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裡有個情節,潘金蓮幫忙使西門慶與僕人的老婆宋蕙蓮成其好事,卻躲到外面聽他們說話。沒想到,一聽,還聽得怒氣衝衝。
原來,宋蕙蓮問西門慶,「你家第五的秋胡戲,你娶他來家多少時了?是女招的,是後婚兒來?」西門慶道:「也是回頭人兒。」婦人說:「嗔道恁久慣牢成!原來也是個意中人兒,露水夫妻。」這金蓮不聽便罷,聽了氣的在外兩隻胳膊都軟了。
列位,我們知道,《金瓶梅》所用的語言,乃是明朝的口語。跟咱們現在說的話,基本差不多。但有一些詞,當時常用,現在卻已不用了,所以,有時難免看得雲裡霧裡,比如宋蕙蓮說的「第五的秋胡戲」是什麼意思?用的是什麼梗?
原來呀,秋胡戲乃是明朝時一個歇後語,它的後面,還有一個字——妻——合起來,是秋胡戲妻。所以,當時的人以秋胡戲指代妻子。
(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當然,具體到宋蕙蓮的語境,她作為西門家的僕人,肯定知道潘金蓮原來是武大郎的老婆。之所以用秋胡戲,實際上,是想在西門慶面前諷刺一下潘金蓮。畢竟,她是西門慶僕人的老婆,跟主人鬧到一塊,名不正,言不順,只有把其他人也拉下水,以示除了正妻吳月娘,其他小妾都一樣不是正當途徑娶到的,來平衡自己那惴惴不安的心。
那麼,為何明朝人會用這個歇後語呢?
這就要說到元朝石君寶所寫的雜劇《秋胡戲妻》。
這部劇講的是秋胡結婚不久就上京求取功名,這一去就是很多年。功成名就回故鄉,卻見路邊一美女正在採桑。他色自眼前過,惡向膽邊生,竟然去調戲她,說哥哥看上了你,你讓哥哥抱一抱可好?女子大罵,一奔而逃。
(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回到家中,秋胡傻眼了。原來,剛才採桑的,正是自己老婆。老婆氣不打一處來,揪著他又是一頓臭罵,說我在家苦苦守節,你在外調戲良家婦女,你還是人嗎你……我都沒臉做你老婆了。說完竟衝出屋子跳入河中,死了……
朱元璋說,胡虜無百年之運。元朝的《秋胡戲妻》一直流傳,慢慢就變成了一個指代妻子的歇後語「秋胡戲」。
不過,石君寶並非原創,此故事最初載於西漢劉向的《列女傳》,講的是春秋時魯國的秋胡跟他老婆的故事。幾千年來,多有改編,但情節,大同小異。
除了戲曲、詩詞,更多普通百姓通過建廟表達對秋胡妻子的敬仰。只是有說她姓邵,有說姓羅,乾脆被俗稱為秋胡廟。
(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據山東地方志書記載,「俗傳秋胡妻邵氏貞烈為神」,元朝「至元八年(1271)春三月不雨,赤地千裡,二麥焦枯」「主簿夏清,引躬自咎,率耆老祈於神……是夕乃雨,禾稼遂蘇,歲則大熟」。
《金瓶梅》故事發生地清河縣與邵氏顯靈之地同屬山東,她的故事在當地顯然耳熟能詳。於是,秋胡妻出現在宋蕙蓮的嘴裡,也就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