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理念的提出,到實踐的行動,高密度的文件及規劃的出臺,彰顯了生態保護和修復「系統治理」在建設生態文明、共築美麗中國的突出地位。「十四五」時期,要遵循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推動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保護和修復的新格局,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中開好局起好步。
一是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認知體系。充分認識山水林田湖草沙作為生命共同體的內在機理和客觀規律,有利於落實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理念和要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理念,遵循生態系統內在機理,以生態本底和自然稟賦為基礎,注重自然地理單元連續性和完整性、物種棲息地的連通性,統籌各種自然生態系統,統籌陸地海洋、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上遊下遊等方方面面的關係。著眼於提升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體系質量,聚焦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重點區域,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堅持陸海統籌,妥善處理保護和發展、整體和重點、當前和長遠的關係。關注生態質量提升和生態風險應對,強化科技支撐作用,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科學配置保護和修復、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
二是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空間規劃體系。加快構建「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的規劃體系,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以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為基礎,以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國家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突出對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的生態支撐。在統籌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地理單元的連續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加強相關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間的有機銜接。在《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基礎上,形成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1+N」規劃體系,促進自然生態系統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
三是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工程體系。生態保護和修復是一項整體性、系統性、複雜性、長期性工作,通過高質量建設重大工程,促進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構築和優化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體系。科學布局和組織實施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著力提高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提升生態系統功能,擴大優質生態產品供給。以治理區域為基本單元,由條線為主逐步轉變為區塊為主、條塊結合,著力解決自然生態系統各要素間割裂保護、單項修復的問題。在重大工程的實施中,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結合區域水資源、土壤、光熱、原生物種等自然稟賦,採取保育保護、自然恢復、輔助修復、生態重塑等修復和保護模式,避免過多的人工幹預,杜絕盆景項目和形象工程,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改善。
四是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監測評價體系。健全生態環境監測評價制度,開展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評價和統一確權登記,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促進自然資源資產節約集約開發利用。全面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科學有序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三條控制線以及各類海域保護線。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標準體系建設,建立部門間信息共享機制,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的調查、監測、評價、預警的能力。推進現代感知手段和大數據運用,不斷提高生態環境監管水平。建設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提升海洋防災減災能力。
五是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科技支撐體系。加強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的銜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增強關鍵技術和措施的系統性和長效性。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領域科技創新,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標準規範建設。依託自然資源「一張圖」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構建國家和地方相協同的「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監測監管平臺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聚焦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工程任務,完善生態氣象綜合觀測體系,加強重大氣象災害和氣候變化對生態安全的影響監測評估和預報預警增強氣象監測預測能力及對生態保護和修復的服務能力。加強森林草原火災預防和應急處置、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建設,提升基層管護站點建設水平,完善相關基礎設施。
六是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制度體系。著力構建生態環境治理制度體系,建立權責對等的管理體制和協調聯動機制,全面實行排汙許可制,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積極推進生態環境領域法律法規制度修訂工作,建立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體制,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堅持依法治理,深化生態保護和修復領域改革,釋放政策紅利,拓寬投融資渠道,創新多元化投入和建管模式,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提高全民生態保護意識,推進形成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參與的生態保護和修復長效機制。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履行應對氣候變化承諾,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制度體系,推進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保護和修復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