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天空可能是人生中最容易做到的事情,每每看到藍天白雲,心情就會瞬間舒暢。然而,從人類真正搞明白藍天的藍色是怎麼形成的才不過100年的時間。要從本質上說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陽光、天空、陽光與空氣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的眼睛對於天空顏色的影響。下面,大家就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
太陽光,廣義的定義是來自太陽所有頻譜的電磁輻射,太陽光需要8.3分鐘才能從太陽抵達地球。當太陽輻射沒有被雲遮蔽,直接照射時通常被稱為陽光,是明亮的光線和輻射熱的組合。在地球表面,陽光是當太陽在地平線之上,經過地球大氣層過濾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則稱為日光。
太陽放出來的光譜主要來自太陽表面絕對溫度約六千度的黑體輻射(Black Body Radiation)光譜可見光的波長範圍在770~390納米之間,不可見光,又分為2種:位於紅光之外區的叫紅外線,波長大於760nm,最長達5300nm;位於紫光之外區的叫紫外線,波長290~400nm。
波長不同的電磁波,引起人眼的顏色感覺不同。770~622nm,感覺為紅色;622~597nm,橙色;597~577nm,黃色;577~492nm,綠色;492~455nm,藍靛色;455~390nm,紫色。散射後分為紅、橙、黃、綠、青、藍、紫7色,集中起來則為白光。
啥是天空呢?這也能算是個問題嗎?很多人以為天空就是地球的天花板唄,我們的古人把它叫做天穹,如果您這麼想那就真的錯了。因為我們今天已經知道,天空並不存在什麼頂棚,而是一圈包裹著地球的大氣層,所以我們看到的其實是一片明亮的薄霧。
可以把大氣層看做是一個厚厚的氣體的隱形眼鏡,光線可以穿透它們,並且在大氣層中發生各種光學現象,返程的宇宙飛船也可以刺破它而不會留下破洞。在距離地面不高的地方,有鳥兒飛翔;在更高的地方漂浮著白雲;再往上有飛機往來其中。
太陽光是由不同波長的光所組成,波長較長的紅光會透過大氣中的微粒直接射向地面,而波長較短的藍、靛、紫容易被大氣中的微粒散射。短波段中藍光能量最大,因此散射出來的光波也最多。散射又分為瑞利散射和分子散射,瑞利散射是由大氣層中的微塵產生的,分子散射是由大氣層中的氣體分子產生的。
但兩種散射都是光的波長越短散射越厲害,太陽發出的可見光進入大氣層後,波長較長的紅橙黃光散射的輕微一些,波長較短的藍靛紫光散射的厲害一點,在效果上,紅橙黃光基本可穿透大氣層向前傳播,而藍靛紫光被散射向其他方向。
因此我們看到的天空呈現蔚藍的顏色,由於空氣分子對於青光選擇性散射,從而使晴朗的天空呈現藍色。
如果您仔細觀察會發現,在天空中不同部分,藍色的程度也不相同。天頂藍色最深,而地平線附近的藍色比較淺。這是因為,來自地平線附近的光線,在大氣中通過的路程比較長,遇到的粒子多,從而使白光與藍光混合在一起,使藍色變淺。
答案在於我們的眼睛對光線的反應。在眼睛內部有兩種對光有反應的細胞: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視杆細胞負責檢測亮度,視錐細胞則負責檢測顏色。視錐細胞分為三個類型,分別對紅色、綠色和藍色的波長反應最強烈。
當這三種光經過不同比例的混合後,我們的視覺系統就會構造出我們所看到的各種顏色。藍色的視錐細胞對藍色比紫色更敏感,所以當你仰望天空時,視錐細胞會告訴你的大腦你看到的是藍色,而不是紫色。
關於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我們就說這麼多。藍天的形成,是陽光的光譜、大氣的作用、人眼睛對色彩的選擇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小夥伴們,這些知識點您GET到了嗎?如果您還有疑問,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文/科學塢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