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島老鐵山保護區40年來第五次「蛇口」普查來了

2020-12-06 半島晨報

「每看見一條蛇都要進行標記,有時蛇就在隊員帽簷邊吐信子,一棵樹上有時會有四五條蛇纏在一起……」5月25日-30日,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組織科研人員、蛇類研究專家、志願者等組成調查隊,對蛇島蝮蛇進行種群數量抽樣調查,此次調查隊總領隊王小平告訴記者,這是40年來第五次蛇島蝮種群數量調查。

第四次普查有蛇島蝮17569-19739條

蛇島位於遼東半島最南端旅順西部的渤海海域,當地老百姓又稱為蟒島、小龍山,距大陸最近距離約10公裡,面積0.73平方公裡,因島上生存著數以萬計的單一種類毒蛇-蛇島蝮而享譽世界。

蛇島是東北亞大陸候鳥南北遷徙時的重要停歇地,獨一無二的自然地理屬性,讓這裡成為研究海洋島嶼生物地理學、種群生態學及保護生物學的理想基地,被譽為天然的物種寶庫和生態實驗室。

蛇島蝮是蛇島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物種,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自1980年保護區成立以來,先後進行過4次蛇島蝮種群數量調查。1982年調查估算蛇島蝮種群數量為9000餘條;1989抽樣調查,估算全島有蛇1.4萬條左右;2005~2006年調查顯示,蛇島蝮數量約為20200條;2012年,蛇島管理局聯合瀋陽師範大學在春季和秋季對蛇島六溝進行調查,根據六溝的數量估算全島有蛇島蝮17569-19739條。

每看見一條蛇都要進行標記

王小平告訴記者,近年來,遷徙候鳥種群數量波動明顯,蛇島夏季乾旱冬季極寒情況交替出現,目前蛇島蝮的數量究竟有多少,需要進行一次全面調查。2020年蛇島蝮種群數量調查分為春秋兩季進行,選定從未受到人為幹擾的蛇島六溝為樣本,進行實地踏查標誌重捕,也就是一條一條地數。每季調查三次,隔天進行,每次使用不同顏色的顏料筆給蛇做標記。

六溝人跡罕至植被茂密。5月26日早晨6時許,17名調查隊員從六溝底排成「一」字形,每人間隔10~20米,每個人在所負責區域內來回走「之」字,遇見的蛇用彩筆在蛇背部作上標記,同時在調查表中記錄年齡、棲息生境、捕食情況、配對情況等,間隔2天重複調查一次,間隔4天進行第3次重複調查,用做數據的補充。

王小平介紹說,山上根本沒有路,隊員在地面滿是雜草、荊棘、礫石的灌木林間穿梭,還要一條條地搜蛇、標記和記錄,每走一步都非常困難。正趕上幾場雨後,走了幾步隊員的鞋就溼透了。但隊員們根本顧不上,都在全神貫注地觀察搜索,鎖定目標後小心靠近,確定周圍的樹枝上沒有蛇後才開始標記。

蛇隨處可見,調查危險重重

蛇島的蛇無處不在。為適應環境需要,蛇島蝮進化成和樹皮一樣的保護色,如果不仔細看,幾乎很難分清哪裡是樹枝,哪裡是毒蛇。有時候一棵小灌木上就能發現相互疊在一起的三四條毒蛇。樹下的草叢和礫石間,蛇影時隱時現。

臨近山頂是一大片矮喬木林,這裡是最危險、最艱苦的路段。因為人在樹下,蛇可能就在頭頂的樹枝上盤著,好幾次,蛇就在隊員的帽簷邊吐著信子,場面相當驚險。

今年春季大連多雨,蛇島上地面溼滑、巖石鬆動。下山時,一塊四五百斤的巨石從山上滑落,從兩名隊員身旁滾了過去。還好有驚無險!

據介紹,春季調查結束後,秋季還會按照同樣的路線、方法再次進行調查。綜合兩次調查結果,最終計算出蛇島蝮的最新種群數據,為下階段制定更合理的保護管理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王小平 半島晨報、39度視頻首席記者張錫明

相關焦點

  • 大連對蛇島蝮種群 數量進行普查
    本報訊  記者楊少明報導  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17名科研人員最近多了一項工作——數蛇。這是保護區成立40年來,針對蛇島蝮種群數量的第五次普查活動。 蛇島蝮是蛇島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物種,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
  • 蛇島:蝮蛇的王國
    保護區成立40年來,一直與非法偷獵鳥類行為作鬥爭,在候鳥遷徙高峰期,常態化開啟「5+2」「白+黑」的護鳥工作模式,候鳥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932年和1933年,日本學者調查後得出的結論是50萬條和10萬條左右;  1957年和1974年,我國生物學家伍律和季明達教授的結論是5萬條和2萬條;  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後,1982年生物學家黃沐朋主持的第一次普查,結論是9000條左右;1983年第二次普查,結論是1萬多條;2005年第三次普查,結論為2萬多條。
  • 蛇島「守蛇人」,與蛇共舞40年
    「直到1980年,我們才意識到要保護這些物種,成立了保護區。」遼寧省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前局長孫立新告訴記者,「保護區成立不久我就在這工作,有人開玩笑管我叫蛇島島主。」與蛇共舞40年,孫立新與一眾「守蛇人」們親眼見證了蛇島蝮蛇的數量由少到多。
  • 蛇島探秘:「守蛇人」堅守40年為蝮蛇「安家」
    有人猜測位於遼東半島附近的大連蛇島是神龍島的原型。  大連蛇島不大,面積僅0.73平方公裡。小島上生存著2萬條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蛇類——蛇島蝮蛇。  「蛇島形成過程中,經歷了幾次海退海進,時而和大陸相連,時而分開,島上的動物大量滅絕,慢慢地島上能看到的,就只有善於忍飢挨餓的蝮蛇和會飛的候鳥了。」和蛇島打了38年交道的孫立新說。
  • 蛇島探秘:大連蛇島是神龍島的原型?
    有人猜測位於遼東半島附近的大連蛇島是神龍島的原型。大連蛇島不大,面積僅0.73平方公裡。小島上生存著2萬條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蛇類——蛇島蝮蛇。「蛇島形成過程中,經歷了幾次海退海進,時而和大陸相連,時而分開,島上的動物大量滅絕,慢慢地島上能看到的,就只有善於忍飢挨餓的蝮蛇和會飛的候鳥了。」和蛇島打了38年交道的孫立新說。
  • 40年堅守只為讓2萬條劇毒蝮蛇有個安穩的家——蛇島一日記
    新華社瀋陽8月4日電 題:40年堅守只為讓2萬條劇毒蝮蛇有個安穩的家——蛇島一日記  新華社記者於力、蔡擁軍、崔師豪  位於遼東灣海域一座0.73平方公裡的小島,因為棲息著2萬條劇毒蝮蛇,因而被稱為蛇島。
  • 大連最恐怖的地方:大連蛇島
    蛇島,是一種在全世界的島嶼。在中國有大連蛇島、千島湖蛇島、南灣水庫蛇島、仙女湖蛇島、瀘沽湖蛇島、釣魚島列嶼蛇島。中國以外的蛇島有南美洲巴西蛇島、越南蛇島、烏克蘭蛇島。大連蛇島具體位於大連旅順口區雙島鎮大甸子西湖咀西7海裡,面積約0.8平方公裡;(鳥站)老鐵山位於大連旅順口區西部,面臨黃、渤兩海,地理座標為東經121°6′30″,北緯38°40′32″。傳說孫悟空大戰二郎神時,挑了兩個島,路過渤海那裡時,不小心把挑著兩個島的扁擔弄斷了。掉在海裡的島,一個島是海貓島,另一個島就是蛇島。
  • 守護冬眠的蝮蛇 高山夫婦在遼寧蛇島過年
    原標題:在蛇島過年 2月11日,春節假期後上班第一天,在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年輕的工作人員高山夫婦一大早就開始忙著巡查。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高山夫妻主動放棄回家與父母團圓的機會,守護在蛇島上。
  • 蛇島是怎麼來的?上邊蛇真的很多嗎?
    「蛇島」顧名思義就是遍布蛇的島嶼,在我國有著名的大連蛇島、南灣水庫蛇島、千島湖蛇島、仙女湖蛇島、釣魚島列嶼蛇島以及瀘沽湖蛇島等等,而在境外還有例如著名的巴西蛇島
  • 遼寧蛇島:徒手為蝮蛇佩戴晶片
    >原標題:徒手為蝮蛇佩戴晶片   時間:7月2日上午10:00   地點: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蛇島   7月2日,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正在對蛇島蝮蛇種群生命表進行相關研究,主要調查蛇島蝮蛇的生活情況,徒手給蛇島蝮蛇佩戴生物晶片。
  • 半月談|我愛蛇島,從未離開
    一位痴心不改的「守蛇人」——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前副局長孫立新,與這些毒蛇相處了近40年。孫立新 大學畢業之後,我被分配到保護區工作。在那之前由於各種各樣的天災和人禍,蛇島蝮蛇的種群數量由幾萬條下降到不足1萬條。直到1980年,相關部門意識到保護這一物種的重要性,成立保護區。我在這裡工作近40年,有人開玩笑叫我「蛇島島主」。
  • 大連蛇島怎麼來的?島上幾萬條黑眉蝮蛇是怎麼活下來的?
    但是,在1958年6月的時候,蛇島發生了一場燃燒了四五天的大火,別說島上的動物還剩多少,幾乎所有植物都被焚燒成灰燼 後來,儘管隨著島上自然環境逐漸恢復,黑眉蝮蛇的數量開始增加,但卻受到了偷獵蛇的人的威脅,直到蛇島和老鐵山一起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島上的蝮蛇數量才終於再次突破了兩萬條。
  • 大連:蛇島海鳥進入孵化期(圖)
    大連:蛇島海鳥進入孵化期(圖) 作者:杜敏 巴家偉 王小平 2018-05-25 10:16   來源:大連日報
  • 臺灣中天電視引臺灣觀眾勇闖大連"蛇島"
    蛇島,又名「小龍山島」,距陸地最近處只有7海浬,屬大連蛇島老鐵山自然保護區,在當地人眼中,也是一座不可侵犯的神秘小島, 只有 0.73平方公裡面積的小島上,生存著近二萬條劇毒蛇對於蝮蛇來說,水是生存必要的條件,蝮蛇可以一年不吃東西,但不喝水卻活不下去, 1989 年一場大旱,科考隊員為了不讓蛇島成為無蛇之島,於是用船往島上運水,用了 800 個水盆,把水分布在島上各地,那一年,水盆邊都圍著數不清的蝮蛇爭相飲水,可以說是世界奇觀。
  • 蛇島,一座充滿刺激的海島
    在我國乃至全球分布著很多蛇島,中國有大連蛇島、千島湖蛇島、南灣水庫蛇島、仙女湖蛇島、瀘沽湖蛇島、釣魚島列嶼蛇島等,國外有南美洲巴西蛇島、越南蛇島
  • 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俯瞰」老鐵山
    王小平 攝本報訊 9月18日,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人員王小平和志願者王黎明在進行2020年秋季老鐵山猛禽監測時,發現一隻高山兀鷲亞成鳥,這是大連鳥類的新記錄。10時40分左右,「大鳥」又出現了,慢慢往監測地上空「漂過來」,王小平急忙用長焦相機拍攝照片。通過仔細觀察,和「禿鷲」特徵不相符,倒是和兀鷲或高山兀鷲亞成鳥非常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