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將至,當各大投資方再三衡量、精打細算「算計」著一年一度最為重要的春節檔時,萬萬沒想到,豆瓣評分只有2.1分的《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前來送「賀禮」,其官方微博正式宣布《逐夢演藝圈》重新定檔2018年大年初一。
此消息一出,立馬引起觀眾爭議!短短一個晚上,該微博轉載數量過2500,超1000位網友在其微博下方對影片公開吐槽:「可以,不僅要做17年最爛,還要爭做18年最爛」、「忍不住了,承包我一天的笑點」、「《逐夢演藝圈》這是感覺《極光之戀》搶了自己風頭不高興了」、「這骨骼清奇的海報實乃難找」,更有甚者,有媒體直接放出狠話「要點X臉吧,畢志飛」。
面對火山式爆發的網友怒氣,娛小獸不甚欣慰:電影產業在進入高速增長的快車道後,創作者和投資人更多的目光都轉移到票房之上,前幾年資本催生出的大量爛片還能有所「收穫」,但從今年電影市場整體環境來看,類似《逐夢演藝圈》式的惡意炒作,想要僅靠「噱頭」博得好彩頭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史上最強春節檔」,
《逐夢演藝圈》定檔大年初一意欲何為?
自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放映機並正式拍攝出《工廠的大門》等一系列影像短片之後,電影便作為第七大藝術正式誕生。在經歷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漫長發展過程中,電影工業已從當初單一的藝術作品漸漸衍變成具有商業屬性的藝術產品,這其中最為直觀的表現則體現在票房數據上。
而影響一部影片票房數據的因素,除了觀眾熟知的影片質量等「硬體」條件之外,「外部條件」同樣重要。近年來,隨著投資方過早介入前期階段,不少影片在未拍攝階段就已進入宣傳期,目的很明確——投資方需要藉助「前期熱度」為影片造勢;到了中後期,投資方則將更多焦點鎖定在選擇檔期、增加排片率上,以求最大程度的排除外部幹擾、為自家影片選擇「吉日」,博得好彩頭。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逐夢演藝圈》選擇大年初一這個檔期重新上映,除了畢志飛導演口中的「好影片應該讓更多人看到」之外,更多的恐怕還是「為錢而戰」。畢竟,歷年來春節檔都是全年電影市場中票房貢獻最高,僅從去年春節檔來看,6天票房收入便高達31億元,超平日票房增長率500%。
今年的春節檔雖尚未來臨,但在《芳華》《妖貓傳》《機器之血》的三方爭霸下,電影大盤正在以每周破10億的速度被帶熱。從當前宣布定檔的影片消息來看,今年的春節檔堪稱「史上最強」。
《捉妖記2》《唐人街探案2》兩部吸金續集之作早已被觀眾寄予厚望;林超賢繼《湄公河行動》後的《紅海行動》目前在貓眼想看指數達到57304人,成為《戰狼》之後的又一部「主旋律」大作;趙麗穎馮紹峰主演的《西遊記女兒國》本身自帶IP效應,加之「春節檔必有西遊題材」一說,關注度自不在話下。
檔期選擇上,《逐夢演藝圈》實際上並不佔據任何優勢。而就影片質量本身而言,將其與以上四部影片相提並論,毫無優勢。畢竟100%網友打出一星差評的行為,並不常見。
「頻繁跳檔+屢發律師函」,
《逐夢演藝圈》是「真性情」
還是「肆意炒作」?
談及《逐夢演藝圈》,就不得不提到這部及導演、製片、編劇、演員於一身的畢志飛導演。畢志飛何許人也?根據百度百科資料顯示,畢志飛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碩士,北京大學影視學方向博士。
《逐夢演藝圈》是其耗費12年磨一劍的心血之作,按他本人說法,「8年時間創作、3年後期製作、5000萬投入,全程海南拍攝」,遺憾的是,觀眾在這部電影中未看到導演絲毫誠意,反倒在電影之外看到更多的肆意惡意炒作手法。
該影片在上映期間曾前後經歷4次換擋,最終在今年9月22日正式上映。上映4日後,由於影片質量存在問題而遭到全民圍攻,製作方最終宣布撤檔。截止撤檔,電影票房成績為220萬元。顯然的是,這樣的票房成績對於一部投資成本5000萬的作品而言,仍處在虧本階段。
於是,畢志飛帶著「電影情懷」與各大社交媒體展開了一場年度撕x大戰。最嚴重的要屬9月份與豆瓣網展開的撕X官司,當時片方官微發函,稱豆瓣2分導致電影排片降低,很多觀眾會被誤導,甚者攻擊該片,已經對電影造成了巨大影響。
儘管官司結果未遂,但這場官司下來,畢志飛和他的電影《逐夢演藝圈》便開啟了熱搜體制。「畢志飛與女團SHN48因歌曲理念不符公開撕逼」、「畢志飛的但嶽父滕威林曾任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最嚴重的是,有人對畢志飛在北京大學博士畢業論文提出質疑,畢志飛已對此作出具體措施,上交人民法院,並要求自媒體賠償22萬元損失費。
目前,這個案件還尚未定論。但就這種頻繁上熱搜、一部作品引發全民吐槽的現象,不免被人質疑為惡意炒作。而原本平淡無奇,甚至存在質量不達標的電可能性,一夜之間,成為大眾關注焦點,就其「造勢」行為,《逐夢演藝圈》無疑是一部成功的宣發案例。
「內容為王」的拐點期,
「惡意炒作」已無半點機會?
實際上,類似《逐夢演藝圈》這樣的炒作行為,每年並不少見。前有郭敬明式「電影商品」,後有大批「IP+鮮肉」的圈錢之作。這其中,還會時不時穿插一些綜藝大電影。在前幾年電影市場上,「IP+鮮肉」的強勢組合還被製作方視為票房萬金油,百試而無一弊,但自去年開始,插科打諢的電影明顯撈不到太多錢。
最直觀的體現便是,這兩年逐漸走下坡路的青春片。2013-2014年期間,即便是《小時代》這樣的PPT影片也能在市場上拿下5億票房左右,而類似《同桌的你》《左耳》這類同類型電影也能輕鬆過億。但這兩年,即便是鄭愷、迪麗熱巴、張天愛這樣的「顏值」擔當,也不在帶動票房熱。
與此同時,《戰狼2 》這樣的主旋律影片票房破50億,已足以證明電影市場正在大肆擠壓泡沫,真正的「錢景」只能屬於有實力、有質量的好片。市場的壯大給予了中國電影不同題材呈現的可能,而中國觀眾在疲倦了視效大片後,對能和自己產生精神、情感溝通的文藝片產生需求,《八月》《一念無明》《我心雀躍》《岡仁波齊》等在市場上覓得一席之地。
事實證明,電影市場正在逐漸回歸理性化。過去,還有不少電影憑藉「惡意炒作」、「流量明星」從中獲取商業暴利,但隨著觀眾審美不斷提高、電影質量飛升,留給爛片的機會已然不多。市場競爭已然處於白熱化階段,真正有實力、有質量的大片,需要宣發,但絕不需要喧賓奪主、譁眾取寵的惡意炒作。
(本文為娛樂獨角獸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