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有個人提問:月球是地球的衛星,作為衛星卻有主星的四分之一大,這正常嗎?
月球在太陽系衛星裡雖然算大的,但沒有地球四分之一大。
截止到2019年,太陽系發現的衛星大大小小有205顆,可能還有沒發現的。在這些衛星中,最大的衛星是木衛三,直徑為5262km;其次為土衛六,直徑為5150km;我們月球排在老五,直徑為3476km。而最小的衛星直徑小於10km,這種小衛星,木星有51顆,土星有36顆。
木星赤道直徑為142984km,因此最大的衛星木衛三直徑,只有木星直徑的約3.7%(見上圖);土衛六的直徑約土星的4.3%,而月球直徑是地球直徑的27%,也就是比四分之一還要大些。因此,在衛星裡面,月球與地球之間的比例是最小的,這一點無可置疑。
但直徑比並不等於大小比,不管是體積還是質量,月球都還是大大小於地球。從體積上來說,地球約月球的49倍;從質量上來說,地球是月球質量約81倍。
月球之所以這麼大,與其成因有關。
現在科學界廣泛認同的月球成因是撞擊說。這種理論認為,在地球剛剛形成初期的45億年前,一顆相當火星大小的行星與地球相撞,科學家們把這顆行星稱為「忒伊亞」。相撞的結果是這顆行星撞碎了尚沒有完全凝固的地球,它們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熾熱的火球,這個火球漸漸凝聚,形成的新地球比原來質量大了約1/8~9。
撞擊使一堆地表巖漿會同忒伊亞碎片飛上太空,開始時,圍繞著地球形成一個熾熱的巖漿碎片星環,在引力作用下又漸漸冷卻凝聚形成了一個較小的星球,這個星球就是月球。
這次撞擊的後果是,地球自轉軸被撞歪了,從此地球自轉赤道面與公轉黃道面形成了一個23.44°的夾角,正是這個夾角形成了太陽直射地球的南北回歸線,從此地球有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季節更替。而月球圍繞著地球公轉,讓地球的引潮力發生了巨大變化,海洋潮汐被加強了很多。
這兩個因素,為地球生命的孕育演化創造了條件。科學界一般認為,沒有這一撞,地球很可能不會有生命出現,也就沒有我們在這裡對宇宙評頭論足了。
天體演化有一定規律,大致相同。
太陽系的形成與宇宙中恆星系統形成機制是一樣的,都是由於萬有引力作用,由巨大星雲團聚集坍縮而成。行星是恆星形成後,吸積盤中剩餘的渣滓中,碰撞吸積漸漸形成的。也有說法是在恆星吸積形成過程中,在行星盤中同時形成的。
但恆星一般都吸積了整個星雲系統的絕大部分質量,比如太陽就吸取了太陽系99.86%的質量,只剩下0.14%的渣滓,就形成了8大行星和若干矮行星,以及幾百顆衛星和無數的小行星、彗星等,我們地球只佔有這個系統的0.0003%質量。
行星在各自軌道形成後,對周邊形成了一個引力範圍,一些小的天體被吸附在自己的周圍,形成了一個小的系統,這些圍繞著行星公轉的小行星就被稱為「衛星」。
任何事物都在必然中蘊藏著偶然,談不上正常不正常。
衛星有的是被行星引力捕獲的,有的是撞擊分裂出來的,形成的方式可能多種,但沒有什么正常不正常的。在大自然中,萬有引力是規律,所有的天體既脫離不了萬有引力的必然規律,也蘊藏著千變萬化的無數偶然。
如「忒伊亞」撞擊地球,形成了月球;而某顆小行星被土星引力捕獲達到洛希極限,被撕碎成為土星環。這裡面既有引力導致的必然結果,又有這些「闖入者」誤打誤撞的偶然因素。我們生命也是在這些必然和偶然的碰撞中孕育誕生演化進化到如今的,這一切,都談不上什么正常不正常。
就像我們每個人都與別人不一樣,有大塊頭,也有小個子,每個人都有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必然和偶然,但這些與正常不正常有什麼關係呢?為什麼有些人老喜歡把一些事情弄得神秘兮兮呢?這不是沒事找事嗎?
就是這樣,歡迎討論,感謝閱讀。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