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收視慣性也好,題材吸引人也罷,tvN金土檔在青春劇《請回答1988》終映後,接檔的刑偵劇《信號》(Signal)同樣開出了紅盤:首播6.3%,有線臺史上韓劇首播收視率第二,爾後幾集的漲幅一度超過了排名第一的《請回答1988》。
《未生》的導演搭配《幽靈》的編劇,連環殺人案+平行時空,給人一種泡菜版《隔世追兇》,或者九回版《殺人回憶》的錯覺,再配上忠武路級別的主演陣容,口碑吊打三大臺。
《Signal》海報以顏色深淺區隔過去和現在,日曆上顯示是1986年。故事由一樁至今仍未偵破、15年追訴時效已過的案件——韓國華城連環殺人案改編。
喜歡偵探劇的童鞋,多多少少都聽過這個真實案子。從1986年至1991年間,韓國京畿道華城市太安鎮一帶,有10名女性依次被殺害,多數為先奸後殺,被害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繫,年齡跨度大(最年長的是71歲),行兇工具多半是受害人的貼身衣物,如長筒襪。
最令人震驚的是嫌疑人特有的作案手法(modus operandi):受害女性的陰部被嚴重損害,還發現了各種異物(切碎的桃子、原子筆、湯匙等)。其中,第八起案件因犯罪現場發現的陰毛這一重要證據,犯人被宣告無期徒刑。可惜並沒有明確證據顯示這一起案件和其他案件的關聯性,所以剩下的九起案件殺人犯始終未被捕,最終成為未解決的殺人事件。
因為犯罪手法殘忍、犯罪現場乾淨,甚至存在模仿殺人、多重人格等可能性,這樁「集齊多個懸疑元素也沒能召喚出兇手」的案子,頻頻出現在韓國影視作品中:1996年舞臺劇《Come and See Me》、2003年電影《殺人回憶》、2014年韓劇《岬童夷》,再加上今年tvN這部臺慶劇《Signal》。
《殺人回憶》劇照麵團是有了,蒸包子還是煮麵條,全看導演這個大廚怎麼發揮。
幾部作品裡,口碑最佳的當屬《殺人回憶》。起初打開這部電影,你會以為亂入了什麼《鄉村愛情故事之謀殺篇》,奉俊昊用古早的畫風還原了那個調查手段簡陋、蒙昧又有些不真實的「敏感年代」,但隨著劇情步步深入,「雨夜+紅色高跟鞋+電臺情歌」這種午夜兇鈴標配,加上「兇手特麼到底是誰」的懸念倍增,讓觀眾不由自主跟著揪心。直到多年後,宋康昊飾演的警察重回案發現場,發現小女孩形容兇手不過是一張「普通人的臉」,更給這個沒有謎底的故事增添了壓抑感。
奉俊昊原本在片中幾乎「明示」了兇手身份,但現實生活中華城一案尚未偵破,出於對客觀事實的考量和對受害人家屬的尊重,最終還是剪掉了這一場戲。沒有結局的結局更可怕,因為每個人都有可能是真正的兇手。這種身心靈的折磨,並不會因為15年的年華逝去而消失殆盡,受害者的家屬朋友、嫌疑犯、目擊者、涉案警察……草草結案的無奈,刑訊逼供的愧疚,折射的不僅是制度之殤,更是數百人牽涉其中的、一場隱形卻持久的困獸之鬥。
《殺人回憶》宋康昊類似案件眾多,給了韓國一個改變司法制度的契機。以往,韓國殺人犯罪的訴訟時效是15年,2007年,韓國《刑事訴訟法》經重新修改後,其期限延長為25年,並規定2000年以後發生的殺人案件均適用25年的訴訟時效期。據《法制日報》,2015年7月24日,韓國國會以199票贊成、0票反對、4票棄權通過了一項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廢除了韓國現行的25年殺人犯罪公訴時效。換言之,今後殺人犯罪案件將被永久追訴直到破案為止,公訴時效將不再是殺人犯罪分子的最後一道護身符。
《岬童夷》模仿犯李準如果說《殺人回憶》在認認真真講當年的十個案子本身,《岬童夷》(갑동이,警察給殺人犯起的代號)就是這起連環殺人案20年後的「俄羅斯套娃版」:岬童夷→20年後的模仿犯→模仿犯控制的冒牌兇手→真兇入獄→培養新的兇手。
因為父親被懷疑成岬童夷而意外死亡,誓死要抓住這個真兇的男孩20年後變成了瘋子般的警察(尹相鉉 飾),周圍不知不覺來了一圈涉案人士:當年逃生的目擊者成了精神科醫生、監獄病人成了模仿犯(李準 飾)、害死父親的警察成了自己的上司(成東日 飾),20年後的案情走向,竟然同自己的小跟班畫的網絡漫畫一模一樣。
和《殺人回憶》一樣,無奈和愧疚折磨著《岬童夷》中的每一個人。《岬童夷》開局很是精彩,模仿犯的幾次作案過程把警方玩弄於鼓掌之間,可到了後期編劇竟主動將真兇公之於眾,看他成癲成狂,這個開了上帝之眼的神逆轉,將真相攪得比霧霾還霧霾,爛尾指數五顆星。
被玩透透的題材,如何翻新?《Signal》只好放大招——不玩時間,玩平行時空!
平日裡憤世嫉俗、閒閒沒事做分析明星約會時間的小警察樸海英(李帝勳 飾),機緣巧合撿到一個老式對講機,和1980年代的失蹤刑警李在漢(趙震雄 飾)對話,跨時空解決了一個個當年沒能偵破的案件。警察局因此成立了長期未偵破案件調查組(類似《失蹤的黑色M》),暗戀李在漢15年的辣手madam車秀賢(金惠秀 飾)成為牽頭組長,樸海英當上了組裡的側寫師——一個時常擺出潘瑋柏表情、只查案不跟女助手談戀愛的薄靳言。
本劇最燒腦的地方在於時間軸:既不是單向,也不是線性,而是隨機的時空交錯,比如兩人的首次聯繫是李在漢受傷後,第二次聯繫卻在李在漢早年作為協警調查京畿南部連環殺人案時期。幾次對話也不是由兩位男主主動發起,似乎是危險關頭的靈光乍現。接下來,這個梗如果玩得精妙,觀眾自會拍手叫好,玩不好就撲街了。
《Signal》李帝勳長得很像潘瑋柏。樸海英手上的歷史資料幫助李在漢及時趕到第八個殺人案的犯罪現場,救回了受害者一條命,就在那一秒,樸海英資料上的第八起案件,也從「殺人」變成「殺人未遂」。現實與歷史的結界因某個物件打開,改變了歷史,現實也隨之改變。聽起來就是一部懸疑版《觸不到的戀人》。如果《Signal》的男主再發揮一下主觀能動性,控制或調整一下接收信號的時空,就直接變成偵探版《九回時間旅行》了。
一般而言,此類改變歷史的穿越題材分為兩類:改變歷史的大方向——朝代更替、人物生死,通通乾坤大挪移;僅改變歷史的小細節——事件A改變了事件B,事件B原本會觸動事件C,卻因為事件D而讓事件C仍然呈現原本的模樣。前者的經典例子是《九回時間旅行》,不但男主的命運改變,他和女主的關係甚至一度從情侶變成親戚。後者以港劇《尋秦記》為例,項少龍(古天樂 飾)在解救嬴政的過程中,嬴政意外死亡,項少龍以為秦國的歷史會因此改變,誰知趙盤(林峰 飾)冒充假嬴政上位,仍然完成了統一各國的歷史任務。
《尋秦記》林峰、古天樂說完拍攝手法,再聊下立意。
《岬童夷》中曾出現刑警誤以為受害人是殺人犯,害其滾下山坡致死;《殺人回憶》中,警察和媒體有意無意成了犯人的間接幫兇。《Signal》希望通過這個科技穿越,彌補1980年代警方的「不作為」。出發點很贊,但似乎好心辦壞事,越幫越忙——當年的刑警根據信號匆匆忙忙救了人,抓到「疑犯」,卻讓真兇有了契機殺害更多的無辜者。除了粗糙的辦案手法,急於立功的心態也受到拷問:無人問津的懸案,一旦有了新進展,其他分局的同事便像看到了香餑餑一擁而上。
和普通穿越劇不太一樣,《Signal》中樸海英傳遞的信號只能遠程協助,能不能產生蝴蝶效應,要依靠1989年的接收者李在漢自行領悟。信號傳遞帶來的改變,會促進還是擾亂破案還未可知,但袖手旁觀顯然不是他們的style,本劇的燃點正在於此。而樸海英這個側寫師,能憑藉信息的變化,分析出犯人的心理圖譜,救下受害者,甚至拯救當年那個刑警嗎?
三個導演,和面的手藝雖有不同,烹調出的內容倒是各有滋味。雞生蛋,蛋生雞。這則懸案,是潘多拉的盒子,挑戰的是智力,更是人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