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球生豬產量為10.4億頭,而其中超過半數飼養在中國。中國人與豬的淵源由來已久:9000年以前,這裡正是野豬最先被馴養的地方之一,對於中國人來說,一提到肉大部分人的反應指的就是豬肉。現在豬肉是世界上最普遍的肉類食品,每年要消費掉850億噸,比牛肉或雞肉多了三分之一。傳統上,它的普及與它具有厚厚的保護性脂肪層有密切關係,脂肪層使豬肉便於加工(這個過程包括用鹽醃製,烘乾或者煙燻來防止脂肪氧化,從而達到保存豬肉的目的)。
近十年來,由於人類對健康的關注已經使豬肉中的脂肪含量減少了一半,而額外的重量大部分被水分所代替。與作為食物同樣重要的是,屠宰後的豬也是製藥生產的豐富原料,例如胰島素。它們的皮可以製成髙質量的皮革,它們的毛髮可以製作毛刷。
在整個如此長久地利用歷史中,人類與豬的關係已經不很明確了。被稱作一頭「豬」,就意味著貪吃、倔強、不注意個人衛生等等。同時,我們又會因為它們的智慧和勇氣而讚美它們。它們群居,但也是貪玩的動物,因此比羊和牛更難趕在一起:如果一頭豬能得到逃走的機會,它就一定會逃走。豬既吃植物也吃肉食,這種特性使得它們對於人類食物垃圾的再利用有著極大的價值。但是,豬吃食並不是人們所說的「像豬一樣」的貪吃。它們的味蕾比人類多三分之一(它們不喜歡檸檬皮或者生洋蔥),而且不同於羊、馬,或者人類,它們很少吃過量。但是由於有「垃圾箱」的身份標誌,所以亞洲和歐洲的人們常常把它們作為在院子中飼養的動物。
在清潔方面,豬實際上是非常有個性的。在所有的飼養動物中,豬是唯一的有專門睡覺的窩的動物(它們將這裡保持得乾淨),並有一個專門的排洩糞便的場所。它們只是看上去不清潔。它們通過用嘴不斷地「拱地」來掘土覓食,這比任何犁都能夠使土地得到高效利用。土地經豬拱過之後,如果又趕上下雨,很快就會變成泥地。豬也並不像傳說中的那樣「汗流如豬」,因為它們就沒有汗腺,所以當遭受太陽的曝曬再加上身體上臘肪形成的一層厚厚的隔熱層,使它們必須在泥漿裡打滾,藉以保持涼爽和避免受到傷害。
豬是智商較高的動物,它們智商相當於人的三歲左右。像狗一樣,它們很容易被訓練,可以教會它們取物體以及跟隨在主人身後。豬能夠學會跳舞、賽跑、推車以及利用嗅覺找出地雷。它們甚至能被教會玩電子遊戲,用它們的嘴推動操縱杆,而這些甚至對於黑猩猩來說也是需要費很大的力氣才能掌握的。在18世紀和19世紀,「有學問的豬」穿著乾淨的馬甲,表演的戲法令觀眾驚嘆不已。豬甚至曾經被推上過審判臺,因犯謀殺罪而被絞死。也許正是因為豬的智慧使得一些人感到了不安。當一頭豬用它那睫毛很長、目視前方的眼睛死死盯住你,並且用嘴在你身上嗅來嗅去(它的嗅覺超過人鼻子的2000倍)的時候,一種聯繫就已經很好地建立起來了,而這種聯繫遠非食物鏈的關係。
近年來,很多人養起了寵物豬,她們與可愛的豬豬建立了非常友愛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