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行的過程中,增長的是見識,充實的是靈魂,讓人更加完善自己,眼界開闊,心思透亮。所見所聞都會讓你懵懂的靈魂變得知性、豁達。
西津渡古街是鎮江文物古蹟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地區,有著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共有12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西津渡國家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8處。
很久很久以前,這裡的東面象山成了一道屏障,擋住了大潮,北面與古菱溝相接,臨江的海岸峭壁,是海岸安定的天然港口,六早時,這裡的渡江路線已定,史無前例的「永嘉南渡」時期,北方的流民超過半數從這裡登陸,東晉隆安五年(401),「永嘉南渡」期間,由農民起義軍首領孫恩率領的「十萬人,樓船千艘」,從海上直接進入鎮江,控制西津渡口,切斷南北交通,圍攻晉都(南京),後劉裕率領的北府兵,於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駕崩,公元684年),唐太宗武則天臨朝,徐敬業、駱賓王等人在揚州發起武裝起義。
三國時代稱為西津渡,唐代稱為「金陵渡」,宋代以後稱為「西津渡」,這裡原來是緊挨著長江的,滔滔的河水從腳下流下,清代以後,由於積聚的河灘,江岸逐漸向北移動,渡口就在玉山山下的超岸寺旁,那年的西津古渡現在距長江岸邊超過300米,曾有孫三軍,曾有孫三軍,曾有孫三軍,宋熙寧元年(1068)春,王安石從西津渡舟北上,至舟次瓜州,寫下了一首《泊船瓜洲》詩。京口瓜州有水,鐘山僅隔幾重山。
沿古街往西走,馬路兩旁建了一座二層樓,將我們帶入了笙歌曼舞的時代,古鎮內的建築多為明清時期的遺物,磚木結構,簷口上刻有朱紅的窗簾,給人以「閣樓」之感,如今還可以清晰地看到「民國元年春長安」、「吉瑞裡西街1914」、「德安裡」等問題,據老人回憶,從觀音洞到現在長江路短短的幾百米路程中,竟有150家店鋪。昨日已成歷史,西津渡古街如今注入了時代的氣息,悠久的歷史,眾多的古蹟,古樸的生態,淳樸的民風,傳統的商業,一切皆可發揮無與倫比的活力,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海內外遊人和考古工作者的目光,這就是在國內外飛翔的西津渡。
雲臺閣的建設,為鎮江增添了新的地標性建築,登上雲臺閣,四下眺望,無限讚嘆,把看不到鎮江的美景都收起來。雲臺閣仿效古代建築風格的樓閣,具有宋、元兩代古建築的特徵,是鎮江古建史上規模最大的建築,在雲臺閣內設置的「鎮江城市發展主題館」,展現了3000多年來城市發展與市井變遷的歷史進程,一一詳細展示了古代鎮江城市輪廓的構架。
這是一座元代建的石塔,據專家考證,為原武宗海山皇帝之命,原大都白塔的工匠劉高,建於元代,石塔基座兩面刻有「昭關」二字,故又稱「昭關石塔」,又稱「觀音洞中塔」及「文塔」,昭關石塔高約5米,塔身、塔首、塔頂、塔頂共13天,塔頂共5處,均雕刻在青石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