跟我說,她想進銀行,所以一直在看銀行的各種招聘信息,在計算機掛鈎的崗位中,找到了這個,再一看有這個專業的學校和專業,發現很新,那就意味著機會,因為太新的東西還沒有多少人關注,所以競爭壓力小,不僅是啥考研 ,還有後面的找工作。
而且,她一個女孩子,哪怕以後不做技術崗位,「信息安全」中也有不少培訓、人員管理的工作,很適合自己發展。
你看,這也是一種方法,目標非常明確。
絕對不是奔著「研究生就一定要就業」去的,而是仔仔細細地「市場調研」過。
其次,用上對的複習方法。
目標選好之後,就是複習的事了。
很多人都覺得考研很辛苦,圖書館的位置都要排隊搶。這一點我不否認,但如果你的「考試策略」沒選對,再辛苦的複習也是白費。
前面我提到,我自己複習只用了三個月。從日期上看,是「三個月」,可是從複習時間上看,不一定比3月開始宅圖書館的同學少。
在有了考研意向之後,我還做了這麼幾件事。第一,確定過筆試的分數,分配複習投入的時間。
這是被很多人忽略的一點。確定專業之後,就和容易找到往年的分數線,這是一給基本的參考,意味著你需要在不同科目上分配的時間。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我考的專業中,數學分數要求高,是我重點投入時間的;但英語去年的分數線是52分。
再對一下英語的試卷,你就會發現:除去閱讀理解,把選擇題和作文搞定,拿到50分沒什麼問題。而一場考試2小時,閱讀理解正是最耗費時間、難度最高、正確率最低的。
既然我就是奔著分數去的,那麼在英語這個科目上,我的複習目標就非常明確:保證閱讀理解外的題型拿到高分。
做模擬訓練的時候也是一樣,我會做基本題型,然後直接寫作文,還有剩下的時間,再去做閱讀理解。
最後,我還是60分過線了,比預期的55分高一點。
這樣做的好處非常明顯,一來,降低了英語考試對於我的難度,心裡壓力也減少了不少;二來,節省了投入在英語科目上的時間,我就能專心複習數學,這才是重難點。
當然,除了英語,政治也是需要大量記憶的,所以不背單詞的早上,就能用來背政治了。
第二,準備複習資料。
由於我開始的時間晚了許多 ,這時候已經有不少買過資料、報過班的同學放棄了,所以只是問了一下同學,我就拿到了一些「贈送」的資料和課程,順便還排雷了,把普遍反映無效的資料剔除了。
這些是對公共科目的,對於專業課,稍微要費一些腦筋。
我在官網上找到了這個專業的課程表,然後去一趟目標學校,要到剛上研一的學姐學長的聯繫方式。
這個時間,他們也是新研究生,對於我這樣「晚輩」的諮詢,是非常樂於解答的。
在我的虛心求教下,不僅跟我分享了自己考研成功的經驗,還給了我一些沒有被扔掉的專業課資料。
這讓我的複習非常有針對性,幾乎沒有走彎路。
在考試的前兩天,熟悉考場,還要預定酒店房間的時候,這些「未來的學姐們」還跟我幫了很大的忙。
後來,我在得知考試通過,可以準備面試、複試的之前 ,還專門去學校請他們吃了飯,了解了一下幾個老師的研究方法和特點。
所以說, 比起看網上各種考研建議,真不如去你的目標院校,認識這些「成功考上」的人。
向成功的人學習,這些經驗才是你需要的。
第三,調整作息。
在考試最後衝刺的那一個月,還留下了一起複習的同學已經不多了。
在這段時間,我嚴格規劃了我的作息的:
每天早上6點起床,去寢室樓的活動中心,複習英語或政治這些要記憶的內容;7點去食堂吃早飯,然後活動活動,8點去圖書館。中午12點結束,吃過午飯後,就在板凳上,用類似冥想的方式休息20分鐘。我會帶著耳機和眼罩,後來在考試的時候也用上了。1點半的時候起身去圖書館,複習到2點半,中間休息一會,然後是3點到5點半。晚上從7點開始,直到11點。12點之前睡覺。
就這樣,一天不拉地堅持了一個月,讓自己的作息完全匹配考試的節奏,這樣在考試的那兩天才不會感覺強度太大。
還有一個附帶的好處,就是讓我養成了早起的習慣 。
最後,做好選擇,就要埋頭走路。
考研最後的時間,也是最多人放棄的時候。
一方面是複習戰線拉的太長 ,很多人的累了;
另一方面,也是太多「找工作」的同學傳來好消息,讓自己覺得「考上研究生也不一定比現在好」,所以決心動搖了。
我比較喜歡一句話:抬頭看路, 然後埋頭走路。
選擇要不要考研,這是一個看路的過程;後面的複習,是「埋頭走路」。兩條路本就不是一個方向,來回徘徊,最後很可能只是原地踏步。
回顧考研的這一段經歷,後來在工作中我也用到了。
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後細化、拆解,挑出重點的和次要的,分配時間,確定需要做到的程度,然後真正執行。
很多時候,我們和周圍人的差距,不是看「努力」,而是看「努力」之前,你做了什麼,或者說,在「努力」之前,你做對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