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的時候,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我記得我4歲的時候,還住在山腳下,那個時候家裡有十幾頭小山羊,不上學的時候,就和哥哥一起出門放羊,有時候拿上鐵環、鐵鉤,一邊放羊一邊滾著玩。後來大一點就和小夥伴們一起打沙包、踢毽子、跳皮筋。
玩耍的事記得很清楚,唯獨不記得自己小的時候有用心讀過書。不過在信息發達的今天,總有一些優秀的孩子,讓我們感到汗顏。前段時間看到這樣一篇報導,應該還是去年的央視新聞:一個4歲的小男孩言言,搖身一變成了英語「小老師」,錄製視頻教大家學習英語。
小小年紀,就能夠講出一口純正的口語,不僅如此還掌握了2000個以上的英文單詞。當時網友的評論相當一致:「4歲?我還在玩泥巴呢!」「學了這麼多年英語,我還不如一個寶寶。」
很多人會發現,數理化這類應用型的學科,年齡越大學起來越輕鬆,而語言類的卻是截然相反。事實上的確如此,華盛頓大學的腦科學家Kuhl(帕特裡夏·庫爾)教授發現:0-7歲是孩子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因為這一時期掌管語言學習的「布羅卡區」異常靈敏。
但7歲之後,布羅卡區的敏感度卻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急速下降,使得第二語言的學習變得非常困難。
孩子這個能力,再不重視就來不及了
最近幾年,很多家長都在想盡辦法讓孩子贏在起跑線,自作主張地為孩子報了許多補習班。可是,說句不好聽的,有些家長連孩子的跑道在哪裡都沒有找到,便急忙帶他衝出起跑線,結果如何可想而知。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習第二語言?
排除掉應付考試的因素,學習多種語言能夠相應地掌握更快的學習能力。2007年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學習一門新的語言,人的記憶力會得到改善,以此為基礎的新的學習,將會大大縮短學習曲線。
在《大腦與語言》期刊研究中,一些研究者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觀察,讓一些會多種語言的人做文字理解任務,結果表明,會多種語言的人,比只會一種語言的人更容易過濾掉相互矛盾的詞。也就是說,在工作、學習中,會使用多種語言的人,比一般人的專注力要更強。
這也就是為什麼,如今國內出現了那麼多雙語幼兒園。雙語的學習,會給孩子未來的學習帶來更多便利。那個4歲就能把英語熟練掌握的小男孩言言,如今已經在抖音收穫62.1w粉絲。而他依然在不斷地學習,相信有了這項能力,言言今後的學習會更加輕鬆、自如。
家長在7歲前,為孩子打下第二語言的基礎是比較重要的。可是報名補習班,不僅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學業壓力,對於家長的負擔更重,尤其是疫情過後,家庭中的積蓄不比往常。不妨購買一些英語學習的資料給孩子看。
最好是選用全英文式的教程,孩子剛開始看起來會比較吃力,但是看進去之後,便能夠模仿英語環境中的學習氛圍,學起來事半功倍。
今日互動話題:你還記得你4歲的時候,在做什麼嗎?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