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看見一條蛇都要進行標記,有時蛇就在隊員帽簷邊吐信子,一棵樹上有時會有四五條蛇纏在一起……」5月25日-30日,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組織科研人員、蛇類研究專家、志願者等組成調查隊,對蛇島蝮蛇進行種群數量抽樣調查,此次調查隊總領隊王小平告訴記者,這是40年來第五次蛇島蝮種群數量調查。
第四次普查有蛇島蝮17569-19739條
蛇島位於遼東半島最南端旅順西部的渤海海域,當地老百姓又稱為蟒島、小龍山,距大陸最近距離約10公裡,面積0.73平方公裡,因島上生存著數以萬計的單一種類毒蛇-蛇島蝮而享譽世界。
蛇島是東北亞大陸候鳥南北遷徙時的重要停歇地,獨一無二的自然地理屬性,讓這裡成為研究海洋島嶼生物地理學、種群生態學及保護生物學的理想基地,被譽為天然的物種寶庫和生態實驗室。
蛇島蝮是蛇島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物種,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自1980年保護區成立以來,先後進行過4次蛇島蝮種群數量調查。1982年調查估算蛇島蝮種群數量為9000餘條;1989抽樣調查,估算全島有蛇1.4萬條左右;2005~2006年調查顯示,蛇島蝮數量約為20200條;2012年,蛇島管理局聯合瀋陽師範大學在春季和秋季對蛇島六溝進行調查,根據六溝的數量估算全島有蛇島蝮17569-19739條。
每看見一條蛇都要進行標記
王小平告訴記者,近年來,遷徙候鳥種群數量波動明顯,蛇島夏季乾旱冬季極寒情況交替出現,目前蛇島蝮的數量究竟有多少,需要進行一次全面調查。2020年蛇島蝮種群數量調查分為春秋兩季進行,選定從未受到人為幹擾的蛇島六溝為樣本,進行實地踏查標誌重捕,也就是一條一條地數。每季調查三次,隔天進行,每次使用不同顏色的顏料筆給蛇做標記。
六溝人跡罕至植被茂密。5月26日早晨6時許,17名調查隊員從六溝底排成「一」字形,每人間隔10~20米,每個人在所負責區域內來回走「之」字,遇見的蛇用彩筆在蛇背部作上標記,同時在調查表中記錄年齡、棲息生境、捕食情況、配對情況等,間隔2天重複調查一次,間隔4天進行第3次重複調查,用做數據的補充。
王小平介紹說,山上根本沒有路,隊員在地面滿是雜草、荊棘、礫石的灌木林間穿梭,還要一條條地搜蛇、標記和記錄,每走一步都非常困難。正趕上幾場雨後,走了幾步隊員的鞋就溼透了。但隊員們根本顧不上,都在全神貫注地觀察搜索,鎖定目標後小心靠近,確定周圍的樹枝上沒有蛇後才開始標記。
蛇隨處可見,調查危險重重
蛇島的蛇無處不在。為適應環境需要,蛇島蝮進化成和樹皮一樣的保護色,如果不仔細看,幾乎很難分清哪裡是樹枝,哪裡是毒蛇。有時候一棵小灌木上就能發現相互疊在一起的三四條毒蛇。樹下的草叢和礫石間,蛇影時隱時現。
臨近山頂是一大片矮喬木林,這裡是最危險、最艱苦的路段。因為人在樹下,蛇可能就在頭頂的樹枝上盤著,好幾次,蛇就在隊員的帽簷邊吐著信子,場面相當驚險。
今年春季大連多雨,蛇島上地面溼滑、巖石鬆動。下山時,一塊四五百斤的巨石從山上滑落,從兩名隊員身旁滾了過去。還好有驚無險!
據介紹,春季調查結束後,秋季還會按照同樣的路線、方法再次進行調查。綜合兩次調查結果,最終計算出蛇島蝮的最新種群數據,為下階段制定更合理的保護管理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王小平 半島晨報、39度視頻首席記者張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