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牢牢把握「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

2021-01-10 中國發展觀察

張俊偉

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整篇《建議》著眼於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勾勒出「十四五」乃至2035年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路徑和主要政策措施,是指引全黨、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通覽《建議》全文,貫穿其中的紅線就是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牢牢把握這條紅線,對於全面、深入地理解《建議》,做好各方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兩個大局」交匯的新發展階段

《建議》明確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我們只有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視角切入,才能深刻認識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 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推動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成就。

(一)從外部環境看,我國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蘇聯的解體,兩大陣營相互對峙的格局隨之消失,世界迎來了由美國主導的「新秩序」。隨著蘇東劇變,在經濟上轉向市場經濟,以及中國、越南等國家推進市場化經濟改革, 印度、巴西等國大幅削減貿易保護措施,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大市場形成了。在此背景下,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的企業紛紛剝離非核心業務,把標準化、盈利水平較低的生產和經營環節轉移到國外,從而形成了「發達工業國—新興經濟體— 傳統發展中國家」的梯度國際分工格局。

「次貸危機」以後,上述分工格局逐漸發生了改變。「次貸危機」爆發於美國,很快席捲歐洲乃至全世界。發達經濟體在此次危機中受到嚴重打擊,遲遲難以走出泥潭;而中國卻與時俱進地推出了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保穩定的措施,保持了經濟較快增長。發展態勢的此消彼長, 改變了世界經濟力量的對比。從1990年到2010年,發達經濟體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從80%下降到65.5% (按現值美元計算),其中美國所佔比重從25.4%下降到22.7%;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則從20%上升到34.5%,中國經濟更是在同期增長了6.33倍並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到2019年,發達經濟體佔世界經濟的比重進一步下降到59.8%,而中國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則從9.2%上升到16.3%。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對既有的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帶來了深刻影響:

首先,中國經濟的崛起給發達經濟體帶來了調整壓力。對發達經濟體而言,中國市場規模的擴大和產業競爭力的顯著提升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中國經濟的崛起一方面帶來了市場需求和發展機遇, 使發達國家的優勢產業(企業)能夠更充分地實現規模經濟;另一方面,中國產業的強勢崛起也使發達經濟體的產業面臨激烈競爭,甚至會出現部分產業衰落乃至消亡的現象。對於發達經濟體而言,這意味著調整和改變的巨大壓力。

其次,中國經濟的崛起招致美國的猜忌和防範。無論是歐巴馬政府時期「重返亞太」,攪局南海;還是川普政府時期發動貿易戰、「科技脫鉤」,都是上述思潮的反映。

再次,中國經濟的崛起還為發展中國家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中國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迫使跨國公司不得不開展新一輪的產業轉移。這就為部分發展中國家接續中國,成為新「新興經濟體」創造了難得的機遇。而中國企業大踏步「走出去」,也為相關國家承接中國投資、加快自身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世界迎來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目前,各主要國家都在加快調整戰略,以謀求對本國更有利的國際環境。

(二)從國內發展看,我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時代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孜孜追求的發展目標。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主席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向全黨發出號召:「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 使中國穩步地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1954年,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周恩來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國的經濟原來是很落後的,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可能擺脫落後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又進一步提出了分兩步走、在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 隨著工作重心的轉移,我國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認識,先從四個部門的現代化轉為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後來又陸續把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進來,形成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驟上,黨的十三大報告把鄧小平同志「三步走」的戰略構想上升為全黨意志,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 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隨著時間的推移,「三步走」戰略也不斷得到豐富和延伸。1997年10月,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指出:「展望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 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十六大報告則進一步提出:「根據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黨一百年和新中國成立一百年的發展目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鬥幾十年, 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準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 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二〇二〇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由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為新世紀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黨的十九大報告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兩階段」戰略安排:第一個階段,從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二○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基於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方位,黨的十九大還全面闡述了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思想,歸納了在新時代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必須堅持的「十四條基本方略」,從而明確了今後一段時期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政策框架。

「十四五」時期就恰恰處在「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起點上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的關鍵時期。

正是在上述兩個「大局」交匯的關鍵時刻,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建議》。《建議》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複雜變化,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明確了「十四五」 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和必須遵循的原則,並分別就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 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等做出系統部署,從而為全黨和全國人民提供了行動指南。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建議》把「堅持新發展理念」列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並明確要求:「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一)堅持新發展理念的理論依據

表面上看,新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全面、不可持續問題提出來的;究其深層次原因,則有我國工業化深入推進、經濟社會結構發生階段性變化作為理論依據。

首先,我國經濟發展迎來了「劉易斯拐點」。農村剩餘勞動力基本轉移殆盡,甚至出現了勞動力總人口數量持續下降的局面。要想在「人口紅利」快速消失的背景下維持經濟較快增長,就必須在提高勞動生產率上下功夫。在多年來投資持續高速增長、基礎設施、廠房、機器設備供應相對充裕的條件下提高勞動生產率,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加快轉變生產方式,通過創新(特別是技術創新)來加快產業升級步伐、提高企業生產效率、提高產業競爭力。

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也是城市化快速發展、基礎設施投資旺盛的發展階段。鋼鐵、建材、化工、能源等行業快速發展,導致對自然資源的高強度採掘和加工使用,相應地也帶來了工業廢棄物排放大量增加和環境汙染加劇;但從國際經驗看,當工業化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後,汙染物排放又會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由高趨低、環境質量也逐漸得到改善。導致上述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拐點出現的原因,既有居民消費需求隨著收入增加而升級、對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也有政府監管日趨嚴格,企業違法成本上升;還有企業生產技術進步,汙染物排放減少。而我國恰恰在2010 年前後整體進入工業化後期發展階段,主導產業的更替使一度火爆的「兩高一資」產業成為增長乏力的「傳統產業」(高耗能、高汙染、資源密集型產業,具體如採礦業、冶金、建材、能源等);與此同時,伴隨著收入的快速增長,居民對環境議題也越來越敏感。圍繞大氣質量(PM2.5)的廣泛討論,使居民對環境汙染和生活質量的關注顯著提高。至此,推動綠色發展的時機基本成熟。

工業化發展中後期也是社會矛盾尖銳、衝突多發的轉型關鍵期。許多國家就是因為社會矛盾突出(城鄉差距、勞資矛盾)而又缺乏有效的紓解、調節機制,在經濟金融危機、政策失誤乃至偶然性事件的衝擊下,社會動蕩不安,經濟發展陷於停滯甚至出現倒退,最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採取積極措施,主動消除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風險,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持續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必然選擇。

工業化中後期發展階段的主導產業還有資本密集、規模經濟效應顯著的特徵。這一方面帶來了資本相對於勞動者的強勢地位,拉大了收入差距;另一方面也帶來社會生產能力的極大擴張,使產能過剩的問題更加嚴重。當年,先行工業化國家(發達國家)大都是通過資本輸出、掠奪海外殖民地來緩解上述矛盾的。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不可能走海外掠奪的老路,只能眼光向內,把改善收入分配、擴大內需作為主要的應對措施。因此,積極推動發展成果共享,既是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國工業化向縱深發展的現實需要。

藉助貿易、資本、人員往來的紐帶,當今世界已發展成為「地球村」。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秉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加快了改革和發展的步伐。國人在歷史的經驗教訓中充分認識到:「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要更好地實現發展,就必須秉持開放理念,推動開放式發展。

2010年前後,恰恰是中國整體跨入工業化後期發展階段、人均收入跨越4000美元的關鍵時期,也是世界格局加快演化,對外開放深入發展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黨和政府直面社會矛盾,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長期存在的不平衡、不全面、不可持續等問題開展了大量探索(如加強環境保護力度,加快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改善公共服務的質量,大力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等)。正是在上述探索成就的基礎上,中共中央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二)「十三五」時期貫徹新發展理念取得新進展

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 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2016年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新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紅綠燈。」「十三五」期間,我國在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在創新發展方面,重大科技專項陸續結出碩果。不久前,嫦娥五號探月器在月球表面著陸,採樣兩公斤,成功按計劃返回地面;「奮鬥者」號深海探測器深潛10909米,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北鬥系統完成全面組網,具備了向用戶提供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導航授時服務的能力;量子計算機原型機「九章」,相較傳統計算機實現了量子超越,「九章」200秒的工作量,需要目前計算速度最快的計算機「富嶽」計算6億年,其計算速度是「富嶽」的1百萬億倍,遠遠超過谷歌公司去年推出的量子計算機「懸鈴木」。此外,殲—20隱形戰機、東風17飛彈的研製成功也極大地提振了國民信心。在科技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時,國家還實施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發展戰略。在信息技術、人工智慧領域,中國已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在協調發展方面,國家一方面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等戰略,同時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京津冀、成渝經濟區發展,以充分發揮地區競爭優勢;在協調城鄉發展方面,國家積極推動新型城鎮化、城市群與城市圈發展,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協調信息化與工業化發展方面,國家先後推出了「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發展戰略,支持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在協調金融、房地產與實體經濟發展方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引導社會資金更多流向實體經濟領域;同時加強金融調控、切實防範風險,引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在協調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則不斷完善社會保障、改善公共服務,積極推動文化強國建設, 等等。

在綠色發展方面,明確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大氣專項治理行動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先後啟動水汙染、土壤汙染專項治理行動,啟動長江全面禁漁十年行動計劃;建立國家公園管理體制,加強對「三江源」等重要生態地區的保護;實行省以下環境監測執法垂直管理,加強環保執法力度;把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的內容納入鄉村振興規劃,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等等。

在開放發展方面,自貿區建設不斷發力。到目前,全國已設立21個自貿試驗區,其覆蓋範圍也從原來的港口貿易區、貿易加工區拓展到特色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海南更是全島開放,著眼於「自由貿易港」的發展目標探索在全島範圍內建設高標準自由貿易區。大幅開放市場,特別是在金融、製造業等領域放寬市場準入。全面推行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 在最新版本的負面清單中,全國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被縮減到33 項,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則被壓縮到30項。在全球化遭遇逆流、個別國家頻頻「退群」「退圈」的背景下,我國積極參與RCEP 談判,並推動RCEP落地。中歐自由投資協定也在加緊進行,目前已進入衝刺階段。

在共享發展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精準扶貧。習近平總書記在就「十三五」規劃建議作說明時, 曾算過扶貧攻堅的細帳,充分顯示了全面完成扶貧攻堅歷史任務的信心和底氣。「十三五」期間,全國上下高度重視精準扶貧工作,通過產業扶貧、轉移就業、易地搬遷乃至社保兜底等方式,圓滿實現了貧困縣摘帽、絕對貧困人口脫貧、消除集中連片貧困區的任務。

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 「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預計突破100萬億元。在疫情肆虐的困難條件下,中國經濟仍有望實現2%以上的增長,成為20國集團中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國家。伴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張,我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臺階。截至2019年底,我國第三產業佔GDP比重已攀升到53.9%;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製造業競爭力顯著提升;糧食產量連續六年穩定在13000億斤以上,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公共衛生、基本醫療保險事業的發展為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奠定了基礎;汙染防治力度加大,重點地區、重點領域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共建「一帶一路」取得豐碩成果,對外開放持續向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拓展,等等。

(三)「十四五」時期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新要求

在繼承「十三五」時期我國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成就的基礎上,《建議》對今後一段時期我國進一步貫徹新發展理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建議》明確提出: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通讀《建議》, 新發展理念體現在《建議》的方方面面:

在推進創新發展方面,《建議》在第三章明確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根據上述要求,《建議》圍繞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製作了系統部署。

在推進協調發展方面,《建議》至少有四個章節涉及均衡發展議題。在第七章「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建議》圍繞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了部署;在第八章「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中,《建議》圍繞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作了部署;在第九章「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中,《建議》圍繞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等作了部署;在第十四章「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中,《建議》圍繞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確保經濟安全作了部署。

在推動綠色發展方面,《建議》在第十章明確提出: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根據上述要求, 《建議》圍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作了全面部署。

在推動開放發展方面,《建議》在第十一章明確提出:要「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託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根據上述要求,《建議》從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三方面作了部署。

在推動共享發展方面,《建議》在第十二章明確提出:要「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根據上述要求,《建議》從六個方面作了部署,具體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在世界步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部分國家對華防範意識顯著提高的背景下,無論我們的合作意願多麼真誠,某種程度的「脫鉤」 也在所難免。隨著部分國家陸續出臺措施,限制高技術產品對華出口、限制對華科技交流、限制購買國內高技術產品和服務,那些高度依賴國際市場的產業所面臨的經營風險便陡然上升,部分產業甚至會因為關鍵零部件和加工設備斷供而陷入困難境地。在此背景下,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便成為擺在全國人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科技自立自強是銜接國內、國際循環的關鍵

要解決國外技術「卡脖子」的局面,有兩種道路可供選擇。一是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支持相關產業的發展。具體如:國家明確重點產業攻關領域,各部門根據自身職能, 在相關權限內(如稅收、政府採購、研發、政府基金投資、企業上市、生產設備和關鍵零部件採購、產品出口等)分別出臺相應的扶持措施;而各級地方政府則在建設用地供應、資本金投入、人才引進、貸款供應、項目審批等方面給予最大便利,從而形成促進相關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這樣做,可以塑造加快相關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但在發展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企業、資本的行為是逐利的,當超強度的政策激勵與資本對短期利潤(乃至投機利潤)的追求相遇時,雙方相互碰撞、相互激蕩,很有可能導致出現「投資過度」現象,在一陣「大轟大嗡」的喧譁之後,投資泡沫破滅,留下大量「爛尾工程」, 給全社會帶來巨額財富損失。近年來,受中美貿易摩擦刺激,晶片熱持續升溫。目前,在大量企業跑步加入晶片投資行列的同時,已經有部分前期投資項目(其投資規模甚至高達二三百億元人民幣)陷入爛尾。對上述風險,我們不可不察。

不僅如此,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已成為博弈棋局中的重要參與方。中國的主要應對措施都會引來相關各方的密切關注並引發後續反應。這樣,容易引發一些分歧,從而在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中國企業與外國企業之間樹立起一道隔離之牆。這對於我們貫徹開放發展的理念,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來發展自己是不利的。

還有一種思路,就是把工作重心放到科技自立自強上。應當看到,所有經濟學教科書,以及市場經濟國家的政府在強調市場機制配置資源有效性的同時,都不否認「市場失靈」現象的存在, 都不排斥政府在教育、科技、研發等領域採取幹預措施;各發達國家在促進教育、科技、研發發展方面的表現更是可圈可點。對中國來說,立足科技自立自強、通過彌補科技研發短板來解決國外技術「卡脖子」的制約,採用的是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通行做法,不會招致相關國家公開的反對,因而有利於緩和與國際社會的矛盾和衝突, 為穩定發展國際經濟循環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 科技自立自強是銜接國內、國際循環的關鍵。應對「脫鉤」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把著眼點放到建設科技強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上。只有這樣,才能搞好國際經濟循環,為國內大循環創造良好條件。

(二)依託國內市場構建國內大循環

《建議》明確提出:要「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撐體系,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而要實現上述目標,就必須「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要充分發揮需求對供給的牽引作用,就必須加快消費需求升級的步伐,必須深入實施擴大內需的戰略。在第五章「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中, 《建議》從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的角度對此作了回應。促進消費的措施主要有:以質量品牌為重點,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鼓勵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發展;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擴大節假日消費等。而拓展投資空間的措施則主要有: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市政工程、農業農村、生態環保等領域短板;推進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建設,實施一批重大工程;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等。而要充分發揮供給創造需求的作用,則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步伐, 以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引領消費、創造消費、發掘消費增長的潛力。在第四章「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 中,《建議》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數位化發展等幾個方面作了系統部署。

(三)打通堵點,暢通經濟大循環

經濟要高效地運轉起來,需要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為此《建議》明確提出:要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 要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實現上下遊、產供銷有效銜接;要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而圍繞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有效聯動, 《建議》更進一步提出:要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 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 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要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要完善內外貿一體化調控體系,促進內外貿法律法規、監管體制、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相銜接,推進同線同標同質;要優化國內國際市場布局、商品結構和貿易方式,提升出口質量,增加優質產品進口。

(四)關鍵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無論是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還是消除經濟循環的堵點,都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以消除深層次矛盾和障礙。《建議》著眼於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用整章篇幅(第七章)對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出全面部署。在激發市場活力方面,《建議》提出:要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健全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要推進能源、鐵路、電信、公用事業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破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各種壁壘,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在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方面, 《建議》提出:要健全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形成高效規範、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要實施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要健全公平競爭審查機制,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要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要健全產權執法司法保護制度。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方面,《建議》則明確提出:要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 要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對新產業新業態實行包容審慎監管;要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評估和事後評價制度,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要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深化政務公開;等等。

加強組織保障,確保發展目標的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隨著《建議》的審議通過,我國未來十五年發展的方向已明、目標已定、道路(措施)也已規劃好。剩下的任務,就是把《建議》所列的各項重大舉措落實好、貫徹好,確保「十四五」 規劃目標乃至2035年遠景發展目標的實現。在第十五章中,《建議》從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健全規劃制定和落實機制等幾個方面作了部署。可以預料,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建議》規劃的各項發展目標一定能夠按期實現。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二級巡視員、研究員

本文刊於《中國發展觀察》雜誌2020年第24期

《中國發展觀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編輯出版,是以發展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的綜合性半月刊,開設有戰略、宏觀、區域、世界、法治、社會、文化、前沿、產業、智庫論壇等欄目,具有較強的前瞻性、權威性、可讀性。《中國發展觀察》在學術理論界、各級黨政機關以及企業家階層擁有廣泛而穩固的讀者群,並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重要機構和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等權威資料庫列為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

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榮華中路22號院亦城財富中心A座7層(郵編:100176)

網址:www.chinado.cn

公眾號:ichinado(中國發展觀察)

電話:010-68352880

相關焦點

  • 把握新階段 貫徹新理念 融入新格局 形成新優勢
    把握新階段 貫徹新理念融入新格局 形成新優勢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 ...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把握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科學內涵
    百年交匯擘畫新藍圖,謀篇布局開啟新徵程。站在一個偉大的歷史交匯點上,「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承前啟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勝利召開。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時代坐標、前進航向、戰略重點和目標任務。
  • 株洲:全面解讀五中全會精神 凝聚發展力量
    24日,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湖南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曹健華,來到市委黨校,作《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專題輔導。曹健華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全會審議通過的規劃《建議》,從五個方面進行全面闡述和輔導,包括:深刻認識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大意義、有利條件和重要特徵;準確把握2035年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的指導方針、主要目標、重點任務;牢牢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構想和重要著力點等。專題輔導過程中,曹健華還與黨校學員、教職員工互動交流。
  • 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發展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斷,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清醒認識和科學把握處於深刻變化中的國內外環境,為新階段更好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實現新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科學謀劃推動「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
    本報訊 12月4日,貴陽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報告會暨全市機關黨的建設工作會議召開。省委宣講團成員、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貴安新區黨工委書記趙德明宣講並講話。
  • 省水利廳黨組學習傳達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 歡迎瀏覽...
    11月6日,廳黨組書記、廳長陳杰主持召開廳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擴大)會議,學習傳達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陳杰指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兩個一百年」進入歷史交匯點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會,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黨中央對學習貫徹全會精神高度重視,省委省政府把學習貫徹全會精神擺在突出位置。
  • 仙桃市各地各部門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田曉勤聚焦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從深刻認識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大意義、準確把握2035年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重點任務以及如何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著力點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宣講。田曉勤要求,要不斷提高服務群眾和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水平,紮實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唐洲雁在山東師範大學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按照省委安排,12月3日,省政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唐洲雁在山東師範大學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在宣講中,唐洲雁從理論維度、歷史維度和實踐維度,就深刻認識全會重大意義、準確把握2035年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作了深入闡述,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以及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精神等作了解讀。唐洲雁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一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 中科院舉辦全院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胡祖才應邀作了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  侯建國在報告中指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會議謀劃了國家未來五年和十五年的發展藍圖,對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幹部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
    總臺黨組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央視網  作者:  2021-01-15
  • 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必須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的內涵和特點,準確把握我國所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必須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的內涵和特點,準確把握我國所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 唐洲雁到臨沂大學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按照省委安排,11月27日,省政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唐洲雁到臨沂大學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唐洲雁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全會通過的規劃《建議》,從歷史的維度闡述了全會的重大意義,結合2035年遠景目標總結分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歷程和發展方向,深入解讀了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點任務以及我省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全面建設現代化強省的重大舉措,並結合工作實際就全會對教育現代化的部署要求做了進一步闡釋
  • 中國氣象局邀請楊偉民同志講解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11月24日,中國氣象局邀請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同志作解讀報告。  楊偉民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和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圍繞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詳細講解了《建議》起草過程和特點、全會基本情況和重大意義,系統總結了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深入分析了新發展階段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詳細講解了五中全會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目標安排和戰略任務舉措
  • ...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記者 周燦 攝  雲南網訊(記者 李紹明 楊猛 左超)1月15日,省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研究我省貫徹工作。會議強調,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確保雲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  省委書記阮成發主持會議。
  • 正確認識和把握新發展階段
    正確認識和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之一「正確認識黨和人民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是我們黨明確階段性中心任務、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也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經驗。」
  • 立穩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坐標」,走好轉型強能「新徵程」
    「累累碩果催人奮進,擘藍圖開啟新徵程」。連日來,伊春市森林消防支隊把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號召全體指戰員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為抓好隊伍轉型強能,對標「一主兩輔」職能定位,全面提升綜合應急救援能力做出貢獻。
  • 廣西各地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高屋建瓴繪藍圖 砥礪...
    連日來,北海、防城港、欽州和崇左等市興起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熱潮,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上來。
  • 李江在西南科技大學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他強調,要把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作為全省教育系統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迅速掀起學習宣傳貫徹全會精神熱潮,推動全會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師生頭腦。
  • 盟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深入研究謀劃...
    盟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深入研究謀劃我盟「十四五」規劃 2020-11-30 22: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英語系召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報告會暨工作總結規劃會
    本網保定訊: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英語系高水平發展,1月5日,英語系在教十一樓A102召開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報告會,並就新一年的工作進行了規劃和布置。會議由英語系黨總支書記武彥軍主持,系主任高霄、副主任儲豔和郭喆、黨總支副書記楊紅月以及英語系全體教職工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