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晶片級分子時鐘問世,可提高計時和定位精度

2020-12-05 科技工作者之家

▲搭載分子時鐘的晶片。

據ScienceBlog.com網站7月15日報導,《自然·電子學》近日載文稱,麻省理工學院(MIT)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EECS)和太赫茲集成電子集團(Terahertz Integrated Electronics Group,簡稱TIEG)的研究人員首次研發了晶片級分子時鐘。在一定頻率的電磁輻射下,它可以利用分子恆定、可測量的旋轉確保時間準確性。該晶片有朝一日或可顯著提升智慧型手機和其他消費型電子設備導航系統的準確性等性能。

目前,最精確的計時裝置是原子鐘。原子鐘是基於特定頻率下的原子穩定共振。所有GPS衛星上都會安裝若干個原子鐘。通過類似三角測量法的技術測定GPS衛星發出的時間信號,智慧型手機或其他地面接收器就能精確定位。然而,由於原子鐘龐大且昂貴,智慧型手機中只能安裝一種精確性相對較低的內部時鐘來進行導航。如果周圍有附加衛星信號,那麼智慧型手機可以通過校正來減少定位錯誤,但這往往會降低導航的速度和性能。而當衛星信號較弱時(如在建築物包圍下和隧道中),智慧型手機則只能依靠時鐘和加速度計來估計用戶的當前位置和目的地。

EECS和TIEG的研究人員製造的搭載分子時鐘的晶片,可以在高精度、超高頻電磁輻射條件下,引發特定分子的自旋。分子旋轉引起最大能量吸收的周期為一秒鐘。與原子共振類似,分子自旋也是可靠的恆量,可以作為精確的定時參考。在實驗室條件下,分子鐘平均每小時的誤差不足1微秒,這與微型原子鐘旗鼓相當,更是智慧型手機中的晶體振蕩器時鐘穩定性的上萬倍。此外,由於分子鐘是全電子的,不需要笨重、耗電的元件來隔離和激發原子,因此可以採用低成本的智慧型手機晶片通用技術——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集成電路技術進行製造。論文合著者、EECS副教授韓諾男(音譯)說:「我們的願景是,將來不再需要花大量金錢在大多數設備上安裝原子鐘。只需要在手機晶片一角安裝小型氣體池,然後剩下的事情就交給具有原子鐘級別精度的分子鐘了。」這種晶片級的分子時鐘還可以用於水下傳感或作戰任務。

在分子時鐘商業化前,研究人員還需對原型進行一些調試:在進一步縮小分子時鐘尺寸和降低平均功耗的同時,將錯誤率再降低1~2個數量級。

編譯:雷鑫宇 審稿:西莫

責編:南熙

相關焦點

  •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原子鐘是世界上已知最精確的計時儀器,採用了最準確的時間測量和頻率標準,同時這一標準也被認為是國際時間和頻率轉換的基準,廣泛應用於控制電視廣播和全球定位系統衛星的信號傳遞。原子鐘的研發涉及到量子物理學、電學、結構力學等眾多學科,目前國際上僅少數國家具有獨立研製能力。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原子是按照圍繞在原子核周圍不同電子層的能量差,來吸收或釋放電磁能量的。
  • 【新華網】中國冷原子鐘將太空計時精度提高1個數量級以上
    【新華網】中國冷原子鐘將太空計時精度提高1個數量級以上 2018-07-26 新華網 張家偉 中國科研人員7月24日報告說,空間實驗室搭載的高性能冷原子鐘實現了超高精度,將目前人類在太空的時間計量精度提高1至2個數量級,有助推動導航和空間基礎物理前沿研究的發展。  由中國科學院牽頭負責的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在天宮二號上開展了14項體現國際科學前沿和高技術發展方向的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其中包括國際上首臺在軌運行並開展科學實驗的空間冷原子鐘。
  • 晶片級原子鐘的核心已經公開啦!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的物理學家和合作夥伴已經展示了一種實驗性的下一代原子鐘,這種原子鐘具有高「光學」頻率,比通常的原子鐘要小得多,由三個小晶片加上支持電子和光學的晶片組成。據Optica公司描述,這種晶片級別的時鐘是基於晶片上一個名為「蒸汽電池」小玻璃容器中銣原子的振動,即「滴答聲」。晶片上的兩個頻率梳就像齒輪一樣,將原子的高頻光學滴答聲連接到一個更低、可廣泛應用的微波頻率上。這款新型時鐘的核心晶片只需要很少的能量(僅275毫瓦),隨著技術的進一步進步,它有可能變得足夠小,可以手持使用。
  • 選擇虛擬主參考時鐘——確保精度、準確性和安全性
    vPRTC的概念十分簡單,它將成熟的計時技術融合到集中式受保護源位置,然後利用商業光纖網絡鏈路和高級IEEE-1588精確時間協議(PTP)高精度邊界時鐘將PRTC 100 ns級計時分配給數百公裡外有需求的端點。
  • 新一代晶片級原子鐘:有望走向商用量產!
    原子鐘(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原子鐘是利用原子吸收或釋放能量時發出的電磁波來計時的。由於這種電磁波非常穩定,再加上利用一系列精密的儀器進行控制,原子鐘的計時就可以非常準確了。現在,用在原子鐘裡的元素有氫(hydrogen)、銫(caesium)、銣(rubidium)等。原子鐘的精度可以達到每2000萬年才誤差1秒。
  •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由「天文秒」時代進入「原子秒」時代
    原子鐘是世界上已知最精確的計時儀器,採用了最準確的時間測量和頻率標準,同時這一標準也被認為是國際時間和頻率轉換的基準,廣泛應用於控制電視廣播和全球定位系統衛星的信號傳遞。原子鐘的研發涉及到量子物理學、電學、結構力學等眾多學科,目前國際上僅少數國家具有獨立研製能力。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原子是按照圍繞在原子核周圍不同電子層的能量差,來吸收或釋放電磁能量的。
  • 中國空間冷原子鐘定時世界:精度3000萬年誤差1秒
    這臺由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製的「定時神針」會實現約3000萬年誤差1秒的超高精度,是國際首臺在軌運行並開展科學實驗的空間冷原子鐘,也是目前在空間運行的最高精度原子鐘。那麼,它是怎樣達到這樣的超高精度的呢?它又是用來幹什麼的呢?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原子鐘是世界上已知最精確的計時儀器,採用了最準確的時間測量和頻率標準,同時這一標準也被認為是國際時間和頻率轉換的基準,廣泛應用於控制電視廣播和全球定位系統衛星的信號傳遞。原子鐘的研發涉及到量子物理學、電學、結構力學等眾多學科,目前國際上僅少數國家具有獨立研製能力。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原子是按照圍繞在原子核周圍不同電子層的能量差,來吸收或釋放電磁能量的。
  • 從最早的日晷到原子鐘,人類關於時間計時的發展史!
    此後,半個世紀後,一場嚴重的沉船事故終於把鐘的精度推到了最前線。這是1707年10月的一個晚上,英國肖恩海軍上將率領的艦隊由於定位錯誤,在英格蘭西南部的西裡島附近觸礁。英國皇家海軍最好的四艘軍艦沉沒,大約2000名官兵被埋在海底。這消息震驚了英國。在軍方和商界的再三催促下,英國議會於1714年懸賞一個時鐘,可以將船隻的定位精度提高到20海裡。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15世紀,依靠鐘擺和發條組成擒縱機構誕生,成為現代機械鐘錶的核心,再後來又出現利用石英周期振動來計時的鐘表。到後來,原子鐘的出現成為人類計時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使得計時標準從天文學的宏觀領域轉向了物理學的微觀領域,歷史從此由「天文秒」時代進入「原子秒」時代,開啟了人類時間測量的嶄新階段。人類對時間的測量和追蹤正在越來越接近宇宙的本源。
  • 量子糾纏讓計時精度大幅提升,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
    原子鐘是世界上已知最精確的計時儀器,採用了最準確的時間測量和頻率標準,同時這一標準也被認為是國際時間和頻率轉換的基準,廣泛應用於控制電視廣播和全球定位系統衛星的信號傳遞。原子鐘的研發涉及到量子物理學、電學、結構力學等眾多學科,目前國際上僅少數國家具有獨立研製能力。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原子是按照圍繞在原子核周圍不同電子層的能量差,來吸收或釋放電磁能量的。
  • 我首臺超高精度光矢量分析儀問世
    我首臺超高精度光矢量分析儀問世 可在幾百米光纖中測出0.1毫米誤差 2016-12-20 科技日報 張曄 周新華 0.1毫米的誤差,較國外壟斷產品,測量解析度提高了1600倍,相位精度提高了10倍……記者12月19日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悉,該校研發的我國首臺超高精度光矢量分析儀問世。
  • 中國冷原子鐘將太空計時精度提高1個數量級以上
    中國科研人員24日報告說,空間實驗室搭載的高性能冷原子鐘實現了超高精度,將目前人類在太空的時間計量精度提高1至2個數量級,有助推動導航和空間基礎物理前沿研究的發展。  由中國科學院牽頭負責的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在天宮二號上開展了14項體現國際科學前沿和高技術發展方向的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其中包括國際上首臺在軌運行並開展科學實驗的空間冷原子鐘。
  • 計時的革命:時間標準的原子時代
    但是,由於很難精確控制水的流速,因此基於該流速的時鐘永遠無法獲得出色的精度。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人們對時間的要求越來越高,計時器的準確性越來越高。計時的革命1656年,荷蘭科學家克裡斯蒂安·惠更斯製作了第一個擺鐘,該鐘由具有「自然」振蕩周期的機制調節。
  • 冷原子鐘把太空時間計量精度提高1—2個數量級
    世界首臺太空運行的冷原子鐘已在軌近兩年時間。記者從中科院獲悉,這臺3000萬年誤差小於1秒的冷原子鐘運行正常,將目前人類在太空的時間計量精度提高了1—2個數量級。相關成果作為亮點文章於7月24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內置晶體的實時時鐘模塊:溫度補償帶來卓越精度
    (Real Time Clock,RTC)是一種可獨立完成計時或事件記錄的功能的集成電路,通常稱之為時鐘晶片。目前幾乎所有具備高級功能的電子產品都需要用到實時時鐘。世強代理的 RX-8130CE是EPSON公司於近日新推出的一款嵌入32.768kHz晶振單元並擁有I2C總線接口的實時時鐘模塊。該時鐘模塊不但擁有時間計數器,能完成年、月、日、周、時、分、秒的計時功能還擁有時間報警器、間隔計時器和時間更新中斷。該晶片擁有備用電池充電控制功能和供電引腳,能夠支持各種供電電路。
  • 高精度時鐘晶片有哪些?(四款高精度時鐘晶片介紹)
    時鐘晶片的接口較為簡單,而且可以與多種軟體連接,並且可以通過軟體進行功能屏蔽,實現對其性能的測試。 高精度時鐘晶片——ds3231 DS3231是低成本、高精度I2C實時時鐘(RTC),具有集成的溫補晶振(TCXO)和晶體。該器件包含電池輸入端,斷開主電源時仍可保持精確的計時。
  • 世界首個分子機器人問世,中國製造冷原子鐘,美國研製無需充電微型...
    世界首個分子機器人問世 ,能夠幫助建造其他分子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打造出世界上首個分子機器人,具備執行建造其他分子的能力。這種機器人是由150個碳原子、氫原子、氧原子和氮原子組成,只有百萬分之一毫米,能夠通過指令使用機器手臂建造分子貨物。
  • 新「分子時鐘」可預測癌症發生的風險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表明,生命周期中細胞分裂導致的DNA分子變異積累可被用於癌症發生風險的預測。此結果發表在《基因組生物學》上。研究人員利用計算建模方法設計了一個「分子時鐘」,並利用它對個體特定組織生命周期中細胞分裂的次數進行估算。
  • 計時理論結合了量子時鐘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根據達特茅斯學院,聖安塞爾姆學院和聖塔克拉拉大學的理論研究,一種稱為疊加現象的量子力學現象會影響高精度時鐘的計時「每當我們開發出更好的時鐘時,我們都會學到一些新的東西。」聖安瑟姆學院物理學助理教授,達特茅斯學院兼職助理教授亞歷山大·史密斯說:「量子時間膨脹是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結果,因此提供了在相交處測試基礎物理的新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