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華南
人如其名,劉闖爽朗幹練。
此時,坐在中科院地理所辦公室裡,放眼望去是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劉闖快言快語的響亮聲音,像窗外遼闊的視野一樣,撥開京城的霧霾,讓昏黃沉悶的午後變得明亮起來。
雖已年至六旬,劉闖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間,當年手捧首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科技競賽唯一一等獎的001號獎狀、蓬勃利落的女博士生形象仍舊清晰。似乎往事並未隨著時間的滌蕩蒙上塵土,反而在歲月的打磨下日漸沉澱出智慧與經驗的結晶,散發著深邃的光芒。
「挑戰杯」之路
1989年,首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成果展覽暨技術交流會頒獎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這次大學生的科技盛會中,唯一的一等獎作品就是北京大學地理學博士劉闖,關於地理學信息化在土地類型評價中的應用的論文《在地理信息系統中土地評價模型的建模研究》。獲獎證書由組織委員會主任張孝文(清華大學校長)和評審委員會主任張維(國家教委科技委員會主任)共同籤署,編號為001號。
因為忙於學業,劉闖沒有到場領獎,而由本校的另外一位男同學上臺代領獎狀,再加上劉闖這個男性化的名字,直到今天很多當事人都以為劉闖是個男生。若干年後回憶起這個戲劇性的小插曲,劉闖還是哈哈大笑,帶著對當年那個年輕氣盛的自己的理解和寬容。
1986年6月,國家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這是建國以來我國在土地管理方面最重要的大法。其中明確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而在當時,我國從未有全國性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各級人民政府也均沒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劉闖的本科課外實踐和碩士論文均研究土地類型,強烈的意識告訴她,機會來了。
明晰目標,劉闖一下子興奮起來,她不分晝夜地查詢資料,尋找適合自己的切入點。
「我選擇了在土地類型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之間的一個理論問題——土地評價問題作為我的切入點。在詳細研究了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土地評價分類系統的理論和方法後,結合我在本科和碩士期間的工作,我開始了把土地評價與計算機結合起來的研究工作。」她決心把將土地評價定量化和計算機化。
跟所有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一樣,劉闖雖然手拿碩士學位,對計算機的了解卻還僅僅停留在英語單詞computer的「段位」。當時北京大學地理系全系也只有二臺蘋果II微機,基本只能用來運算,在她需要的開發統計程序和製圖方面完全無能為力。「那時連報班現學都覺得浪費時間,上課太慢,不如自學。」
急性子的劉闖,自己拿著教材邊學邊幹。系裡缺少計算機,她跑到別的單位去蹭。機房6點下班,還要等夜裡10點加班的人全都離開後,她才被允許自帶乾糧和水,在裡面待一晚上。一年的時間裡,劉闖的每一天都是這樣度過,白天上完課,匆匆回去安頓好兒子,帶兩個饅頭和一壺開水往機房奔,鎖門,開電腦,一幹就是一通宵,等到第二天早上6點再回學校……理論分析、數據匯集、模型調試、編寫程序、計算機計算,每一步都需要多次反覆。
一年的光陰看似漫長煎熬,劉闖卻伴著清冷的孤燈過得有滋有味。有的困難至今令她記憶猶新,「最狼狽的一次是用Basic語言寫的電腦程式中,把分號輸入到計算機時輸成了逗號,硬是兩天沒查出來毛病,但是程序就是不運行,」劉闖現在想來還遺憾得直拍大腿,「兩天時間能幹多少活啊!」
做研究工作需要查閱外國最新論文,但那時沒有網際網路,查國外文獻十分麻煩。劉闖不得不掏六百元給圖書館,請館員檢索。電傳機列印出一份長長的清單,劉闖從中挑選,一封封地寄國際信,向作者索取論文。幸運的是,大部分科學家把論文免費提供給了她,她也由此清楚了這一領域的世界水平和概況。
信心在日復一日的奮鬥中增長。劉闖用了兩年時間完成了這項艱巨的工作。1988年日本舉辦的國際測量遙感學會上,她的成果榮獲最佳展出論文獎。在14名獲獎者中,劉闖是唯一的女性、唯一的學生身份獲獎者,也最年輕。主席帶著讚許請劉闖代表獲獎者講話,這個年輕而第一次走出國門的博士生在感謝之餘,熱情地歡迎大家到中國來。與會者用熱烈的掌聲回應了這個來自神秘國度青年學者的邀請。
自此,劉闖走出了邁向世界地理學領域的第一步。
「回望來時路,蓮花處處開」。22年前的001號獲獎證書被輕輕地珍藏在箱底,重重地安放在心頭。她甚至還記得當年很多的細節,比如獎勵的一小筆獎金,被她全部用來買老北京瓷瓶酸奶請了全體博士生一起慶祝……珍藏的是青春記憶,安放的是使命責任。劉闖說,從當學生到留校任教,從中國到加拿大,再到美國然後再回國,一路輾轉,收穫無數,最為看重的榮譽之一仍舊是「挑戰杯」一等獎。
正是這一枚青澀的果實連同同年在日本獲獎時所受到的鼓勵與肯定,讓初入地理學界,虔誠也難免膽怯的女孩子獲得了前行的能量與力量。
被一句話鎖定的科研人生
《在地理信息系統中土地評價模型的建模研究》是劉闖在地理學信息化領域內的第一個項目,也是她至今深愛的領域。
1985年,劉闖躊躇滿志地走進燕園。可是當真要叩響自己的博士生導師、地理學大家林超的辦公室門時,她內心又忍不住忐忑:「不知未來三年路在何方。」
並非不熱愛。劉闖出生於地理學世家。父親早年是北京師範大學西語系高材生,後到遼寧師範大學,改行地理並參與了地理系的創辦。劉闖是「文革」後恢復高考的第一批大學生,也在遼寧師範大學,也讀地理。在那個大學生奇缺,根本不愁分配的年代裡,她又考上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讀碩士研究生,為了專業研究,七上秦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