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等一個多月,北美年度票房黑馬《寂靜之地》今天終於正式上映了。
作為近年來少有的一部能夠及時引進(北美4月6日)的熱門恐怖片,《寂靜之地》從宣布定檔起就吸引了小萬的注意。
小萬提示:小學生及學齡前兒童應在家長陪同下觀看。
這部只花了1700萬美元的小成本恐怖片目前已經在全球拿下2.7億美金,口碑也迎來全面開花——
爛番茄新鮮度95%、Metacritic評分8.2、IMDB評分8.0。
這架勢,直追去年北美大火的《逃出絕命鎮》。
《寂靜之地》的成功,首先在於它巧妙地以「無聲恐怖」的概念營造出了非常具有浸入感的緊張氛圍。
影片講述的是對聲音敏感的外星怪物通過判斷聲源位置來獵殺人類的故事,所以觀眾在觀看時會不自覺地被代入其中。
保持安靜,就是故事中唯一的生存法則。
於是影院也變成了一個個「寂靜之地」,以至於許多人表示這是一部連吃爆米花都不敢發出聲音的電影。
《寂靜之地》的意外躥紅絕非個例,縱觀近兩年的北美電影市場,小成本恐怖片異軍突起成為票房黑馬的現象早已屢見不鮮。
它們脫離了簡單粗暴的血漿/暴力/變態的B級趣味,憑藉頗具創意的立意和反套路的概念設定,以小博大,玩出了新花樣。
更具設計感、更注重心理恐怖。
回溯影史,不難發現恐怖片早已成為電影工業中最為成熟和常見的類型片之一。
通過荒誕離奇的故事內容、懸念重重的情節設定和詭異驚悚的美學風格,激發觀眾內心深處無限的期待和好奇。
本期《小萬說電影》就來帶大家盤點一些恐怖片的「法寶」
在小萬看來,《寂靜之地》不僅把「噤聲」這一主題成功延伸到了銀幕內外之外,片中那些聽聲識人的外星怪物也讓人耳目一新。
與以往的那些災難片中只顧大搞破壞的外星怪物們不同,同樣是講地外生命入侵,《寂靜之地》另闢蹊徑——
外星怪物被設計為一種既難覓蹤影又無處不在的「聞聲」獵殺者(也可以對比《黑暗侵襲》)。
視覺大場面(畢竟都是真金白銀)少了,但無法預知的驚悚感卻大大提升,不得不說是一種低成本條件下十分討巧的做法。
其實,關於如何展現外星怪物,很多創作者都做出了新穎的嘗試。
接下來,小萬將以其中典型的三類模式做一個小小盤點。
看看都有哪些電影腦洞大開地塑造了不落俗套的外星怪客。
高級獵殺者
示例電影:《異星覺醒》《鐵血戰士》
去年與《異形:契約》前後腳上映的《異星覺醒》中,最吸引人的角色既不是魅力型男傑克·吉倫哈爾,也不是北歐美女麗貝卡·弗格森。
而是來自火星的生命樣本——卡爾文。
從最初的一個單細胞核分裂為一個有著柔軟身體的生命體,然後又以驚人的生長速度突變為一隻可怕的黑色怪獸。
卡爾文的前後變化令人震驚,而它除了有著超強的生命力和攻擊力外,還有著遠遠超出人類預期的快速學習能力。
就是這樣一個原本存在於人類實驗室裡的「寵物」最終將整個空間站變為了獵場,人類也在生理和智力水平上完全被它碾壓。
卡爾文可以說是近些年科幻災難片裡最有存在感的外星高級生命體,密閉空間裡營造的絕望氣息如同身臨其境,帶來原聲恐懼。
1987年的《鐵血戰士》也講述了外星怪物獵殺人類的故事。
如果說《異星覺醒》中的卡爾文還是為了奪取自身生存空間而滅掉了全部太空人,那麼鐵血戰士就純粹是以獵殺為榮耀的外星族群。
他們醜陋、殘忍、暴力,把地球當作遊戲一般的獵場。
但殺戮的目的又不是為了侵佔地球,而只是通過獵殺人類來鍛鍊自身。
可以說,鐵血戰士在同類型電影中實在是一種奇怪的外星怪物。
這一角色的設計吸收了印第安人和獵人的特點。
電影中還賦予了他們隱身的能力,讓原本就比地球人強大的他們更加具有威脅感。
「複製」人類的佔領者
示例電影:《湮滅》《怪形》《天外魔花》
前段時間的Netflix科幻片《湮滅》為我們展現了這樣一種神秘的外星來客。
它沒有與人類進行正面的衝突,只是靜靜地在地球上製造了一塊被閃光籠罩的區域。
但是當人走進其中後會發現,這裡有一種神秘的力量正在潛移默化地重組地球生命體的基因——不論是植物還是動物。
而人類,則是它們的終極「複製」目標。
當片尾處的外星人最終成功「模仿」出人形並安然生活在地球上時,不寒而慄的感覺遠遠超出了那些由特效堆積起來的災難場面。
所以《湮滅》講述的外星人入侵,不是殺戮,而是複製與創造新的生命體。
有著類似「複製」概念的,還有在小萬心裡與《異形》(1979)同樣經典的《怪形》(1982)。
片頭交待了南極所發現的外星飛船
片中的外星人自始至終並沒有出現,但它們在悄無聲息中「感染」了地球生命體。
進一步通過基因複製和融合來佔據人的肉體與精神,直到最終取代。
本片恐怖的地方一是在於那些外星生命與地球生命體尚未完全融合前的各種噁心的畸形畫面;
另一點就在於你完全不知道哪一名隊員會被外星怪物所附體,誰是正常的、誰又是正在變形的。
這種始終吊著的懸念提高了觀眾觀影參與和解謎的快感。
小萬囉嗦一句,其實這類主打基因複製概念的科幻驚悚片早在1956年的《天外魔花》中就有了成功的示範。
不信的話可以一看,一定會佩服創作者的超前理念。
反套路的外星「難民」
示例電影:《黑衣人》《第九區》
前面談到的兩類外星怪物總體上仍都可以歸於地球入侵者。
不過總有些腦洞大開的電影人選擇做反向思考——
來到地球的外星怪物為什麼就不能是和平者,或者是避難者呢?
1997年威爾·史密斯主演的《黑衣人》便是一個表現部分外星人悄悄藏身於地球並與人類和平相處的故事。
片中不乏外形醜陋的各類怪物,但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善良的、甚至脆弱的星際「難民」。
它們雖說也是用人的身體做外殼,但那是模仿,不是複製和取代,棲身地球也是為了暫時的求生與避難。
十年後的《第九區》(2009)繼續探討了外星難民這一頗有隱喻性的話題。
導演用紀錄片手法所表現的外星人「大蝦」在樣貌上比《黑衣人》裡的外星怪物更加醜陋不堪。
但與人類對它們的驅逐隔離和仇視殺戮相對比,我們感受到的又多是它們的病弱與無助——
人類,在這裡成為了殘忍的一方,無情地摧殘著外星生命。
綜合看來,單一展現外星人/怪獸入侵的特效災難大片的確已經讓不少人產生了審美疲勞。
弱化大場面,用驚悚/恐怖乃至反套路的形式來展現外星怪物與人的關係,便是一種能夠再次帶來新鮮感的有效方法。
《寂靜之地》的成功,應該可以為同類型電影的創作提供一些啟示。
而科幻驚悚+末日災難,無疑也讓《寂靜之地》成為了近期非常適合大銀幕體驗的電影,不要錯過哦。
而且大家放心吧,本片無刪減,也沒有裁剪畫面和替換素材,恐怖就要原汁原味!
註:本文圖片來源於豆瓣或網絡,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