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傳播局供圖
「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並於28日勝利返航。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致以熱烈的祝賀,向所有致力於深海裝備研發、深淵科學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習近平在賀信中指出,「奮鬥者」號研製及海試的成功,標誌著我國具有了進入世界海洋最深處開展科學探索和研究的能力,體現了我國在海洋高技術領域的綜合實力。從「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到今天的「奮鬥者」號,你們以嚴謹科學的態度和自立自強的勇氣,踐行「嚴謹求實、團結協作、拼搏奉獻、勇攀高峰」的中國載人深潛精神,為科技創新樹立了典範。
習近平希望所有致力於深海裝備研發、深淵科學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繼續弘揚科學精神,勇攀深海科技高峰,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為人類認識、保護、開發海洋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在28日舉行的「奮鬥者」號海試返航歡迎活動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以視頻連線形式宣讀了習近平的賀信並講話。他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科技創新和海洋強國建設的高度重視,為做好深海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要深入學習領會,堅決貫徹落實。「奮鬥者」號在研製過程中充分調動和統籌各方科研力量,成功突破多項關鍵技術,是我國深海科技探索道路上的重要裡程碑。要認真總結成功經驗,大力弘揚中國載人深潛精神,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加快科研成果應用轉化,推動更多核心技術突破和可持續迭代。
「十三五」以來,科技部會同中國科學院、中國船舶集團,組織近百家科研院所、高校、企業近千名科研人員,經過艱苦攻關,成功完成「奮鬥者」號的研製工作。自2020年10月10日起,「奮鬥者」號赴馬裡亞納海溝開展萬米海試,成功完成13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11月10日8時12分,「奮鬥者」號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賀信全文如下
習近平致「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並勝利返航的賀信
值此「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並勝利返航之際,謹向你們致以熱烈的祝賀!向所有致力於深海裝備研發、深淵科學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奮鬥者」號研製及海試的成功,標誌著我國具有了進入世界海洋最深處開展科學探索和研究的能力,體現了我國在海洋高技術領域的綜合實力。從「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到今天的「奮鬥者」號,你們以嚴謹科學的態度和自立自強的勇氣,踐行「嚴謹求實、團結協作、拼搏奉獻、勇攀高峰」的中國載人深潛精神,為科技創新樹立了典範。希望你們繼續弘揚科學精神,勇攀深海科技高峰,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為人類認識、保護、開發海洋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習近平
2020年11月28日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供圖
這位「奮鬥者」怎麼這麼牛氣,能夠「一口氣」下潛到海底10000多米?它到底穿著什麼樣的裝備,才能不懼海底高壓、高腐蝕的極端環境?在深潛地球最深處時,三位潛航員還向全國觀眾分享了他們的心情,又是怎樣做到的?
下面,我們就來扒一扒這位「奮鬥者」的那些「高精尖」的技術裝備。
它有聰明的大腦和一雙靈活的手
說起這位「奮鬥者」,就不得不談它的控制系統,也就是它的「大腦」。「奮鬥者」號的「大腦」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精心打造。
深海一片漆黑,地形環境高度複雜,「奮鬥者」號的「大腦」必須得實現高精度航行控制,不然就可能有「觸礁」風險。
為此,研究人員克服了深淵複雜環境下大慣量載體多自由度航行操控、系統安全可靠運行等技術難題,「奮鬥者」的「指揮中心」實現了在線智能故障診斷、基於在線控制分配的容錯控制以及海底自主避碰等功能,提高了潛水器的「智商」和安全性。
「同時,我們設計的神經網絡優化算法,能夠讓『奮鬥者』在海底自動匹配地形巡航、定點航行以及懸停定位。其中,水平面和垂直面航行控制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奮鬥者」號副總設計師趙洋說。
同時,研究人員還為「奮鬥者」號裝上了一雙高度靈活有力的「手」。
「潛水器使用了我們研發的兩套主從伺服液壓機械手開展萬米作業,每套手有7個關節,可實現6自由度運動控制,持重能力超過60公斤,能夠覆蓋採樣籃及前部作業區域,具有強大的作業能力。」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水下機器人研究室副主任張奇峰說。
這雙手在深淵海底順利完成了巖石、生物抓取及沉積物取樣器操作等精準作業任務,填補了我國應用全海深液壓機械手開展萬米作業的空白。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供圖
「奮鬥者」身披「戰甲」「鈦」厲害
這位「奮鬥者」之所以能夠不懼海底高壓、高腐蝕的極端環境,是因為它的「戰甲」「鈦」厲害。
載人艙是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的核心關鍵部件,是人類進入萬米深海的硬體保障和安全屏障,標誌一個國家載人潛水器的技術水平。「奮鬥者」號的載人艙球形的「外殼」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牽頭研製。
研究團隊解決了若干鈦合金基礎科學問題,攻克了載人艙材料、成形、焊接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瓶頸。
「我們獨創的新型鈦合金材料Ti62A成功解決了載人艙材料所面臨的強度、韌性和可焊性等難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全海深載人潛水器載人艙項目負責人楊銳說。
以往深潛器主要使用Ti64材料,在萬米海深的極端壓力條件下,按照載人艙的目標尺寸和厚度要求,這種材料在強度、韌性等指標上目前已不能達標。
為此,「我們首次提出一種新型的合金設計方案,並據此設計實現了一種全新的鈦合金顯微結構,在此基礎上發明了具有良好熱加工成形和焊接成形性能的鈦合金Ti62A,在韌性和可焊性與Ti64合金相當的前提下大幅度提升了強度,從而成功解決了載人艙球殼的材料難題。」楊銳說。
「奮鬥者」號載人艙完成電子束焊接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供圖
事實上,鈦合金材料存在固有的「尺寸效應」,即尺寸和厚度越大,其均勻性和力學性能的穩定性就越難保證。
但這又是其應用於深海極端高壓環境必須跨越的障礙。
經過攻關,研究人員通過設計材料微觀組織及其獲取工藝,成功克服了鈦合金的「尺寸效應」。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供圖
「奮鬥者」直播萬米海底世界有保障
「親愛的觀眾們,萬米的海底妙不可言,希望我們能夠通過『奮鬥者』的畫面向大家展示萬米的海底。」
2020年11月10日8時12分,「奮鬥者」號成功坐底世界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三位潛航員第一時間通過水聲通信系統向全國觀眾直播了他們所看到的萬米海底世界。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供圖
相較於前兩代的「蛟龍」號與「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的聲學系統實現了完全國產化,這個系統由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牽頭研製。
「『奮鬥者』的聲學系統突破了全海深難關,技術指標更高,在整個海試過程中表現優秀,為全海深範圍內的持續巡航作業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奮鬥者」號副總建造師、主任設計師、潛航員劉燁瑤說。
水聲通信是「奮鬥者」號與母船「探索一號」之間溝通的唯一橋梁,實現了潛水器從萬米海底至海面母船的文字、語音及圖像的實時傳輸。
此外,由聲學都卜勒測速儀和定位聲納及慣性導航等設備相集成的組合導航系統,還為「奮鬥者」號的巡航作業提供了高精度的水下定位導航。
在11月16日的下潛作業中,藉助組合導航系統和聲納設備,「奮鬥者」號潛航員僅用了半小時便成功取回了此前布放在萬米海底的3個水下取樣器,成功實現「海底撈針」,並通過水聲通信機將取樣畫面回傳至母船。
來源:新華社 科技日報
作者:陸成寬 等
編輯:毛夢囡
終審:尹宏群
<公眾號ID:kepu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