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1月1日,英國在澳大利亞的幾個殖民地組成了澳大利亞聯邦,1901年5月1日,澳大利亞聯邦海軍成立,1911年7月10日,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將這支部隊更名為「澳大利亞皇家海軍」,這一名字也沿用至今。
那時候的澳大利亞海軍還很弱小,直到二戰爆發,為了太平洋地區防衛的需要,澳大利亞海軍規模迅速擴大,與美國海軍協同作戰,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同日軍作戰。最巔峰時期,澳大利亞海軍擁有4萬人和337艘戰鬥艦船,成為世界第四大海軍。
戰後,澳海軍規模逐漸縮小,目前澳海軍有現役軍人16000人,軍艦50多艘,仍然是南半球最強大的海上力量。

澳大利亞海軍司令部設在坎培拉,下轄兩個指揮部,一個艦隊指揮部和一個政務指揮部。澳大利亞海軍最大,也是他們有史以來最大的艦艇,是兩艘坎培拉級兩棲攻擊艦,該型艦是澳大利亞和西班牙合作建造的,由西班牙負責建造龍骨及船體,澳方負責上層建築。
坎培拉級滿載排水量27500噸,具有較強的兩棲投送和海運能力,武器裝備有4座25mm颱風武器站、3座密集陣近防系統和6挺12.7mm機槍。當然武器裝備不是坎培拉級的側重點,重點是坎培拉級可以搭載100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運送包括M1A1主戰坦克在內的150輛車輛,還可搭載4艘LCM-1E型機械化登陸艇。全通飛行甲板可起降6架S-70黑鷹直升機,稍加改造,就能夠變成一艘輕型航母,搭載25艘「海鷂」攻擊機和F-35B艦載機。

澳海軍裝備的3艘霍巴特級驅逐艦也是與西班牙合作的成果,是以西班牙巴贊級巡防艦為基礎,根據澳海軍需求改進而來的「宙斯盾」戰艦。滿載排水量7000噸,最高航速28節,無論是偵搜系統還是武器裝備,都具備先進水平。

澳大利亞和鄰居紐西蘭還共同研發了安扎克級巡防艦,兩國共建造了10艘這種排水量3600噸的艦艇,其中澳大利亞獲得8艘,這三型艦艇也是目前澳海軍最主要的水面戰鬥力。

除了水面艦艇,澳大利亞海軍水下的實力也不容小覷,其裝備的6艘柯林斯級潛艇,是全球體積第四大的柴電潛艇,僅次於中國的032級、日本的蒼龍級和親潮級。
柯林斯級首艘在瑞典考庫姆造船廠建造,之後各艘轉移到阿德萊德造船廠,最後一艘蘭金號於2003年3月26日服役,柯林斯級無論是潛艇性能、武器威力、安靜性和自動化水平都具備世界先進水平,2005年,澳大利亞還斥資8億5千7百萬澳元對柯林斯級進行升級,安裝了美國最先進的潛艇作戰系統,武器控制系統已經和美軍維吉尼亞級核潛艇一模一樣,戰鬥力更上了一個臺階。

總體來說,澳大利亞海軍作戰靈活性和多重任務能力都不差,絕對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海上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