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國旗的故事:緬甸、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

2021-01-14 騰訊網

當今緬甸國旗

或許對一些年紀稍長的讀者而言,這面緬甸國旗感覺相當陌生。因為目前的緬甸國旗是2010年10月21日下午三點整開始正式使用的新國旗,而境內的所有舊國旗則全部回收並燒毀。

緬甸自2006年底便開始研議要修改國旗,並採用黃、綠、紅三色以星星作為基底來進行設計。2008年政府修憲更改憲法中有關國旗的敘述,並於2010年10月21日使用新國旗,並將國號由緬甸聯邦(Union of Myanmar)改為緬甸聯邦共和國(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

國旗中,黃色象徵團結,綠色象徵和平、安寧以及代表青蔥翠綠的國家,紅色則象徵勇敢和決心。白色五角星代表聯邦永久長存。

過去緬甸在王朝時代也曾制訂過國旗,其中最常被使用的標誌就是代表皇室的孔雀,如貢榜王朝的白底孔雀旗。貢榜王朝於1885年為英國所滅後,被併入英屬印度殖民地成為其中的一個行省,1937則將英屬緬甸自印度殖民地分開,成立獨立的殖民地。期間則使用英國米字旗加上孔雀的旗幟作為殖民地旗幟。

貢榜王朝國旗

英屬緬甸自印度殖民地分離後所使用的旗幟(1937-1942, 1945-1948)

日本在1942年入侵緬甸地區,並扶植了緬甸國作為傀儡政府,利用國內的反西方殖民力量對抗在東南亞與印度地區的英、法勢力。當時所制訂的國旗與目前的國旗配色一模一樣,只是當時使用在中央所使用的標誌是孔雀而非白星。

緬甸國時期(1943-1945)

1948年,緬甸正式脫離英國獨立,成立緬甸聯邦(Union of Burma),並制訂了獨立後的國旗。據說在獨立之際由於中華民國政府給予其許多協助趕走英國勢力,因此將國旗基底設計成跟中華民國國旗一樣,以示感謝。在左上角部分則是放上一大星五小星,其中大星代表的是聯邦政府,而五個小星則代表境內的五的主要民族:緬族、撣族、克倫族、欽族與克欽族。

緬甸聯邦時期(1948-1974)的國旗

自1960年代開始,以奈溫(Ne Win)為首的軍人開始把持緬甸政府,廢除聯邦憲法、排除民選制度,同時建立「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進行統治。1974年奈溫頒布新憲法同時建立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並採用一般國人較為熟知的前一代國旗。

軍政府時期 (1974-2010) 的緬甸國旗

國旗仍採用紅底藍天的設計,不過在左上角圖案改成稻穗、齒輪與14顆星星。其中14顆五角星,象徵十四個行政單位,齒輪和稻穗則象徵著緬甸社會主義中最重要的工農。此外,紅色則象徵人民的勇氣,白色用來弘揚緬甸人純潔天性與美德,藍色則是和平與統一的象徵。1989年將國號改為緬甸聯邦,並將緬甸的英文國號由Burma改為Myanmar時,仍延用這面旗幟。

印尼 (Indonesia)

印尼國旗

印度尼西亞的國旗被稱為「紅白」(Sang Merah-Putih)或是「紅白旗」(Bendera Merah-Putih),自1945年印度尼西亞獨立以來開始使用,至今從來沒有更改過。其中紅色代表著勇氣與人的肉身,而白色代表純潔與人的心靈世界,兩者合一則構成一個完整的人。

關於這面旗子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種是說紅白雙色是古代的滿者伯夷帝國(Majapahit Empire)的配色,其中白與紅分別象徵天與地,因此在爭取獨立時使用這顏色來代表印度尼西亞的自我認同。另外一說則是反荷蘭殖民的人將荷蘭的紅白藍三色旗中象徵皇室的藍色那塊給撕掉,作為反抗荷蘭統治的象徵。不論源由為何,這面旗子在荷蘭殖民時代都是被禁止使用的。

汶萊 (Brunei)

汶萊國旗

汶萊國旗啟用於1959年,當時汶萊還是英國的保護國,1984年汶萊正式獨立時則沿用當時的旗子作為國旗。汶萊國旗的組成相當複雜,在黃底中加上白色與黑色的斜紋,正中央的國徽由下至上分別是滾動條、新月、棕櫚樹幹、一對四羽翅膀、華蓋(Payung Ubor-Ubor)、旗子,以及一對雙手。

黃色是代表皇室的顏色,這在馬來西亞和泰國一樣。白色跟黑色則是代表統治汶萊的兩個主要大臣,包括用較粗的白色所代表的首席大臣(Pengiran Bendahara)以及以黑色所代表的主管外交事務的第二大臣(Pengiran Pemancha)。國徽中雙手代表的是政府對人民的慈愛以及為人民帶來的社會福利、和平與繁榮;新月代表汶萊為伊斯蘭教國家;四羽翅膀則代表國家對人民所應盡的義務,即正義、寧靜、繁榮與和平;華蓋與旗子則是代表皇室的符號。

汶萊早期並沒有國旗,不同的貴族有屬於各自的符號,一直到1888成為英國保護國以後,才採用象徵蘇丹的黃色作為保護國旗子。1906年則加入了代表兩位大臣的白色與黑色斜紋,一直用到1959年汶萊新憲法實行時才加入了國徽,成為目前的樣子。

1906-1956年的汶萊國旗

菲律賓 (The Philippines)

菲律賓國旗

菲律賓國旗被當地人稱為「三星太陽」(Tatlong Bituin at Isang Araw),最早啟用於1898年菲律賓第一共和國時期(The First Philippine Republic)。左半邊的等邊三角形象徵自由、平等、博愛,其中的三顆黃色五芒星分別代表菲律賓的三個主要群島:呂宋(Luzon)、維薩亞斯(Visayas)與民答那峨(Mindanao)。中間的太陽代表團結、自由、人民、民主與主權,而其八道光芒則代表在1896年菲律賓革命時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八個省份。右邊的藍色則代表和平、真理與正義,而下方的紅色則代表愛國主義與勇氣。

菲律賓在西班牙殖民時期用的是西班牙國旗,1896年反西班牙殖民社團卡蒂普南(Katipunan)在巴林塔瓦克(Balintawak)發起反西班牙殖民革命,並延燒至菲律賓的其他島嶼。卡蒂普南雖然於1897年解體,由甲米地(Cavite)地主阿奎納多(Emilio Aguinaldo)所率領的勢力繼續領導革命進行,並於1897年11月1日宣布在解放區成立「邊那巴多共和國」(Republic of Biak-na-Bato)。不過在12月14日,阿奎納多就與西班牙殖民政府議和,籤訂《邊那巴多條約》(Pact of Biak-na-Bato),並解散革命政府,並流亡香港。

1898年4月美西戰爭開打,流亡香港的阿奎納多受到美國的保護於5月返回假米地領導當地反西班牙勢力,並於6月12日發布獨立宣言,宣告菲律賓獨立建國。至8月,除了馬尼拉等少數地區,革命軍幾乎攻佔菲律賓全境。1899年1月頒布憲法,阿奎納多當選為總統。同年初,由於西班牙總督與美軍密約,將馬尼拉讓美國,美軍遂入駐馬尼拉,阻撓菲律賓共和軍收復馬尼拉。2月4日,美軍突然進攻馬尼拉市郊的菲軍,翌日菲律賓第一共和便向美國宣戰,使得菲律賓同時陷入美西戰爭和美菲戰爭當中。美西戰爭結束,美國獲得了菲律賓統治權,並於1901年3月21日全境落入美軍手中,阿奎納多被俘投降,菲律賓第一共和結束。

邊那巴多共和國時期所使用的紅底白太陽人面旗

邊那巴多共和國時期,菲律賓用的是一面紅底、白色八芒太陽中有人臉的旗幟,其中紅底代表革命者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勇氣,而太陽的八道光芒則代表參與革命行動的八個省份。1898年菲律賓第一共和成立之後,便採用太陽中有人臉的「三星太陽」旗至1901年成為美國殖民地為止。

菲律賓第一共和時期所使用的「三星太陽」旗,其中太陽中有人臉,而右邊的藍色則為淺藍色

1919年起,除了美國國旗之外,菲律賓當地再度使用「三星太陽」旗作為地區的標示,只是將人臉拿掉,並於1936起將旗子中的藍色部分統一為海軍藍,以配合美國國旗。日軍佔領時期,於1943年成立了傀儡的菲律賓第二共和(Second Philippine Republic)也是採用同一面國旗。

1946年菲律賓獨立以後,採用了1936年起所使用的「三星太陽」旗,只不過藍色部分曾多次進行修訂,由海軍藍改為天空藍再改回海軍藍。1998年在菲律賓獨立百年紀念之際,對國旗中的藍色部分再度進行修訂,改為目前所看到的色碼編號80173的藍色。

目前菲律賓國內對於國旗的修改也有所討論,其中包括要將八芒太陽改成九芒太陽,以紀念在革命中也曾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穆斯林,另外也有提議將三顆五芒星改成四顆五芒星,以象徵屬於菲律賓,但是目前在馬來西亞統治下的北婆羅洲(North Borneo,沙巴)。

東帝汶 (East Timor)

東帝汶國旗

東帝汶自16世紀起,原本是印度尼西亞群島上的葡萄牙殖民地,並於1859年將帝汶島分為東西兩塊,西帝汶歸屬荷蘭而東帝汶仍屬葡萄牙,因此1945年印度尼西亞獨立時,並未脫離荷屬印度尼西亞一起獨立並加入其中。1974年起由於葡萄牙國內的財政負擔,開始放棄其海外殖民地,於是東帝汶於1975年11月28日自葡萄牙獨立,建立「東帝汶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Timor-Leste)。不過9天後,印度尼西亞軍隊入侵並併吞了東帝汶,並於1976年7月成立東帝汶省(Timor Timur)。往後的20年間當地居民與印度尼西亞政府間發動多次流血衝突,死亡人數高達10-25萬人之間。1999年8月30日,在聯合國的監督上東帝汶公投宣布獨立,並在以澳洲軍隊為首的維和部隊統治下進行託管,於2002年5月20日再度獨立建國。

現行的國旗是1975年首次獨立時便採用的國旗,在印度尼西亞佔領時間被禁用。其中黃色三角形代表的是東帝汶被殖民的過去,黑色三角形代表要打破過去統治者所加諸的愚民政策,紅色底代表的是爭取國家獨立的過程,星星則代表著引領國家未來的光明,而白色則代表和平。

國旗是凝聚一國人民向心力與民族團結的重要象徵之一,因此國旗的更迭往往背後帶有相當重要的政治內涵。不論是獨立後所使用的國旗,或是殖民時代所使用的旗子,每面旗幟上的不同配色、樣式、徽章等也都各有其不同的意涵,有些述說著國家的歷史文化、有些則述說著對未來的期望。

筆者希望通過這篇文章的介紹,能讓讀者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東南亞各國,進一步了解她們的歷史與文化,並發現一個更為立體的東南亞。

相關焦點

  • 東南亞十一國GDP之和,放在我國什麼水平,能否超過廣東?
    東南亞位於亞洲版圖的東南部,包含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等11個國家。除了寮國以外,其餘十個國家均為沿海國家。東南亞各國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巨大,最發達的國家——新加坡,人均GDP高達6.46萬美元,超過了日本、美國等國家,高居全球第八;另一方面,聯合國認定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中,東南亞有寮國、柬埔寨、東帝汶、緬甸等四個國家入選,這些國家的人均GDP均位列全球倒數。東南亞整體經濟水平如何?
  • 東南亞的十一個國家中,位於中南半島的「越南」實力怎麼樣?
    東南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地區,主要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組成,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東南亞總共有11個國家,分別是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和東帝汶。
  • 東南亞各國人口及其構成,主體民族傳統服飾哪個最美?
    東南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包括和亞洲大陸連在一起的中南半島和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因位於中國以南而得名,中南半島和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山水相連,不少民族跨境而居,南亞次大陸和東亞大陸也有很多移民在東南亞生活。現在的東南亞共有十一個國家,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因此這裡也集中了大量的人口。
  • 問答 |東南亞的十一個國家中,位於中南半島的「越南」實力怎麼樣?
    東南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地區,主要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組成,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 鄰國的寶藏:東南亞礦產資源分布
    東南亞各國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銅、鎳、鈦,鉀鹽等,與我國形成互補。去年中核在寮國發現了超大鉀鹽礦,近年來很多東南亞國家推出政策扶持礦業發展,並期望加強國際合作。對中國礦業人來說,東南亞是一個找礦、開礦、買礦的好地方。所以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東南亞地區主要礦產的分布:一、鐵鐵礦主要分布在越南,寮國、緬甸、印尼、菲律賓這幾個國家,馬來西亞有少量分布。
  • 想玩東南亞?請辦這個籤證!一籤遊遍10國,還省兩千元籤證費
    東協籤證的性質與歐洲國家的申根籤證(Schengen Visa)相同,目前東協成員國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汶萊、越南、寮國、緬甸和柬埔寨。把我國遊客最喜歡的新馬泰統統囊括在內!那麼如果施行東協籤證,便利體現在哪方面呢?
  • 分屬兩個國家的島嶼之「帝汶島」,分屬印度尼西亞和東帝汶兩國
    分屬兩個國家的「帝汶島」當然,也有一個島嶼卻分屬不同國家的情況,比如亞洲的加裡曼丹島就分屬汶萊、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國共同擁有,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帝汶島位置圖帝汶島位於東南亞,位於馬來群島的小巽他群島東部,位於爪哇島以東的印度洋和帝汶海之間,是小巽他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帝汶島形態狹長呈東北西南走向。
  • 深度揭秘東南亞11個國家,最值得買房投資的竟是......
    最後,有前景,隨著產業轉移的推進,東南亞正成為開發中的寶庫。但東南亞包含的國家也不少——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等11個國家。這11個國家中,哪裡有坑?哪裡的有賺頭、適合投資?
  • 東南亞自助旅遊攻略
    東南亞可謂國人最熟悉的出境旅遊目的地之一,從1988年泰國開放始,至2002年,東南亞國家幾乎已全部開放,去東南亞旅遊就一直是個熱門之選,「新馬泰遊」也一直是點擊率極高的字眼。    近年來,東南亞成了「廉價出境遊」的代名詞。
  • 東南亞十國如何過農曆新年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國與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商貿之途,也是人文交流之途。幾千來,中國的文化習俗遠播東南亞,至今成為傳統;東南亞的物產和文化也傳播到中國,融入中國文化中成為一種珍貴的元素。    中國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從除夕到正月初叫「過年」。在中國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體制之前,中國行農曆,正月初一是元旦節。
  • 汶萊:因華人而崛起的龐大帝國,如何淪落成彈丸之地?
    單從國土組成上講,如今的汶萊可謂十分憋屈。但在14世紀至16世紀時,古汶萊卻曾藉助華人的幫助,統治著整個加裡曼丹島及菲律賓中南部,建立起東南亞地區首屈一指的龐大帝國。  ▲麻喏巴歇王國向外擴張圖  到13世紀末,隨著西亞與印度等地的穆斯林商人來到東方。
  • 鄭和下西洋對東南亞伊斯蘭教發展的貢獻
    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間,三寶太監鄭和奉大明皇帝之命,帶領二百餘艘艦船、兩萬七千餘人的龐大船隊,七下西洋,到達今天的東南亞各國、印度、孟加拉國、斯裡蘭卡、非洲東海岸、紅海和波斯灣沿岸的阿拉伯和伊朗等幾十個國家。這次偉大的航行,促進了亞非歐三大洲的文明文化交流和貿易聯繫,把海上絲綢之路推向巔峰。
  • 國旗上的日月星辰
    國旗上有五角星的國家有一顆星:越南、朝鮮、巴基斯坦、土耳其、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幾內亞比索、摩洛哥、多哥、賴比瑞亞、加納、喀麥隆、中非、索馬利亞、吉布地、安哥拉、莫三比克、蘇利南、智利、古巴、辛巴威、布吉納法索、東帝汶等國;有兩顆星
  • 馬來西亞和印尼幾乎瓜分了加裡曼丹島,汶萊是怎麼獲得一席之地的
    加裡曼丹島地處東南亞馬來群島中部,面積74.33萬平方公裡,比兩個日本還要大,是世界第三大島嶼,也是亞洲最大的島嶼。(加裡曼丹島位置)今天的加裡曼丹島上有三個國家,其北部屬於馬來西亞和汶萊,面積約19萬平方公裡,佔全島總面積不到1/3,其餘地方都是印度尼西亞的領土。
  • 擁有一個東南亞胃是什麼體驗|東南亞各國美食全圖鑑(下)
    自2015年第一次去越南旅行到現在,我已經走過了柬埔寨,寮國,菲律賓,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和緬甸這東南亞大大小小的九個國家,飽覽風光的同時,也遍嘗美食。在以往的文章裡,我大多只是單純的記錄我在旅行中的故事,對美食方面確實沒有著太多的筆墨描繪。經歷過這麼多次旅行以後,我感覺是時候把我在東南亞邂逅的各地美食和美食後面的故事寫出來,與大家分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