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環球科學》十大科學新聞公布:病毒陰影下,科學仍在照亮世界

2021-01-12 騰訊網

2020年,我們經歷了一個特殊的年份。在新冠病毒的陰影下,科學雖會遭遇波折,但前進的步伐從未停滯。從第一次室溫超導到實現量子優越性,我們為未來構築起更多可能性;從第一張人類細胞圖譜到破解蛋白摺疊難題,人類也在重新認識生命的本質。現在,讓我們來共同回顧那些影響深遠的科學瞬間。

新冠疫情改變世界面貌

圖片來源:中國微生物組數據中心

因為這場疫情,2020將註定成為一個被長久銘記的特殊年份。疫情從2019年末開始,隨後迅速席捲全球,深刻影響著這個星球上的所有個體。在新冠疫情中,各國科學家團結一致,展現了現代科學的強大力量:疫情初期,我國科學家迅速測序並共享新冠病毒RNA序列;多國團隊將疫苗研發時間縮短到一年以內。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認識到人類在面對全新病原體威脅時的不足:世界衛生組織發起的「團結試驗」宣告失敗,我們至今沒有找到對抗新冠肺炎的特效藥;在一些國家,科學的聲音不斷被忽視,不到位的防控使得疫情持續加速蔓延。在全球超過7000萬人感染、160萬人死亡的今天,我們仍然難以預測這場疫情的最終走向。但可以肯定的是,唯有科學界與公眾共同努力,才能最終遏制疫情。

「嫦娥五號」時隔44年

再次帶回月球樣本

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

2020年12月17日,攜帶著月球樣本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嫦娥五號」任務圓滿完成,同時也奏響了我國探月繞、落、回三部曲的最後一個音符。這枚於11月24日發射升空的探測器在抵達月球軌道後,向位於月海的呂姆克山脈成功釋放著陸器。後者結合使用鑽探取樣和表面抓取兩種方式,取回了超過2千克月球巖石及土壤樣本。這也是時隔44年後,人類再次將月球樣本帶回地球。這些樣本有望填補此前月球樣本的空白時間段,構建更加完整的月球演化歷史。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

圖片來源:羅切斯特大學

在距離首次發現超導現象100多年後,人類首次見證了室溫超導的誕生。2020年10月15日,《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內華達大學等多個研究單位合作完成的室溫超導實驗結果。研究通過光化學合成,在超導材料硫化氫體系中摻雜碳元素,實現了在287.7K(約15℃)下的超導。這代表人類向長久以來的目標——創造沒有電阻的高效電力系統——邁出了重要一步。這次的實驗條件仍然苛刻,必須給超導體施加267 Gpa的高壓(相當於200多萬倍標準大氣壓)才能實現室溫超導。儘管其距離實際應用還有遙遠的距離,但已經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物理學家追尋了一個世紀的能源效率「聖杯」曙光初現。

新一輪火星探測季開啟,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今年夏季,兩年一度的「火星探測窗口」再度開啟。7月20日,阿聯的「希望」號發射升空,拉開新一輪火星探測熱潮的帷幕。3天後,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邁出了中國航天走向深空的第一步。作為中國的首次火星任務,「天問一號」計劃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繪製火星的地質結構圖,幫助人類了解火星的水冰和磁場分布。而在7月30日發射升空的美國「毅力」號火星車,除了試圖搜尋火星生命的證據,還將首次在火星上釋放直升機。這3臺火星探測器均計劃於2021年上半年抵達目標工作地點,為我們揭開關於這顆地球近鄰的更多秘密。

AlphaFold解決蛋白摺疊難題

圖片來源:CASP14

197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克裡斯蒂安·安芬森(Christian Anfinsen)在頒獎典禮上提出猜想:我們應該能從一個蛋白的胺基酸序列,推測出該蛋白的三維結構。這就是困擾生物學家近半個世紀的蛋白摺疊問題。2020年11月30日,曾發布AlphaGo的DeepMind公司宣布其算法AlphaFold解決了該問題。兩年一度的蛋白結構預測關鍵評估比賽,需要參賽者利用已知的胺基酸序列預測蛋白的三維結構。在2020年的比賽中,AlphaFold一舉奪得90分的高分,達到「解決蛋白摺疊問題」的標準。考慮到蛋白在生命中無處不在,AlphaFold的出現將極大地推動各個領域的生物學研究。

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

實現量子優越性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攝影:馬瀟漢,梁競,鄧宇皓

2020年12月3日,在《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領銜研發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在運行高斯玻色採樣時,最多成功測量76個光子,實現了量子優越性——即量子計算速度超過經典計算機。對於這個「九章」用200秒解決的問題,經典計算機中的佼佼者「神威·太湖之光」需要25億年才能完成。2019年,谷歌的「懸鈴木」首次實現量子優越性;如今,「九章」首次使用光子量子比特實現這一目標。和其他量子計算原型機相比,「九章」不需要昂貴的冷卻系統,在室溫下即可運行。這是對量子計算潛力的又一次有力驗證。

確定銀河系內快速射電暴的來源

圖片來源:ESO/L. Calçada

快速射電暴(fast radio burst)是一種持續時間只有幾毫秒的神秘高能天體物理現象,在2007年首次發現這類信號之後,對於快速射電暴的來源始終沒有定論。一種候選理論認為,快速射電暴的來源是磁陀星——一種具有極強磁場的年輕中子星。2020年4月28日,一支加拿大科研團隊檢測到了來自銀河系內磁陀星SGR 1935+2154持續時間只有毫秒級的射電暴,其強度是此前磁陀星射電輻射的3000倍。進一步的研究確認,這是人類首次探測到銀河系內的快速射電暴,並表明磁陀星至少是部分快速射電暴的來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的三篇論文中,包括一篇由中國團隊利用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取得的成果。

首張人類細胞圖譜公布

圖片來源:浙江大學

2020年3月26日,《自然》雜誌發表了由浙江大學郭國驥團隊繪製的全球首張人類細胞圖譜。他們通過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測序並分析來自中國漢族嬰兒和成人共60種人體組織樣品的70多萬個細胞,首次從單細胞水平全面分析了跨越不同年齡段的人體細胞種類,並揭示了一個普適性的哺乳動物細胞命運決定機制:細胞分化經歷了一個從混亂到有序的發展過程。這項成果是人類細胞圖譜計劃的一項重要階段性成果,構建出完整的人類細胞圖譜的基本框架。人類細胞圖譜計劃將通過細胞數位化,極大地推動精準醫療和再生醫學的發展,對於鑑別異常的細胞狀態和起源,修復疾病導致的人體細胞、組織受損都具有重大意義。

澳大利亞遭遇嚴重山火

圖片來源:Copernicus EMS; Sentinel 2/ESA

一輪持續時間、波及範圍歷史罕見的嚴重山火襲擊了澳大利亞,直到2020年3月31日,澳大利亞官方才宣布這場持續半年的大火結束。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和雪梨大學聯合發布的報告,這場大火的起火點有15 000多個,燒毀的土地面積超過11萬平方千米,近30億隻動物在大火中喪生,其中爬行動物的死亡數佔據了三分之二,另有上億隻哺乳動物和鳥類死亡。除了慘痛的生態損失,這場大火對氣候變化還可能造成更長遠的影響。根據英國氣象局預測,澳洲大火向大氣釋放4億~7億噸CO2,導致今年全球CO2的排放量將比預期高出2%。在澳大利亞大面積成熟森林被燒毀後,我們可能需要超過100年的時間,才能等到森林復甦並重新吸收掉被釋放的碳。

SpaceX實現首次商業載人航天飛行

2020年5月30日,美國時隔9年重新在本土利用太空飛行器將太空人送入地球軌道。這一次幫助美國重拾航天夢的是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這也是歷史上的首次商業載人航天任務。此次任務屬於Demo-2演示任務的最後一環,載人龍飛船攜帶了兩名太空人前往國際空間站。龍飛船在整個任務期間完成了發射、國際空間站對接、脫離軌道和濺落的近乎全自動化流程,並確保了太空人的安全。11月,載人龍飛船在首次經批准的正式載人航天任務中,運送3名NASA太空人和1名日本太空人發射升空,4名太空人將開展約半年的太空站任務。至此,商業載人航天的序幕也正式開啟。

在評選本年度「十大科學新聞」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專家顧問團隊和以下優秀學術媒體的大力支持,他們是(按拼音順序排列):BioArt、MedSci梅斯、量子位、納米人、奇點網、神經現實、微軟研究院AI頭條、學術經緯、研之成理、原理、中科院地質地球所、中科院高能所、中科院物理所,在此向他們表示感謝。

相關焦點

  • 2020年《環球科學》十大科學新聞公布:病毒陰影下,科學仍在照亮世界
    2020年,我們經歷了一個特殊的年份。在新冠病毒的陰影下,科學雖會遭遇波折,但前進的步伐從未停滯。在新冠疫情中,各國科學家團結一致,展現了現代科學的強大力量:疫情初期,我國科學家迅速測序並共享新冠病毒RNA序列;多國團隊將疫苗研發時間縮短到一年以內。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認識到人類在面對全新病原體威脅時的不足:世界衛生組織發起的「團結試驗」宣告失敗,我們至今沒有找到對抗新冠肺炎的特效藥;在一些國家,科學的聲音不斷被忽視,不到位的防控使得疫情持續加速蔓延。
  • 《環球科學》2020年十大科學新聞出爐,這些值得銘記
    2020年,我們經歷了一個特殊的年份。在新冠病毒的陰影下,科學雖會遭遇波折,但前進的步伐從未停滯。從第一次室溫超導到實現量子優越性,我們為未來構築起更多可能;從第一張人類細胞圖譜到破解蛋白摺疊難題,人類也在重新認識生命的本質。
  • 《環球科學》2020年十大科學新聞出爐,新冠疫情下科學依然精彩
    2020年,我們經歷了一個特殊的年份。在新冠病毒的陰影下,科學雖會遭遇波折,但前進的步伐從未停滯。從第一次室溫超導到實現量子優越性,我們為未來構築起更多可能;從第一張人類細胞圖譜到破解蛋白摺疊難題,人類也在重新認識生命的本質。
  • 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
    新冠疫苗居科學雜誌2020十大科學突破首位【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
  • 《自然》《科學》分別公布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和十大科學突破
    年十大科學發現在2020年即將結束之際,《自然》(Nature)雜誌盤點了今年發表的科學新聞和研究觀點,從中選出了十項最為重大的科學發現,既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壓力如何導致白髮、HIV治療等醫學方面的研究,也有銀河系快速射電暴等天文學發現
  • 《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新冠疫苗居首
    【僑報網綜合訊】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綜合新華社、北京《科技日報》報導,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
  • 新冠疫苗當選《科學》雜誌2020年 十大科學頭號突破
    據新華社電 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
  • 【《環球科學》】2012年十大科學新聞評選
    《環球科學》編輯部邀請科學家,經過數輪討論評選出了2012年最值得銘記、對人類社會影響最為深遠的十大新聞。NO.5 石墨顆粒在室溫下表現出超導性入選理由:超導領域的突破性發現,或將為常溫超導研究指明道路。2012年9月,德國萊比錫大學的研究人員宣布了一項進展:石墨顆粒能在室溫下表現出超導性。
  • 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十大科學突破首位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華盛頓12月17日電 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疫苗研發通常需要數年時間,但在全球科學界共同努力下,2020年年底前已有新冠疫苗獲批使用。《科學》雜誌評價說,凝聚起來的強大力量推動新冠疫苗在短時間內從無到有。
  • 科普|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和十大科學突破分別是……
    時近年底又是評選"年度十大"的日子《自然》選出了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科學》選出了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它們分別是什麼?小科這就為親們細細數來《Nature》: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在2020年即將結束之際,《自然》(Nature)雜誌盤點了今年發表的科學新聞和研究觀點,從中選出了十項最為重大的科學發現,既包括新冠病毒研究、壓力如何導致白髮、HIV治療等醫學方面的研究,也有銀河系快速射電暴等天文學發現,甚至有一項研究在古代陵墓中發現了亂倫的證據。
  • 《科學》雜誌公布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截至12月10日,全球有162種候選疫苗正處於研發階段,其中52種候選疫苗已經進行臨床試驗,有些疫苗已經公布了三期臨床試驗的結果。此外,今年與新冠病毒相關的研究論文激增。截至12月中旬,在同行評審期刊上發表的論文超過20萬篇,而在非同行評審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更多。
  • 科普|《科學》雜誌評出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當地時間12月17日,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另外9項研究則囊括愛滋病、室溫超導、CRISPR治療遺傳性疾病、全球變暖《科學》雜誌在文章中表示,儘管2020年全球多國飽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但科學家們仍竭盡所能開展研究,而這些研究成果,正是疫情中綻放出的希望之光,將指引著他們未來作出更大貢獻。
  • Science公布年度十大科學突破!新冠疫苗居首位
    來源 |新華社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疫苗研發通常需要數年時間,但在全球科學界共同努力下,2020年年底前已有新冠疫苗獲批使用。
  • 《科學》雜誌評出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近日,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另外9項研究則囊括愛滋病、室溫超導、CRISPR治療遺傳性疾病、全球變暖等多個領域。《科學》雜誌在文章中表示,儘管2020年全球多國飽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但科學家們仍竭盡所能開展研究,而這些研究成果,正是疫情中綻放出的希望之光,將指引著他們未來做出更大貢獻。
  •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2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為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自2015年起開展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工作,旨在推動生命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充分展示和宣傳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目前評選活動已連續開展6個年度。
  • 《環球科學》2019年十大科學新聞出爐:黑洞照片、5G商用位居前二
    1 人類首次直接拍攝到黑洞圖片來源:EHT合作組/歐洲南方天文臺2019年4月10日,事件視界望遠鏡(EHT)項目團隊在全球六地同步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人類歷史上的首張黑洞照片。這個黑洞位於巨橢圓星系M87中心,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為太陽的65億倍。
  • 《科學》評出2020年十大突破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記者 劉 霞當地時間12月17日,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另外9項研究則囊括愛滋病、室溫超導、CRISPR治療遺傳性疾病、
  • 《科學》雜誌評出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新冠疫苗居首
    《科學》高度評價新冠疫苗:疫情下的希望之光。 近日,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
  • 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新冠病毒究竟長什麼模樣?人的器官怎麼衰老?13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了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8個知識創新類和2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入選,這些成果解答了這些生命科學的難題。  據了解,本年度的獲獎項目中,非院士主導項目所佔比例較往年大,聯合體認為這體現了我國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後備力量強大。
  • Science公布2020十大科學突破
    當地時間12月18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依照慣例在評選了本年度十大科學突破。新冠疫情的全球肆虐,這一年被《Science》評價為「A year like no other」。前十大科學突破中生命科學領域佔得一半席位: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被稱為「希望之光」;CRISPR的首個基因治療成功案例也證明了這項顛覆性技術的意義;AlphaFold預測蛋白質摺疊結構,讓外界看到了AI+生物醫藥的更多的可能性……Science還在本期發文悼念、表彰11位因疫情而與世長辭的英雄人物,其中就包括中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