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曾經描述過生物是怎樣一步步演化成今天的模樣,當時,達爾文為了避免引起宗教勢力的反對,特意將人類起源的篇章刪除掉了,但讀過此書的人能夠通過裡面的推理、論證,輕易得出人類也是由動物演化而來的。
現在我們知道,人類是由猿類演化而來的,早在800萬年前人類和黑猩猩還是一家人。正是因為血緣較近,所以很多瘋狂科學家開始做人類和黑猩猩的實驗,比如:蘇聯的猿人計劃,以及今天文中提到的黑猩猩和人類一起成長計劃。
心理學家溫思羅普·凱洛格對於人類的成長有哪些影響因素很有研究,但他比較困惑的是,究竟是人類的本性對人類塑造起決定作用,還是生活的環境呢?
為此,他想到了一個辦法,把剛出生的嬰兒放到野外去生存,當然這個計劃過於瘋狂,幾乎沒人同意。但是他並不灰心,他想到了另一個辦法,把黑猩猩帶到人類社會中,和人類嬰兒一起生長。
黑猩猩與人類成長計劃
凱洛格選擇了一隻剛出生沒多久的雌性黑猩猩古亞,人類小孩則選擇了自己的孩子,在實驗中他要求妻子以平等的方式對待兩個孩子,不要把黑猩猩當做是動物,而是要把它當做家庭的一份子。
為了更好的記錄人類與黑猩猩的差異,夫妻兩人每天會分別測量兩個孩子的體重、血壓等生理數據,也會對它們進行反應訓練,比如:在它們看不到的地方開火,以測試它們之間不同的反應。
在實驗的最開始,黑猩猩古亞表現非常優秀,它不僅十分聽話,還會做各種表示親暱的動作,甚至比人類嬰兒唐納德更早地學會了上廁所和使用凳子。
除此之外,古亞的力量以及成長速度都超過了唐納德,這讓凱洛格十分高興。儘管如此,兩者還是存在著部分區別,比如:人類的嬰兒會通過臉來識別對方,甚至能感知到對方的情緒,而古亞只會通過氣味以及衣服來辨認不同的人。
凱洛格原本將這項計劃持續5年,以便深入了解人類嬰兒以及黑猩猩後代的區別,但是在唐納德九個月時,不得不中止實驗。
這是因為唐納德在和黑猩猩妹妹古亞生活在一起時,經常模仿古亞的生活習慣,比如:四肢走路,咬人等惡習,而且經常控制不住脾氣的摔東西,以及模仿古亞的叫聲。
夫妻倆為了孩子的未來,不得不將古亞送走,交給它親生母親繼續照顧。
然而不幸的是,已經接受人類行為習慣的古亞,拒絕承認自己的親生母親,也不願意生活在籠子裡,最終在3歲左右抑鬱而終,原本它們能活到60多歲。
相反人類的嬰兒唐納德,由於在後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以及改正了嬰兒時期的習慣,智商開始正常發育,最終考入了哈佛大學,然而不幸的是,在父母去世後沒過多久唐納德便因為抑鬱症自殺。
沒人能夠說得清唐納德的抑鬱症是否和黑猩猩有關,但我們從這場實驗中知道了:雖然人類的後天習性和後天環境有關,但基因的影響仍佔據主導地位。
黑猩猩為什麼不能變成人?
之所以黑猩猩古亞在人類環境中長大,卻無法成為人類,其實就是因為黑猩猩和人類的基因差異性較大。
比如:FOXP2基因,雖然黑猩猩和人類都擁有該基因,但是人類的Foxp2基因擁有一個位點的基因變異,這種基因變異讓我們擁有了語法以及語言。
古亞在人類環境中成長時,學會了一些單詞,但它卻無法用這些單詞造句,比如:蘋果,我,吃了,它無法準確說出:我吃了蘋果。
再者,黑猩猩的腦容量,制約了它們的智商。科學家研究表示,腦容量的大小決定了能夠處理複雜信息的能力,黑猩猩的腦容量大約只有500毫升,而人類成人腦容量可達1500毫升,正是因為腦容量的不同,所以無論黑猩猩後天怎麼努力,都無法超越人類的智商。
更重要的是,在人類的演化中,人類採取的是直立行走方式,而黑猩猩仍舊採取四肢行走,由於直立行走消耗的能量是四肢行走消耗能量的1/3,因此人類能夠依靠更少的食物存活下去,也就是說人類用於覓食的時間縮短,交談、製造工具的時間變長,而這也有利於人類文明的形成。
由此可見,黑猩猩雖然和人類血緣較近,但兩者的區別絲毫不亞於其他動物,所以無論黑猩猩在哪裡長大,都無法擁有人類一樣的智商水平。
只是當時的心理學家凱洛格不知道這一切,最終導致古亞的悲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