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叫PM2.5不合適
商務印書館副總編周洪波對2011年和2012年PM的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後發現:就媒體而言,高達98%均直接使用PM2.5,且多為單用,很少有括注;極少量媒體則使用「細顆粒物」「可入肺顆粒物」等來表示。
氣象科學將能夠懸浮在空氣中、粒徑在千分之一至百分之一微米間的顆粒稱為「氣溶膠」。王存忠認為,既然PM2.5是氣溶膠的一部分,那麼其粒子譜也是氣溶膠粒子譜的一部分,PM2.5這種看似「種屬+種差」的定名原則不合適。「用單一確切的尺度數值作為定義名稱,成為代表該尺度以下所有粒子的通用名,是不科學的。另外,PM2.5是基於根據氣溶膠進入人體呼吸系統深度而提出的概念,但是不管我們是否呼吸,空氣中的氣溶膠都客觀存在,而且呼吸系統也不是氣溶膠危害人體健康的唯一途徑。」
衛生部北京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孫鐵英則聯想起2003年在我國肆虐的非典。「中國人發現的傳染病叫了個外國名字——SARS。當然,媒體全用SARS,老百姓也懂SARS,但作為中國人,我們發現的病為什麼要用外國名兒?我們曾強烈要求叫肺炎,最後大家叫成了非典。這次關於PM2.5,我還是希望能有個中文名稱。」
中文名字怎麼起
按照我國科技術語的通用定名原則,關於PM2.5的中文名稱定名,應當根據名稱所要反映的事物本質特性要求,充分考慮氣溶膠已有的分類名稱及其來源,併兼顧當前主要文獻和公眾的可接受程度。
中國辭書學會顧問周明提出,可以將「飄塵」作為PM2.5的學名,且可以2.5微米為界,分為「粗飄塵」和「細飄塵」。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賀克斌則認為,科學技術名詞,首先要考慮其科學含義。「PM2.5表示的是粒徑≤2.5微米的顆粒物,其本質是顆粒物,故應該用顆粒物體系來定名。」
賀克斌的觀點得到不少業內專家的認可。北京大學環境模擬與汙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胡敏也贊同用顆粒物體系定名。「PM2.5是環境監測參數,既有一次科學含義,也有二次科學含義,且二次科學含義佔主導。『塵』無法涵蓋其二次科學含義,且在多個領域已被用。」
綜合科學性、普及性和應用性來考慮,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伍榮生院士更傾向於將PM2.5命名為「有害的懸浮顆粒物」或「有害的細的顆粒物」。「大一點的叫大的懸浮顆粒物,1.0微米的叫有害超微的顆粒物,總之,要把PM2.5的特性、科學性描述出來。」
目前,關於PM2.5的具體定名尚不能達成一致意見。劉青表示,定義一個科技名詞的難度很大,全國科技名詞委將進一步徵求各界專家以及環保、氣象等有關部門的意見,爭取儘快讓PM2.5有一個大多數人滿意的中文名稱。
(記者 張 蕾 通訊員 麥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