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松洞中,流石形成的巨大穴柱巍然聳立,下方的探險者正遊過洞內的深潭。韓松洞是2009年越南新發現的20個洞穴之一。
撰文:馬克 • 詹金斯 MARK JENKINS
攝影:卡斯騰 • 彼得 CARSTEN PETER
翻譯:劉浩
2009年,一支由英國人和越南人組成的考察隊開始探索越南的韓松洞,但他們被「越南長城」——一堵60米高的方解石泥牆擋住了去路。一年之後,七個勇悍的探洞者、幾名科學家和一隊挑夫組成的探險隊重新回到這裡,打算攀上這堵高牆,測量洞中走廊,並儘可能向前推進,直到洞穴的盡頭。
在被森林遮蔽的韓松洞入口,作者馬克•詹金斯面對布滿苔蘚的光滑巖石和從10米高處墜落的危險,經受了嚴峻考驗。
探險隊員用繩索橫越了奔騰咆哮的嶗尚地下河,翻越了6米高、邊緣如刀刃般鋒利的石灰巖,抵達一片沙岸。
在我跟前,一堆難走的落石令道路消失無蹤。落石是從洞頂掉落的,都有房屋大小。轉頭向後望去,微不足道的頭燈光線被巨大的洞穴空間吞沒,我就像是在仰望沒有星辰的夜空,黑暗好似一隻睡袋套在我頭上。
為了體驗一下那黑暗的深邃,我關掉頭燈。一開始,什麼也見不到,但隨著瞳孔逐漸適應黑暗,我驚奇地發現前頭有一片幽幽的光亮。我在碎石間擇路向前,因為興奮幾乎跑了起來,腳下的石塊四下滾動,聲音在這看不見的洞室內迴蕩。爬上一段陡坡,翻過一道石樑後,我不由自主停下了腳步。
一道光柱猶如瀑布般注入洞穴。洞頂透入陽光的洞口大得讓人難以置信,直徑將近90米。深入洞穴的光線第一次向我揭示了韓松洞那震撼人心的體量。洞中走廊大約有90米寬,洞頂距地面將近240米高。這樣的空間足夠容納一整個由40層高樓組成的紐約街區。洞頂甚至可以看見朵朵雲彩。
韓松洞這處被光線照亮的空間可以裝下一幢長1公裡、40層樓高的建築物。韓松洞很可能有著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走廊。
韓松洞裡有空氣流通和光線照入的洞室,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蕨類等綠色植物密集生長在石階上,天坑下的叢林裡,探險者們發現了猴子、蛇和鳥類。
流瀉而下的光線照亮一座高聳60米的方解石柱,它周身覆蓋著蕨類、棕櫚和其他雨林植物。鐘乳石掛在那巨大天坑的邊緣,好像石化的冰柱。幾百米長的藤蔓從洞頂垂下,燕子在陽光投下的明亮光柱間俯衝穿梭。
攀爬「小心恐龍」塌陷區的時候,前進變得很危險。在溼滑的巖石上一失足,就可能掉入30米的深淵。
探險隊員和灑滿陽光的通道之間佇立著一座石筍,側影看上去好像一隻狗的蹄爪。
韓松洞裡,探險組織者德比和霍華德•蘭波特帶領隊員穿越雕塑般的洞穴地面,行走在苔蘚覆蓋的迷宮中。富含碳酸鈣的水不斷溢出池塘,造就了這種溝壑地貌。
當我們抵達第二個天坑「伊旦園」的時候,發現它比前一個天坑還要大,幾乎和大型體育場的穹頂一樣寬。天坑之下,又是一座洞頂落石堆成的大山,上面生長著森林,滿是高達30米的大樹、藤蔓植物和蟄人的蕁麻。
洞穴中還有叢林?韓松洞多年以前塌陷的一片洞頂使光線能夠進入,植物便緊隨其後。當瑟威爾向地表攀升的時候,其他隊員正在被戲稱為「伊旦園」的地方艱難跋涉。
韓松洞「伊旦園」附近層層疊疊的乾涸水塘裡裝滿了稀有的穴珠,多數有一元硬幣大小。這些數量超乎尋常的石球是在千百年裡一點一滴形成的,水中遺留的碳酸鈣晶體層層包裹在小砂粒上,隨著時間流逝不斷增大。
穴珠十分罕見,多數情況下比玩具玻璃球還小,但這裡的穴珠卻有棒球般大小,它們非同尋常的個頭可能和洞頂水滴下落所經過的巨大距離有關。「我在此將這裡命名為珍珠港。」克拉克宣布。
「越南長城」位於1.5公裡之外,在一條V字型洞穴走廊的盡頭,通道底部是水溝,積水有半米來深。通道兩側的牆面也布滿泥濘,像芝麻醬一樣粘稠,高十幾米。在水溝裡不可能正常行走,只能蹣跚前進。到達「越南長城」後,人身上裹帶的泥漿之厚,就好像剛在巧克力布丁裡遊過泳一樣。
瑟威爾在「越南長城」上打入登山錨釘,以便後面的隊友可以用繩索越過這道障礙。圖中瑟威爾右邊壁上的白色痕跡標示了雨季水平面的上升高度。如果那些15釐米長的錨釘有任何一個彈出來,繩索就會脫落,結果不堪設想。
瑟威爾越攀越高,其他探險隊員只能隱約看到他頭燈的微光。
在「越南長城」頂上,我們看見了隧道盡頭的光明,開始歡欣鼓舞地放聲大叫。在牆頭進行的測量顯示,從溝底到洞頂有將近200米高。我們從「長城」背面降下,然後開始攀登一段巖石階梯,向出口前進。
韓松洞外正在下雨,我們在樹叢裡劈荊斬棘,走了相當遠才確認這裡不是另一個天坑。我們很可能完成了對世界上最大的洞穴走廊的首次全程探索。
探險隊員快速攀爬,前行20分鐘後走出了洞穴。
從11月到次年4月的旱季裡,韓根洞裡的水比較淺,探洞者可以安全行動。一旦季風來臨,地下河水泛濫,淹沒洞穴走廊,探洞就不可能進行了。
韓松洞天坑中的一段巖層被籠罩在天光裡,好似一座建在環礁上的城堡。暴雨剛剛將天坑中的池塘注滿,預示著探險季節行將結束。
註:本文任何媒體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華夏地理》與美國《國家地理》版權合作,延續美國《國家地理》125年來探索世界、關愛地球的理念。
如何關注華夏地理?
在微信「添加朋友」裡搜號碼「華夏地理」即可關注華夏地理微信公眾帳號。
點擊右上角即可將這些精彩的圖片分享給你的朋友或朋友圈。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2014年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區「手機專區」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