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的現狀與未來

2021-01-07 健康界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

從1895年倫琴發現X線到現在已經100多年了,這一百多年裡,影像學的發展經歷了由原來的模擬成像到現在數位化成像的一個過程,使得現在的閱片模式更適應我們的閱片方式,從而改變了我們的工作習慣。1917年澳大利亞數學家Radon發表多元論,提示開發CT的可能性。1971~1972年,英國Hounsfield發明了CT並用於臨床。

從頭顱CT開始,這種成像技術越來越成為我們診斷疾病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大型綜合醫院,CT的優勢越來越來突出。影像越來越高的解析度、來越快的速度,使得原來不可能做的檢查成為可能。而原來不能做的動態器官的檢查,現在以0.27秒的速度為代表的CT使得原來不能被看到的動態圖像都能被看到。不僅如此,隨著組織解析度和後處理技術的提高,使得圖像越來越容易觀察。現如今,隨著3D印表機的出現,將來可能會給臨床帶來根本性的改變,使臨床醫生更容易看到這些變化。而這些變化歸根結底就是數字影像。

在數字影像中,除了CT,還有一項越來越發揮作用的技術,那就是磁共振(MRI)。1946年美國學者Prcell和Bloch發現磁共振現象,1980年MRI開始用於臨床。早期磁共振圖像並不清晰,到了本世紀之後,磁共振圖像才越來越清晰。

醫學影像學的現狀

走過了從模擬圖像到數字圖像的這樣一個過程,雖然現在模擬圖像還在發揮著作用,但是已經基本實現了數位化。雖然特殊檢查(包括各種造影檢查)在逐漸增加,但是佔總檢查的比例仍很低。不論是MRI還是CT都顯示著影像的數位化對於未來的影響不僅僅是局限於影像設備,更在於其改變和顛覆了我們對於影像的認識,以及影像學在醫學中的重要地位。

綜合影像診斷

無論是PET、PET/CT還是PET/MRI,實際上都是一種融合,而融合的根本就是數位化。因為數位化的信息可以無限的去融合,可以不斷的加加減減,從而給我們帶來了圖像的飛躍。而這樣一個大的信息量和成像手段的改變,實際上就讓我們在原來的基礎上,集形態、功能和代謝為一體的診斷模式。我們能為臨床提供很多的診斷信息,這些信息可以精細到細胞層面改變的信息。數字影像給醫學影像診斷乃至學科帶來一些變化。

影像學科的未來發展

影像學未來應該回歸大影像。影像學將從2D-3D-4D解剖形態到功能影像,繼而顯示細胞分子水平的改變,從而對疾病的評價更完善、更具特異性。信息科學-電子學、計算機的發展,PACS系統、遠程傳輸和「網絡影像學」這些學科與影像學的融合,都將使影像學回歸大影像。影像學的診斷模式也將由「定性」向「定量」圖像分析方向發展。此外還有介入治療的進展及其與微創治療、外科融合發展。

信息化與網絡化

由原來的模擬到如的數位化有著怎樣的改變呢?那就要引出信息化和網絡化概念。從我們出生開始,我們就有了最基礎的網絡,包括我們的家庭、學校等等。而隨著電話等通訊工具的出現,我們有了有限網絡。而如今在有限網絡的基礎上出現了無限網絡。對於信息交流來說,無限網絡是非常重要的。無線網絡強大的傳輸數字信息的功能促進了醫學影像的發展,使得我們有了PACS。通過PACS,我們可以對圖像進行一系列的處理,可以通過時間和資料庫將一類疾病找出來,可以將不同的影像融合在一起。這樣的融合催生了一些邊緣學科,並且改變了我們傳統的閱片模式。這些改變給我們帶來的最根本變化的就是圖像的共享。而共享是網絡最大的特點和優勢。現實中常常是保護性和封閉式管理,造成圖像信息根本沒有得到共享。為了使PACS得到充分利用,共享還有很大的潛力,同時也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將獨立的、影像科室的PACS融入RIS、HIS中,才能使PACS發揮更大的應用價值。因為沒有RIS、HIS的PACS僅僅是一個電子膠片庫。

專家庫的建立和遠程影像診斷的出現

以往影像醫生依靠自己看過的影像、閱讀、專業書籍或專業文章,才能提高診斷水平,這其實也是在腦中建立一個專家的圖像庫來進行比較研究。而PACS通過比較和提純,則很容易建立影像專家庫系統,將大大提高整體的診斷水平。

隨著網絡技術的提高,傳輸速度不成為瓶頸時,遠程影像診斷將成為可能。隨之出現的自由網絡診斷醫生,對於醫院而言,將節省對影像醫生的人員福利、培訓、管理、房屋等的投入。而取得網絡診斷資格的醫生,來完成醫院所有不需要實地操作的檢查報告,在大大節省了支出的同時,提高了影像診斷的水平。

而隨著網絡化建設的繼續深入,首先城市內、城市間各大醫院的網絡連接通過網絡會診將大大提高影像診斷水平,使不同的醫院具有相同的影像診斷水平。尤其是偏遠地區和農村,通過遠程放射學和e-hospital的建設,達到共享國家以至世界的高水平醫療服務,從而明顯提高偏遠地區患者的醫療水平。

結語

數位化醫學影像全部取代模擬圖像的今天,信息化-網絡化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平臺。而醫學影像信息化為臨床提供了快捷、準確的影像診斷信息。另外醫學影像信息化使遠程診斷成為可能,為優良醫療資源服務於更多百姓提供了平臺。最後,醫學影像信息化為臨床研究、衛生經濟學研究建立了必不可少的平臺。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王立威教授: AI 醫學影像的現狀、機遇與挑戰
    AI醫學影像的現狀、機遇與挑戰》。更多課程:《未來醫療大講堂—醫學影像專題》前後會有近10位產、學、醫領域的權威專家進行深度分享,每堂課60~120分鐘,從本周起,會保持每周一更,後續的課程時間與詳情,會在公眾號「AI掘金志」實時告知。
  • 我國醫學影像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解析
    摘要 作為我國醫療器械最大的細分領域,國內高端醫學影像設備80%以上的市場份額為國外巨頭所把控。近年來,國內企業研發實力強勁,有望在政策加持、需求擴容的時機下,加速推進國產化進程。同時首個人工智慧醫療影像輔助決策產品的批覆將進一步擴展國產影像產品的應用領域,有望緩解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現狀。
  • 專家點評《醫學影像 AI 行業研究報告》:聚焦八大賽道,洞察未來趨勢
    所以我們將部分行業權威讀者的意見摘錄如下,謹供廣大讀者參考:匯醫慧影CEO 柴象飛:影像AI行業發展迅速,年底很需要對行業發展情況做一個回顧,幫助我們低頭看看過去,再抬頭仰望未來。雷鋒網推出的《2018醫學影像AI行業研究報告》不失為一份很好的參考材料。
  • 第三屆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影像高峰論壇新聞稿
    第三屆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影像高峰論壇暨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影像分會介入學組成立儀式於2020年11月28日至於廣西桂林隆重召開,來自全國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解放軍系統的80餘位代表參加了會議,開幕式由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影像分會副會長王貴生教授主持,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影像分會會長王振常教授及全軍放射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孫剛教授致辭
  • 重磅丨雷鋒網《2018 醫學影像 AI 行業研究報告》正式上線:醫生...
    然而,雷鋒網發現目前市面上鮮有重點聚焦醫學影像AI的獨立行業研報。作為一家跟蹤醫學影像AI發展長達兩年多的專業媒體,雷鋒網有責任開風氣之先。為此,經過近兩個月的企業調研、報告撰寫後,雷鋒網推出了首份醫療影像AI行業垂直深度報告——《2018醫學影像AI行業研究報告》。
  • 「AI+醫學影像」專刊正式上線 | 期刊速遞
    醫學影像人工分析的低效、主觀、重複性低、定量分析困難等固有缺陷,以及影像分析師的巨大缺口,使得醫學影像成為人工智慧(AI)最有價值的應用場景。AI技術的介入,有望從根本上幫助醫生提升醫學影像分析的效率和診斷的準確性,同時也能進一步拓展醫學影像在臨床診療中的應用。
  • 醫學影像AI如何賦能腦專科,國際磁共振協會(ISMRM)院士帶你解密
    在神經醫學領域,由於人腦的複雜性,神經影像輔助決策依舊是一片「藍海」,如何突破技術瓶頸,實現前沿AI科技在神經醫學臨床轉化是這一領域的重要課題。醫學影像AI如何賦能腦專科,國際醫學磁共振協會(ISMRM)院士帶你解密。
  • 深度學習在醫學影像中的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
    深度學習在醫學影像中的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王麗會1,2, 秦永彬1,21 貴州省智能醫學影像分析與精準診斷重點實驗室,貴州 貴陽 5500252 貴州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摘要:醫學影像是臨床診斷的重要輔助工具,醫學影像數據佔臨床數據的90%,因此,充分挖掘醫學影像信息將對臨床智能診斷、智能決策以及預後起到重要的作用
  • 醫學成像技術(醫學影像)詳細介紹
    醫學成像技術分類醫學成像技術根據成像的形式,可以分成以下各項:影像診斷學:影像診斷學是通過特殊手段,展示患者身體內部結構的影像,揭示有無病變及對病變進行定性和/或定量分析,是現代醫學極其重要的一個分支,也是現代醫學中發展最快,取得成就最多的一部分。
  • AI+醫療系列之一:智能病理診斷及醫學影像識別系統
    新康界就目前人工智慧+醫療行業的商業模式,未來前景等方面做一系列闡述,今天發布「AI+醫療」第一篇《AI+醫療系列之一:智能病理診斷及醫學影像識別系統》。AI在病理診斷及醫學影像識別領域的應用 AI在病理診斷及醫學影像識別的核心分為兩部分:一是圖像識別,在數據採集環節應用,通過對影像等多媒體醫療非結構化數據的分析,提取出有臨床意義的信息。二是深度學習,在學習和分析環節應用,這是整個AI診斷中最核心的環節。
  • 完善精準醫學核心平臺,開啟分子影像嶄新篇章
    2020年11月28日,由放射影像學、核醫學、超聲醫學、信息化等專業的臨床專家及研究人員多學科醫療團隊組成並融合生物醫藥、人工智慧、大數據、健康產業多個領域的合作交流平臺——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分子影像分會在廣州正式成立,繼學分分子診斷相關的精準檢測分會成立以來,又一精準醫學領域的核心——
  • 質譜技術在檢驗醫學領域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展望
    質譜檢測技術在國外醫學檢驗領域的應用概況歐美發達國家最早將質譜技術引入醫學檢驗部門,發展相對成熟。目前,服務於臨床診療的質譜檢測項目已達400餘項,主要涉及臨床化學、臨床免疫學以及臨床微生物鑑定等領域,亦被用於建立臨床化學檢測項目的參考測量程序和研製參考物質。
  • 京東健康迎來「技術流」將與全景醫學影像深入合作
    11月28日,第一屆「北京全景醫學影像診斷及新技術應用高峰論壇」在京召開。會上,京東健康與全景醫學影像達成戰略籤約,雙方未來將在醫學影像專業診斷技術、醫學影像檢查服務等方面達成深度合作。此外,多位影像醫學及核醫學領域知名專家就高端影像設備的臨床應用、核醫學影像思維等話題,在現場發表主旨演講。
  • 2019國際醫學影像物理和工程大會暨第九屆中國醫學影像物理學術...
    2019國際醫學影像物理和工程大會暨第九屆中國醫學影像物理學術年會舉辦 2019-11-28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小】 語音播報   11月22日至24日,2019國際醫學影像物理和工程大會暨第九屆中國醫學影像物理學術年會
  • 拙鈍的探測器模糊了醫學影像
    一位醫學影像設備研發人員介紹,每個探測器單元價值幾萬元,最高端的320排CT探測器要上千萬元。  不掌握核心工藝  「排」是指CT掃描機探測器的陣列數,排數越多,探測器寬度越寬,一次掃描完成的寬度也就越大。如果CT探測器配備了320排探測單元,每排0.5毫米,一次掃描就可覆蓋正常成年人的心臟。
  • 超聲影像診斷在醫學上的應用及發展
    打開APP 超聲影像診斷在醫學上的應用及發展 工程師5 發表於 2018-05-23 01:01:00 超聲醫學影像設備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
  • 裸眼3D,讓醫學影像更立體
    裸眼3D,就是在不需要任何輔助設備的情況下,用人眼直接獲得具有空間、深度的逼真立體影像。早在100多年前,人們便用光柵或透鏡的方式將影像分別投影到空中。但這種方式存在一些局限,因為它形成的圖像並不是完整的信息,只是讓人產生視覺上的視差,通過這種視差合成為三維的影像。
  • 首屆北京醫學影像診斷及新技術應用高峰論壇在京召開
    11月28日,第一屆「北京醫學影像診斷及新技術應用高峰論壇——精準醫學影像先行」在京隆重舉辦。本次論壇主題聚焦於:腫瘤影像診斷及醫學影像新技術應用。原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全軍核醫學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核醫學醫師分會會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核醫學科主任田嘉禾教授表示,「醫學影像技術在現代醫療行業中的應用不斷擴大、地位不斷提高,成為現在臨床醫學檢測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 醫學成像(影像)技術類型及其原理
    隨著科技的進步,醫學成像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醫學成像是指醫學影像數據的形成過程,也指形成醫學成像(現代醫學成像)的技術或裝置。醫學成像技術是藉助於某種能量與生物體的相互作用,提取生物體內組織或器官的形態、結構以及某些生理功能的信息,為生物組織研究和臨床診斷提供影像信息的一門科學。
  • 2019醫學分子影像與探針天津高峰論壇成功召開
    本站訊(通訊員 董玥欣)為進一步凝聚分子影像和探針領域的學術力量,搭建相關領域交流合作的資源平臺,促進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交叉碰撞,12月22日,由天津大學醫學部舉辦的2019醫學分子影像與探針天津高峰論壇在津成功召開。來自史丹福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天津大學等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應邀做學術報告,吸引了百餘名業內人士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