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又來了!這隻誕生於核爆炸的怪獸之王,在經歷東寶公司28個版本的變遷後,被英國導演加裡斯·愛德華斯帶它又帶回好萊塢,如今影片的續集
《哥斯拉2:怪獸之王》又將再續前作中未完的故事,繼續拓展「怪獸宇宙」。
「哥斯拉」不僅僅是電影史上最著名的怪獸形象之一,也是日本戰後流行文化的標誌性符號之一。哥斯拉誕生於1954年,它是比007歷史還長的系列電影,這個日本國寶級的電影銀幕形象,甚至遠渡重洋,「滲透」好萊塢。
如今的哥斯拉不僅僅是一隻怪獸,已升格為流行文化層面的一枚經典ICON,大家在銀幕前畏懼它,在銀幕後膜拜它,甚至惡搞它。
哥斯拉誕生記:核爆陰影的產物
1954年3月在馬紹爾群島比基尼環礁,美國進行氫彈實驗,使日本的金槍魚漁船「第五福龍丸」號被炸,船員1人死亡,開始蔓延著人們對氫彈的恐懼,對日本來說更是第三次的核武器受害。半年之後,這個事件成為了影片
《哥斯拉》的開篇鏡頭。
哥斯拉電影三位創始人之一圓古英二,早就在腦海裡有一個構想:就是拍一套超越人類所知的巨大生物襲擊人類的怪獸電影,來挑戰特攝怪獸電影力作
《金剛》。不過此設想已超出了日本電影界的常識,而且理解到當時公司很難製作完成,所以設想方案也跟著結束了。
不過,對於製片人
田中友幸來說,他把第五福龍丸被炸作題材,想出原始恐龍在比基尼環礁附近被氫彈實驗弄醒,並且巨大化而復活襲擊東京。最終,田中設想的這個情節被採用,本首部特攝怪獸電影開始被製造出來。
特攝技術師圓谷朋友利光貞三負責做哥斯拉的造型,把霸王龍,禽龍等作為恐龍模型的原型。最初設計的哥斯拉頭很大,手很小,經過幾次修訂後,在最後時做了靠近鱷魚粗糙皮膚的東西,正好使人想到核武器的瘢痕疙瘩,釀成恐懼心理的東西,頭部也變得更小,細微部分作出若干變更,成為哥斯拉造型的決定方案。
直到1954年7月基本工作已結束,劇本決定草稿完成了。在攝製方式方面,哥斯拉也開創了一個片種——特攝片。由於動畫片的製作水平還比較低,不足以表現激烈的戰鬥場面,特攝片就成為了唯一的選擇:他們用精密細功搭建建築模型,這隻橡皮怪獸再來踐踏破壞。
今天的電影技術讓你很難想像:1954年,這個笨重的傢伙是由人類披著一件重重的模擬皮套,在架空的銀幕背景下演繹的。而他的同門師兄弟「奧特曼」,其實也如出一轍。鏡頭背後的秘密是這樣的——塑料制的哥斯拉的布制玩偶,重量也有63公斤。手冢勝己,中島春雄這個2個演員用交替方法進入布制玩偶飾演哥斯拉,他們破壞小型模型,在畫面上顯示出巨大的破壞力。
特攝片與當代電影賴以常用的電腦特技相比,最大區別在於省錢。曾經有種說法,特效一分鐘燒完一百萬元人民幣,特攝一分鐘燒完一百萬日元。
1954年11月3日,首部
《哥斯拉》電影上映,雖然這不是初次公開,但仍大受歡迎。東寶獲得大約超過製造費的1億5000萬日元的票房記錄,當時觀影的人數有961萬人次。圓谷英二榮獲特殊技術部門獎,同年更得到日本電影技術獎。
這個成功,令東寶開始繼續製作,第二年也就是1955年再次出動技術陣容完成《透明人》,《哥斯拉的逆襲》,《獸人雪人》3作品。
1956年,哥斯拉出口美國的夢想實現了。哥斯拉成為了首次在全美上映的日本電影:它先在紐約創造了長達47周的上演記錄,也擴展了日本特攝技術的海外市場。
不過,從電影拍攝來講,當時的美國電影人其實對1954版的《哥斯拉》非常看重,雖然笨拙的皮套和粗劣的虛構背景看起來有些傻,但當時這種特殊技術成為了美國人眼中的行業標杆,甚至美國人有些羨慕。而
《環太平洋》上映後,很多人也議論這部影片簡直是導演德爾·託羅寫給《哥斯拉》式影片的一封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