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每個鄉鎮至少有1所公辦幼兒園;各縣區預算投入2.9億元,用於79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擴大公辦高中招生規模,新建一批民辦高中,計劃增加高一學位5385個……12月18日,惠州市教育局局長袁清山做客《行風熱線面對面》直播室,與市民、網友在線交流,回應有關幼兒園建設、義務教育「大班額」、高中學位緊缺等教育熱點話題。
明年每個鄉鎮至少有1所公辦幼兒園
自「全面二孩」政策施行以來,很多家長逐漸感受到「入公辦園難」「就近入園難」的壓力。在公辦幼兒園明顯不足的情況下,普惠性幼兒園建設情況備受關注。
數據顯示,惠州全市現有幼兒園780所,在園幼兒總數共22.95萬人。其中,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621所。
袁清山介紹說,目前惠州公辦及普惠性民辦園的在園幼兒數接近80%,其餘20%集中在民辦幼兒園。為了推進學前教育發展,惠州出臺了《惠州市發展學前教育第三期行動計劃(2018—2020年)》。2018年起全市每年新增幼兒園60所以上,新增學位2萬個以上。
他表示,到2020年,惠州將實現常住人口規模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全部舉辦規範化普惠性幼兒園;每個鄉鎮、街道建成一所規範化、標準化公辦中心幼兒園。「更重要的一點是,加強對學前教育的規範化管理,提高幼兒園辦學質量,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學前教育服務。」
隨著入園需求的增加,民辦幼兒園收費也水漲船高。對此,袁清山回應稱,普惠性幼兒園的保教費實行備案制,按當地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以下計算。為了保證群眾利益,各縣區教育行政部門要對普惠性幼兒園保教費進行指導。
投2.9億元建設79所農村寄宿制學校
根據市教育部門測算,惠州義務教育學位總量是足夠的,甚至還有富餘。既然如此,為何仍有家長感覺到學位緊張,並且「大班額」現象依然存在?這主要是由於惠州義務教育學位存在「農村富餘、城鎮擁擠」的不平衡現象,城鎮學位供給偏緊。
袁清山表示,惠州已經消除了66人以上超大班額,目前56人以上的大班額佔比為7.81%,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由於城鎮化等人口增加,很多鄉村地區的人口流入惠州中心城鎮,他們的孩子也選擇在此就讀。因此雖然全市學位總量夠,但中心城區學位相對緊張。
為改善這一局面,惠州將大力推進城鎮學校新建改(擴)建,增加學位供給。通過住建部門,強化住宅項目配套學校建設。同時,加強農村教學點和寄宿制學校建設,提高辦學水平,減輕城鎮學校辦學壓力。到2020年,全市各縣區預算投入2.9億元,用於79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新增教室及教學輔助用房415間,新增學位9325個,新增床位8522個。
義務教育學位需求「扎堆」中心城區,本質上是城鄉優質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那麼,從資源分配的角度來看,如何提升教師隊伍的素質和水平?袁清山透露,明年起惠州將用3年時間,對山區(包括革命老區、少數名族地區)教師開展全面培訓。各縣區將繼續推進「縣管校聘」管理改革,促進教師資源合理流動。
將擴大招生規模並新增一批民辦高中
數據顯示,2019年,惠州全市初三畢業生6.5萬人,其中參加中考考生5.4萬人。全市普通高中錄取3.41萬人,另約有2.8萬人入讀中職(技)學校。
此前有業內人士分析,由於職校取消了春季招生,今年惠州中考人數比去年多了1.1萬人,普通高中錄取率63%,比2018年下降約9%。考生家長對普高錄取下降關注度很高,不少人認為此前城區多所高中停招,未來惠州的高中學位會更加緊張。
對此,袁清山表示,惠城區高中停招是出於優化全市高中布局的考慮。2018年,新建的惠州中學開始招生,惠城區原來幾所規模較小、辦學質量不高的高中,如四中等停招高一學生。「換句話說,就是用新建惠州中學的高中學位,來置換惠城區這幾所學校的高中學位,讓這幾所學校留出更多學位提供給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解決義務教育學位的需求。」
他說,根據預測,未來兩年,惠州中考考生人數每年將新增約1萬人。按照廣東省高中階段招生「普職比例大體相當」的目標,預計每年要新增5000多個高中學位才能滿足需求。
惠州市教育局透露,為解決高中學位緊缺問題,2020年惠州計劃擴大現有公辦普通高中學校招生規模,增加26個班。同時,將新增一批民辦高中:推動博羅寶山職業技術學校改建成博羅縣綜合高級中學;華南師大附屬龍門高中新開設高中部;廣外附屬大亞灣外國語學校新開設高中部。通過一系列舉措,預計明年惠州全市可增加高一學位5385個。
相關
《惠州市中小學校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與港澳臺學生管理辦法》出臺
外籍及港澳臺人士子女入讀惠州將享本地生待遇
外籍及港澳臺人士子女就讀惠州學校,均享受與當地戶籍人口子女同等待遇,不僅可與當地戶籍學生同等享受免費義務教育政策,還可在當地參加中考。日前,惠州市教育局和惠州市臺港澳事務局聯合印發了《惠州市中小學校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與港澳臺學生管理辦法》(下稱《辦法》),自2020年1月1日起實行,有效期5年。
根據《辦法》,在惠州投資、就業,或在惠州與本地戶籍配偶團聚並長期居住的國際人士和港澳臺人士,申請隨遷子女入讀惠州公辦小學、初中起始年級的,按照免試就近入學原則統籌安排。
不符合上述入學情況的港澳臺人士或其子女在惠州申領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澳門、臺灣居民居住證的,則與異地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享受同等參加積分入讀公辦學校的待遇。
在學費方面,《辦法》明確,國際學生和港澳臺學生入讀惠州公辦小學、初中,免學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入讀惠州民辦小學、初中,按照所就讀的民辦學校收費標準繳交學費,享受財政補助生均公用經費,民辦學校在收取學費時按學期給予抵扣學費,並免費提供教科書。
此外,國際學生和港澳臺學生中考與惠州戶籍學生享受同等待遇。國際學生和港澳臺學生在惠州初中畢業要求升入惠州市普通高中學校就讀的,須參加惠州統一組織的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中考),需填報普通高中學校志願,享受優質普通高中學校直接分配給初中學校的招生指標,按同等分數線錄取。
觀察眼
解決入學難要擴容更要提質
對於有小孩的家長來說,學位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檻」,從幼兒園到高中乃至大學,沒什麼比新建學校新增學位,更能牽動他們的神經。
近年來,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不斷加大教育投入,一棟棟新教學樓,一間間新學校拔地而起。從推動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齊步走」,到普通高中三年攻堅行動,多管齊下為學位建設提速,以此來滿足日益增長的入學需求。
不過,這兩年有個現象比較明顯,在學校學位建設擴容的同時,惠州家長對於「上好學」的呼聲越來越高。當前,惠州和國內很多地方一樣,面臨「入公辦園難」、義務教育學位「城鎮擁堵、農村富餘」「大班額」、高中學位緊缺等問題,這些歸根結底就在於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稀缺,教育提質勢在必行。
「有學上」,更要「上好學」,就學機會平等、教育質量均衡也是教育公平的題中之義。當前,惠州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學校之間辦學水平、教學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比較突出,這與實現教育公平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因此,惠州不僅要補「學位之缺」,更要著力提升「學位之質」。只有數量和質量都跟上來,才能與「一流的教育」漸行漸近。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謝志清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王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