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一個叫做艾力的小男孩出生在非洲一戶人家,他患上了小頭畸形,剛出生的時候腦袋只有網球那麼大,和其他小朋友相比小了一圈,額頭、唇部變得非常突出,使他從外表上看起來更像是猿類而不是人類。
他不吃媽媽做的飯,只喜歡水果,沒有錢買水果的時候吃點草也可以。村裡的一些孩子叫他「猴子」,把他扔到樹上,讓他做猴子該做的事情,在霸凌者的追趕之下,艾力學會了奔跑和爬樹,沒有人阻攔的話,他一周可以跑230公裡。
現在的艾力已經21歲了,經過多年的相處,村民們已經漸漸地接受了他。不過他的身體還是和小朋友差不多,智力發育也有問題,如今他的母親老了,她擔心以後艾力無法獨自生存,想要籌集一筆錢保障孩子未來的生活。
1986年,北京生態文明工程院的人類學主人王方辰提起了攝像機,帶好相關的設備進入了神農架,打算拍攝野人的影像。據當地村民介紹,野人的名字叫做曾繁盛,他的母親在給丈夫送飯的時候被野人掠走,隔幾天回家後就生下了曾繁盛。這個孩子長得很奇怪,體型很高大,腦袋卻很小,走路速度非常快,和猩猩一樣蹦蹦跳跳的,毛髮也比一般人更加密集,村裡的人將其視為異類欺凌,無奈之下他就去叢林野外生活了。
但他真的是野人麼?1989年曾繁盛去世,科學家們打開了他的棺材,對他進行了DNA檢測,結果顯示他是人類,只不過和艾力一樣,患上了小頭畸形,所以看起來和其他的人不一樣。雖然事實被查清了,但他這麼多年遭受的屈辱又該向誰伸冤呢?他的母親也被流言蜚語中傷了半輩子,苦楚該向誰哭訴呢?
超模呂燕也因為長相太過於「獨特」被排斥過:她的眼睛很小,鼻梁很低,顴骨很高,一點都不符合傳統中國人的審美,甚至會給人一種很醜的感覺。後來她去了國外發展,成為了模特,之所以會成功,倒不是因為東西方審美差異大,只是模特這個行業對顏值的要求不是好看,而是要有特色,要讓其他人能夠記住。
現代人在生活中表現出的種種習慣,是人類在漫長的進化史中形成的。遠古時期的部落規模一般比較小,人們的長相不會有太大的差異。長得獨特的人,要麼是外來的侵略者,要麼是患病的人,都具有一定的風險。為了保護自己,祖先會遠離和排斥他們,這種行為模式印刻在了我們的基因中,到了現代,人們還是會排斥那些長得和大家不一樣的人。
口音也是如此,一群四川人生活在一起,大家都說四川話不會有什麼問題,但突然來了幾個美國人,天天都在說英語,部分人就會產生疑問:「這些人會不會傷害我們?會不會和我們搶資源?」,從而對他們產生抗拒感,不願意讓口音不一樣的人融入到群體中。
但這是全球化的時代,國家與國家之間會不可避免地有所往來,一味地排斥外來者屬於故步自封,只會阻礙自己的進步。我們應該有一個更為開放包容的心態,去對待那些和自己口音、飲食習慣不一樣的人。長相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因為長相問題歧視其他人更不應該,兔唇、小頭畸形、發育遲緩的人本身生存就很不容易了,再歧視他們的話,社會的文明何從體現呢?
很多人會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類的句子來將歧視合理化,但是應該了解一點,這句話出自於《左傳》,原文為「楚雖大,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是用來歧視楚國人的,而楚國的人早已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他們並沒有異心,從中可以看出這句話是有歷史局限性的。我們可以接納其中的精華,但是不應該讓糟粕蒙蔽我們的雙眼,用有色眼鏡看待其他人。
大家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