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扯淡的萌妹子。這篇稿子來自於知北遊。
東晉初期,有人偽造了《列子》,在《湯問》這篇裡,記載了商湯和夏革的對話,商湯問事物有大、小的分辨嗎?夏革說「有」,他舉「大」的例子就是龍伯國的大人,其中說到「大壑」,他說:
「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裡,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紘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
就是說在渤海的東面幾億萬裡的地方,有個大壑,是個無底洞,名字叫「歸墟」,天下的河流還有天河裡的水都流進那裡,卻沒有任何增加或減少。
這個記載加上五神山、巨鰲、龍伯國大人的神話,顯得很恢弘大氣,充滿了想像力,可惜的是,「歸墟」之名可能是東晉人新造的詞彙,別說先秦兩漢沒有「歸墟」之說,東漢王逸注《天問》「東流不溢」那一問是也只說:「言白川東流,不知滿溢,誰有知其故也?」他也沒給出個答案來,既沒說到「大壑」,也沒說到「歸墟」。
兩晉之際的郭璞在注《山海經》的「大壑」時說:「《詩含神霧》曰:『東注無底之谷』,謂此壑也。《離騷》曰:『降望大壑』。」
竟然沒提《列子》裡「歸墟」的事兒——以郭璞的博學多聞,竟然不知道《列子》裡說「大壑」一名「歸墟」嗎?肯定不是,只能是他那個時候還沒有「歸墟」這個名目,他還不知道有這個說法。
但是,《列子》雖然是偽造的,可它主要是靠收集古文攢起來的,也就是說,它書是假的,但是裡面的內容很多是真的古文,有很古老的來源。比如說巨鰲戴五神山的說法,在《楚辭·天問》裡就有:「鰲戴山拚,何以安之?」說明先秦就有這個故事,那絕不是晉人杜撰的,而的確是古傳。
這裡面最大的可能是,「其下無底,名曰歸墟」這兩句並不是《列子》原文裡的話,而是東晉人張湛的注文混入正文裡的,張湛的時代要比郭璞晚,他的說法郭璞根本就見不到(有學者認為《列子》就是張湛偽造的)。
所以說,最古的名稱就是「大壑」,這個稱呼古書裡非常常見,比如:
《莊子·天地》:諄芒將東之大壑,適遇苑風於東海之濱。苑風曰:「子將奚之?」曰:「將之大壑。」曰:「奚為焉?」曰:「夫大壑之為物也,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吾將遊焉。」《楚辭·遠遊》:上至列缺兮,降望大壑。《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下》:翼乎如鴻毛過順風,沛乎如巨魚縱大壑。又《七諫》:觀天火之炎煬兮,聽大壑之波聲。《中論》:「猶決壅導滯,注之大壑。」晉·庾闡《海賦》:始乎濫觴,委輸大壑。
先秦直到魏晉的書裡,除了《列子》之外,都見不到「歸墟」的名稱,只有「大壑」, 因此我們可以說,「歸墟」這個名稱是晉代以後才有的名稱,它不是古老的名稱。
直到唐代柳宗元作《天對》,是一篇專門回答《天問》問題的著作,他裡面回答「東流不溢,孰知其故」時才說:
「東窮歸墟,又環西盈。脈穴土區,而濁濁清清。墳壚燥疏,滲渴而升。充融有餘,洩漏復行。器運浟浟,又何溢焉。」
柳宗元用「歸墟」來解答了《天問》裡的這個問題。
我是小七,一個沉迷於研究山海經與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歡可以關注我。
版權申明:本文系山海經解密小七獨家邀約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轉載、盜用以及洗稿,未經同意擅自盜用,將追究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