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類對某些遙遠星系的了解比對腳下的土地更多。著名的 "旅行者1號 "衛星花費26年時間才離開太陽系(從165億公裡外向地球傳遞測量結果),然而,人類深入地球表面僅12公裡也花了這麼長時間。
在太空競賽期間,在美蘇爭奪太空探索霸主地位的同時,兩國最偉大的鑽探者之間也發生了一場不為人知的競賽。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國人和蘇聯人計劃鑽探到儘可能深的地殼——打通距離地球核心6730公裡的巖石外殼,該外殼厚達30-50公裡。
地球構造
駐紮在墨西哥太平洋沿岸的美國 "莫霍爾計劃 "因缺乏資金而於1966年中斷,但為今後的近海鑽探計劃開創了重要的先例。蘇聯人由於地球內部和超深鑽探研究部門科學委員會的規劃,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從1970年到1994年,他們在科拉半島上創造了當時震驚地球的紀錄:世界上最深的洞。
科拉超深鑽孔
科拉超深鑽孔位於俄羅斯摩爾曼斯克州Pechengsky區Zapolyarny鎮以北10公裡處。
實際上,科拉超深孔由一個中心孔分支的幾個孔組成。最深的洞被稱為 "SG-3",雖然直徑只有22.86釐米,但它卻向下延伸了驚人的12.07千米。大約是波羅的海大陸地殼厚度的三分之一。
為了達到科學目標,並對地殼輪廓進行近乎連續的觀察,蘇聯人甚至開發了在鑽孔底部直接進行物理測量的儀器。這種測量方式可以使結果更加精準,因為巖石樣品在帶到地表時,會在其難以置信的內部壓力下發生變形。不用說,該項目產生了大量的地質數據,其中大部分數據闡明了我們對地球的了解有多少。
對地球的研究通常主要局限於地表觀察和地震研究,但科拉鑽孔使我們能夠直接觀察地殼的結構,並對地質學家的理論進行了檢驗。最令人驚訝的發現之一是:並沒有發現花崗巖向玄武巖過渡的證據,而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玄武巖存在於地表下三到六公裡之間,被地質學家稱為 "康拉德不連續",這種巖石類型的過渡曾被推理存在,而這種推理僅根據地震反射測量的結果。
雖然在所有大陸的下面都探測到了這種不連續,但在科拉的鑽探從未遇到擬議中的玄武巖層。相反,花崗巖巖石延伸到了12公裡以外。這使科學家們認識到,地震反射結果是由於巖石的變質變化(即由於強烈的熱和壓力),而不是他們之前所預期的巖石類型變化。
花崗巖
但科拉鑽孔研究人員最令人感興趣的發現,無疑是在20多億年前的巖石中發現了生物活動。最清晰的生命證據是以包裹在有機化合物中的微觀化石的形式出現的,儘管周圍巖石的壓力非常大、溫度異常高,但這些化石仍然出人意料地保持完整。
雖然科拉鑽探項目產生的數據仍在繼續分析,但在20世紀90年代初,由於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高溫,鑽探本身被迫停止。雖然溫度梯度在大約254米的深度還符合預測,但此後溫度以更高的速度上升,直到洞底達到驚人的180℃,這比預期的100 ℃足足高出近一倍。同樣出乎意料的是,在最初的376米之後,巖石密度有所下降。在這個深度以下,巖石的孔隙度和滲透性更大,再加上高溫,導致巖石的表現更像是一種塑料而不是固體,使得鑽探任務幾乎無法完成。
到了後期,鑽探作業變得越發的困難和昂貴。每次需要更換鑽頭時,需要將600多根鑽杆串聯起來拔出,非常耗時。當鑽孔深度達到12千米,而直徑只有23釐米時,保持儘可能直的鑽孔是很難實現的。巖石的高溫造成鑽井液難以發揮作用,降低了鑽頭和鑽杆的強度。同時,因鑽杆重量過大,鑽孔必須採用很大的錐度。
總之,一個鑽孔達到12千米的深度,把鑽井技術推向了極限。1995年,由於蘇聯解體,該項目正式終止,此後該遺址被廢棄。2008年,俄羅斯信息中心宣布該井口將被銷毀。
在科拉超深鑽孔以南約10公裡處的鎳礦小鎮Zapolyarny,可以找到許多巖心樣品的存放處。由於其雄心勃勃的任務及其對地質學和生物學的貢獻,科拉超深鑽孔仍然是蘇聯時期科學的最重要遺蹟之一。
蘇聯憑藉強大的國力在地質鑽探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同時也讓人類感受到了自己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渺小。科拉超深鑽孔雖然被終止了,但並不代表這是一項偉大工程的終止,而是更多偉大工程的開端。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必將重啟地心鑽孔的項目,因為在地底還有很多的未解之謎等待著我們去探索。蘇聯已經是上個時代的巨人,希望中國作為這個時代的巨人,能接過前輩手裡的旗幟,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