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速遞 | 記第二十屆「挑戰杯」學生課外學術論文競賽指導講座

2021-01-08 MBA中國網

2020年12月30日下午15:00,政府管理學院第二十屆「挑戰杯」學生課外學術論文競賽指導講座於騰訊會議平臺召開。本次講座特別邀請到行政管理系耿雲副教授城市管理系魏海濤副教授以及往屆「挑戰杯」獲獎者城市管理17的戴曉冕學長宋瀾學姐為同學們進行論文指導和經驗分享。此次講座由政府管理學院學術實踐部張元勍同學主持。

講座環節一:老師指導

魏海濤老師首先點明「挑戰杯」論文競賽的宗旨,然後詳細介紹了參與者和相關活動流程。在研究開展方面,魏老師分別從選擇問題、研究設計、研究實施、資料分析、得出結論等環節一一進行講解:選題上,強調具備創新性、責問性(修正與反駁)與接力性(深化認識),同時應當具有現實關懷,緊扣國家戰略需求;研究方法上,講究多元性與適用性,並以計量經濟學模型作為具體例子,表明了研究方法對於理論構建而言需要有針對性;結構與規範上,應當注重創新點與層次、思路明晰;具體寫作方面,做到摘要凝練、風格簡潔、邏輯清晰、格式規範,此外,還要善於繪製各類圖表以增強可視化。

耿雲老師指出選題前應對本賽事充分了解,有的放矢地進行選題和調研。耿老師提出了「三個明確」:一是明確類別,調查報告應當注重現實調查和對現實問題的深度剖析,對調研數據等一手資料要求較高。而學術論文則更應當注重理論框架、分析深度和學術規範,強調學術價值導向;二是明確方向,根據研究團隊的研究興趣尋找相關領域的指導老師,並按階段尋求指導;三是明確主題,並根據個人或團隊選題多參考優秀論文、獲獎作品。最後老師還叮囑同學們注意細節與規範,做到排版明晰、注釋嚴謹,表達了對於同學們在賽事中出色表現的期盼。

講座環節二:經驗分享

戴曉冕學長站在參賽者角度剖析比賽價值,從往屆題目解讀中得出「研究問題要明確」、「案例分析要深入」等經驗。主題來源方面,可以借鑑政府報告文件等資料,結合當下社會熱點和爭論話題來選取;時間安排方面,控制好研究進度,有限的時間內不妨在之前已有涉足的領域繼續深挖,推薦「年前調研,年後寫作」;研究資源方面,要充分利用我校圖書館豐富的資料庫資源,並詳細的演示了如何進行中英文文獻檢索;研究方法方面,應當根據實際需求選擇質性方法或定量研究方法開展研究。

宋瀾學姐提供給同學們一份「文獻閱讀入門指南」:熟練運用知網高級檢索,通過關鍵詞檢索、文獻來源篩選等方式提高文獻檢索效率。在文獻閱讀和引用方面,應當重點關注SCI、SSCI、CSSCI等核心期刊。同時向大家分享了NoteExpress文獻管理軟體,實現高效精讀,提升閱讀效率。最後,針對「如何寫出好文章」的難題,學姐提出:有好的idea還不夠,還需要有完整的研究結構和科學的研究方法。

最後,主持人張元勍簡要介紹了參賽作品要求、論文格式、指導要求、違規處理等賽事須知事項,以增進大家對比賽要求的了解。

本次講座在兩個多小時的指導和經驗分享後結束。經過老師們的傾囊相授、學長學姐的迷津指點,相信同學們一定收穫頗豐,同時也感受到「挑戰杯」學生課外學術論文競賽的辦賽宗旨。希望同學們積極參與「挑戰杯」賽事中來,以學促用,以賽促研,以求真務實的學術態度、科學嚴謹的研究精神、紮實深厚的理論素養開展科研活動,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砥礪奮進、不斷前行,為我國社會科學事業的發展注入青春活力。

主編 |劉 瀟 張宇薇 李文慧 魏振明

責編 | 李文慧 美編 | 李元潔

供稿 | 政府管理學院團委學生會學術實踐部

出品 |政府管理學院團委學生會新媒體中心

相關焦點

  • ——第十六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科技...
    第十六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科技作品競賽閉幕式上 剛剛宣布 安徽工業大學又雙叒叕獲獎啦~ 挑戰築夢,科創報國。11月7日-13日,第十六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行。
  • 雲端相約丨東南大學第十一屆學生科技節重磅來襲!
    此外,還將陸續推出「研究生專場——數模競賽&節能減排競賽經驗分享會」、「本科生專場——挑戰杯競賽&優秀SRTP項目經驗分享會」等專題活動,敬請期待!1.高精度多維力傳感器及航天員生物力學測量系統指導老師:宋愛國負責人:楊述焱「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滑動查看更多項目簡介:作品自主研製了高精度多維力傳感器,並以此為核心設計了一套生物力學測量系統
  • 哪些競賽可以讓保研加分?彎道超車只憑一個它
    8.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大廣賽)--中國最大的高校廣告藝術傳播平臺,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導、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廣告教育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中國傳媒大學、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組委會承辦的全國高校文科大賽。
  • 挑戰杯|劉闖 「挑戰杯」001號獲獎者
    本刊記者 陳晰「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是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中國科協、全國學聯和地方省級政府共同主辦,國內知名高校承辦的一項具有導向性、示範性和群眾性的全國競賽活動。自1989年首屆競賽舉辦以來,「挑戰杯」競賽始終堅持「崇尚科學、追求真知、勤奮學習、銳意創新、迎接挑戰」的宗旨,在促進青年創新人才成長、深化高校素質教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廣大高校乃至社會上產生了廣泛而良好的影響,被譽為當代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奧林匹克」盛會。競賽獲獎者中已經產生了兩位長江學者,6位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人,20多位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 本專科生國家獎學金獲獎學生代表名錄
    學術論文在國際期刊SISC上發表;4次應邀在中國應用數學年會等大會上作學術報告;曾獲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一金五銀、2019挑戰杯北京大學特等獎、2018Citadel全球數據競賽中國賽區第一名。  周楷雅  中共黨員,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經濟統計學專業2016級學生。曾兩次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獲少工委紅領巾「創未來」夏令營暨成果展志願服務積極貢獻獎等獎項。
  • 第十三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候選人王海燕事跡
    在其導師李國強教授的指導與帶領下,王海燕也參與到與其它研究機構、各大企業的合作當中,努力做到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兩手抓」。 目前她已在SCI期刊上發表了20餘篇論文,其中9篇為第一作者;獲得5項授權發明專利,10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還有近10項發明專利正在實質審查當中;曾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排名第五)及廣東省機械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排名第三)等獎勵。
  • 廣州大學本科生在國際期刊發表七篇論文—新聞—科學網
    廣州大學大四本科生邱燕璇(右)在董文教授指導下做實驗
  • 她來自深圳大學,發表SCI論文1篇,EI論文8篇,參與國家項目2項……
    個人簡介左路路 深圳大學管理學院2017級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學術研究:研究領域為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特徵工程、數據挖掘、優化調度等,在該領域發表SCI論文1篇,EI論文8篇,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深圳大學新引進教師科研啟動項目1項,主持深圳大學研究生創新發展基金項目1項,獲得軟體著作權1項,參與國際會議報告3次。
  • 保研清華、北大、發SCI論文……山東大學學霸來啦,他們個個優秀!
    獲山東大學優秀學生一等獎學金三次,參加2019中德中小企業合作交流大會,為濟南市長孫述濤做會議翻譯,參加德國萊法州商務訪華團-濟南場會議做陪同翻譯,中德中小企業合作對口洽談會做陪同翻譯,獲第十六屆「挑戰杯」山東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山東省社會實踐優秀團隊兩次,山東大學社會實踐優秀團隊一次,連續兩年獲得山東大學科技創新基金。已保送北京外國語大學。
  • 劉闖 由「挑戰杯」開啟的人生
    挑戰杯「001號」證書,那薄薄一張紙,開啟了這位女地理學家整個後半生充滿自信的學術之路   雖已年至六旬,劉闖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間,當年那手捧首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科技競賽唯一一等獎的001號獎狀、蓬勃利落的女博士生形象仍舊清晰。似乎往事並未隨著時間的滌蕩蒙上塵土,反而在歲月的打磨下日漸沉澱出智慧與經驗的結晶,散發著深邃的光芒。
  • 王乃彥:不能漏掉真正有潛力的學生
    如果算上今年在蘇州舉辦的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已經連續六屆擔任該項賽事的全國評審委員會主任了而學生不可能自己買儀器設備,一定會用學校的。那麼,儀器設備是老師調試好了,學生自己去測個數據呢?還是學生自己會用?  「我們非常忌諱什麼設備都是老師弄好了,學生進去弄兩下就完事了。這樣學生的獨立性就很差。」王乃彥強調,學生必須對設備有所了解。  論文也一樣。王乃彥說,很多同學發表論文,評委要提問,比如,做論文對有關參考資料理解得怎樣?對結果理解的程度如何?
  • 我校美術學院大創項目在第十二屆「挑戰杯」山東省大學生創業計劃...
    新聞網訊 近日,由共青團山東省委、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山東省學生聯合會主辦,山東科技大學承辦的第十二屆「挑戰杯」·華夏天信山東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普通高校組)終審決賽在山東科技大學落下帷幕,我校美術學院侍錦教授、彭衛麗副教授、肖羽翎老師指導,2017級紡織藝術與裝飾設計專業吳茂林同學創作的
  • 中國化學會全國第二十屆大環化學暨第十二屆超分子化學學術討論會...
    中國化學會全國第二十屆大環化學暨第十二屆超分子化學學術討論會第一輪通知 2020-03-26 10: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校學生在第四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獲佳績
    我校學生在第四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獲佳績 2020-11-21 19: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