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學生科技節
在2010年首次拉開帷幕
至今已走過十載春秋
即將邁入又一個嶄新的十年
一場全國人民眾志成城的疫情防控阻擊戰
讓我們再一次見證了「科學技術」的攻堅力量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
我們選擇以特別的形式齊聚線上
開啟一次特別的科技節體驗
對話雲端,創夢未來!
東南大學學生科技節簡介
東南大學學生科技節是由共青團東南大學委員會、研究生院、黨委研工部、科研院、社科處、教務處和教育基金會聯合主辦,校研究生會、校學生科協、各院系研究生會承辦的大型科技創新和學術交流活動。經研究決定,擬於2020年4月至5月舉辦東南大學第十一屆學生科技節。
科技節開幕式暨專題講座預告
講座嘉賓介紹
楊毅,女,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現任中華醫學會重症醫學分會常委兼秘書長,江蘇省醫學會重症醫學分會主任委員。此次疫情中作為江蘇省衛生健康委新冠肺炎救治專家組副組長、重症醫學組組長,針對抗疫工作率先建立了「危重患者預警模型」並在線應用;提出了影像導向的早期呼吸支持流程,建議並協助成功完成全球首例新冠患者肺移植,為江蘇成為200例患者以上省份「零死亡」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獲「江蘇省新冠疫情防控先進個人」及「江蘇省三八紅旗手」等光榮稱號。
講座內容簡介
2019 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暴發,嚴重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疫情面前沒有旁觀者,重症醫學責無旁貸!重症醫學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與災難、瘟疫、 戰爭密不可分。長期的多器官整體救治經驗,全年無休,24小時隨時處理突發病情的戰備狀態,鑄造了一支隨時能打硬仗的戰鬥軍團。在歷次的國家重大突發事件救援中,重症人以過硬的專業素質和心理素質衝在第一線,從死神手中搶救患者,創造了一個個災難中的生命奇蹟。本場講座,楊毅教授將帶我們走近「新冠疫情中重症醫學人的責任與擔當」。
講座時間 4月15日(周三)上午10:00
講座參與方式
手機端: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直播間參與開幕式
電腦端:點擊下方連結參與開幕式https://wx.vzan.com/live/tvchat-1146636956?jumpitd=1&shareuid=0&fr=&v=637223068092477870#/
科技節重點活動預告
人文與科學素養系列講座
(部分)
本次特殊的科技節,我們特別邀請了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的「三駕馬車」,分別是在武漢支援的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邱海波教授,在湖北黃石帶隊的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黃英姿教授和留在江蘇鎮守的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楊毅教授。他們將結合自己在抗疫前線的工作經歷,為同學們帶來重症醫學的介紹和前線抗疫故事!
講座嘉賓介紹
邱海波,男,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中央赴湖北指導組專家組成員。曾被評為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江蘇省優秀重點人才。
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戰鬥中,作為中央赴湖北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他聞令而動、逆行出徵,最早到達抗疫前線,一直戰鬥在救治患者最前沿,用高超醫術挽救生命,科學提出專家下沉、全國馳援、創建方艙醫院等應對策略,為穩定抗疫形勢、扭轉被動局面作出突出貢獻,被授予「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江蘇「時代楷模」榮譽稱號,並獲得記大功獎勵。
講座內容簡介
作為我國第一位重症醫學博士,在從事重症臨床的30年裡,他曾衝在抗擊非典、甲型H1N1流感的「最前線」。但這次與新冠病毒的「短兵相接」,他仍然感覺猝不及防。作為守護生命的最後防線,生死一線間,重症戰場的醫護人員始終堅守。從1月20日臨危受命奔赴武漢,他們一直肩負著救治數百名重症和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重任,直至今日。本次講座,邱院長將為我們講述2020年他在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的戰鬥經歷。
講座嘉賓介紹
黃英姿,女,中共黨員,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江蘇援黃石醫療隊救治及專家組組長、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現任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危重症醫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青年委員、江蘇省醫師協會重症醫學醫師分會委員兼學術秘書,南京醫學會重症分會副主任委員。曾獲江蘇省醫學新技術引進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
黃英姿主任醫師長期從事重症醫學臨床、教學、科研工作,在重症肺炎、ARDS、AKI和膿毒症的診斷和治療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在黃石指導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救治工作,根據當地疫情,迅速制定「作戰圖」:火力要集中,集中最強醫療力量救治重症病人,派駐權威專家指導輕症病人收治,同時強調要全市統一布局,整體協調,不放棄任何一名重症患者,獲得記功獎勵。
講座內容簡介
2020年2月7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宣布建立16個省支援武漢以外地市的對口支援關係,以「一省包一市」的方式,全力支持湖北省加強對患者的救治工作。
中大醫院副院長、重症醫學專家黃英姿教授作為江蘇省支援黃石醫療隊醫療救治及專家組組長,自2月11日在黃石指導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救治工作,和隊員們在黃石戰鬥了47個日夜,圓滿完成抗疫任務。本次講座,黃老師將結合支援黃石救治經歷談談作為支援前線工作者的歷程和感悟。
「院長咖啡間」系列沙龍
作為本屆科技節的全新版塊,活動將邀請多位院系院長作為嘉賓蒞臨線上「咖啡間」,帶來專業領域展望、科研工作與生活等多重主題的交流分享,更有輕鬆互動環節等你來哦。
「青年領軍學者零距離」系列微沙龍
為了更好地幫助同學們解答科研學習中的疑惑,近距離了解科研大牛的工作生活日常,根據自身情況明確人生規劃,本活動將為同學們創造與多位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的近距離交流機會,向正能量榜樣靠攏學習,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與價值。
科創雲展演
本屆科技節,我們將傳統的線下展覽形式轉移至線上平臺,特別打造了「科創雲展演」版塊,快來看看各院系優秀科研項目成果集錦吧!此外,還將陸續推出「研究生專場——數模競賽&節能減排競賽經驗分享會」、「本科生專場——挑戰杯競賽&優秀SRTP項目經驗分享會」等專題活動,敬請期待!
1.高精度多維力傳感器及航天員生物力學測量系統
指導老師:宋愛國
負責人:楊述焱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特等獎
滑動查看更多
項目簡介:作品自主研製了高精度多維力傳感器,並以此為核心設計了一套生物力學測量系統。測量數據可為空間站施力組件的設計和操作任務的規劃提供參考,還可幫助建立生物力變化的數學模型,為航天員長期在軌作業以及未來建立月球基地提供保障。除航天領域外,本系統還可用於幫助肢體功能障礙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系統的核心部件多維力傳感器在智能製造、醫療器械等領域也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2.新型生物醫用微針的研發及其在疾病診斷與治療方面的應用
指導教師:趙遠錦
負責人:張倬豪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一等獎
項目簡介:作品針對現有醫用微針技術的不足,開發出可用於疾病診斷與治療的新型微針。首先創造性地提出搭載有螢光檢測微球的疾病快速在診斷微針,拋卻了傳統微針檢測技術的組織液回收步驟,避免了樣品損耗與汙染,極大的提高了檢測效率。之後設計出具有髮夾結構的新型給藥微針,增強了皮膚粘附性,解決了傳統給藥微針易脫落的問題,實現了對於特殊疾病的長期給藥。
3.二維光電導探測器中的陷阱態調控研究
指導教師:倪振華
作者:凌崇益、王文輝、蔣傑
刊載於Advanced Materials
(2019年IF:25.809)
項目簡介:缺陷誘導的陷阱態是決定半導體光電探測器性能的關鍵。作品以二硫化錸(ReS2)為例,提出利用缺陷工程控制二維光電導器件中載流子的陷阱態。ReS2中存在大量硫空位導致的深能級陷阱態,影響了器件響應速度,通過原卟啉(H2PP)分子修復了ReS2中的硫空位,消除了深能級陷阱,響應速度提高了3-4個數量級,此外,H2PP分子與ReS2之間存在較強的電荷轉移,可以抽取ReS2中的富餘電子,進而大幅降低器件的暗電流和噪聲,使得改性後器件的光探測率達到了1.89x10^13Jones,最終同時實現了光探測器中高靈敏度和快速響應這兩個關鍵指標。
4.基於氟代效應的具有鈣鈦礦結構的分子材料極性調控
指導教師:熊仁根、遊雨蒙
負責人:熊昱安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一等獎
項目簡介:作品報導了一種分子固溶體鈣鈦礦材料,此材料是具有與工業標準陶瓷鋯鈦酸鉛(PZT)相當的壓電性能的分子鐵電體,擴展了壓電材料應用領域。此外,為了解決分子鐵電材料設計、合成中存在的盲目性與隨機性,團隊創新性地發展了一套基於氟代效應對其進行極化調控的嶄新策略。利用這種策略,團隊從分子設計與材料合成入手,獲得了多種具有優異特性及實用前景的新型分子鐵電材料。這不但進一步推進了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理性合成與可控制備,同時對於分子鐵電材料的基礎研究和應用探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5.ICU多生命體徵下的膿毒症早期預警可解釋模型
指導教師:劉澄玉、李建清
負責人:楊美程
第20屆全球生理測量挑戰賽
第一名
項目簡介:膿毒症是ICU病房中最常見的危重情況之一。本項目研究分析了40,336名ICU患者電子病歷數據(EHR),構建了一種膿毒症患病風險實時預警並可解釋的AI模型。該模型能夠實現患者每小時患病風險評估,並在風險達到一定閾值後提示醫護人員及時幹預,同時根據模型可解釋報警機理,將異常指標進行排序並可視化的呈現給醫護人員從而有針對性的作出反應。該模型對預測ICU病人患膿毒症風險的可靠性和準確度較高,能夠在臨床實際應用中為醫生提供重要的參考信息。
6.「生鮮最後一公裡」——基於太陽能與半導體製冷的恆溫冷鏈箱
指導教師:杜塏、李舒宏
作者:蔡玉、陳禕祺、宋毅恆、林清賓
「首鋼京唐杯」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一等獎
項目簡介:作品針對末端配送環節是冷鏈生鮮的盲區,且末端冷鏈配送設備目前缺口巨大這一問題,設計出一款基於太陽能與半導體製冷的恆溫冷鏈箱,提高太陽能提供主動式製冷所需能源,同時節約一次性包裝材料使用成本。最重要的是,該項目能夠有效降低生鮮產品流通的損耗率,實現低能耗、高環保的節能減排,助力生鮮最後一公裡。
7.基於陣列肌電圖像的力觸覺感知靈巧假手
指導教師:宋愛國
負責人:厲葉
「HRG博實杯」第一屆中國研究生機器人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
項目簡介:項目通過在截肢患者殘肢端放置電極,採用半監督深度學習算法,能在短時間訓練後預測出殘疾患者的連續運動意圖,並實時控制一個三自由度靈巧假肢。靈巧機械手的指端裝有柔性力傳感器,可以根據物體剛度進行自適應抓取。該靈巧假肢包含腕翻、腕旋和手開合三個自由度,可最大抓取一公斤的物體,機械手和手腕的整體重量保持在500克。項目計劃進一步收集真實截肢患者的肌電信號,幫助殘疾人實現對機械手的靈巧控制。
8.應用於分布式供熱網際網路的玄武巖熔體儲熱箱
指導教師:匡蕘
作者:劉若溪、毛宇波、崔增愷、俞越琦
「首鋼京唐杯」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一等獎
項目簡介:作品基於耐熱鑄鐵包熔體芯設計了一種管束式儲熱模塊及相應的儲熱箱,採用空氣為用戶端放熱流體,提出了一種安全高效的熱力輸送模式。作品通過標準儲熱模塊接力的方式保持溫躍層之後的穩定放熱區始終存在,從而不浪費低溫熱能並保證穩定的輸出功率、溫度和流量。採用經過高溫改性的玄武巖熔體作為主要的儲熱材料,去除傳統玄武巖中不耐高溫的成分,加入氧化鋰等成分,使儲能密度顯著提高到800MJ/t以上。
9.燃煤煙氣中氧化汞轉換裝置
負責人:陳可心
作者:丁冠群、吳東玲、陳可心
「首鋼京唐杯」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一等獎
項目簡介:作品基於化學溶液吸收法原理研製出燃煤煙氣中氧化汞轉換裝置(SEU-Hg2+CVR),實現氧化汞和元素汞的高效分離;配合汞在線分析儀,可實現煙氣中Hg0與Hg2+的實時檢測。作品完成設計、製作後,已成功應用於東南大學熱能工程研究所「脫硝聯合汞氧化催化劑評價裝置」上,對燃煤電廠兩種SCR脫硝催化劑樣品在模擬煙氣條件下進行了汞吸附率和氧化率的實測,獲得準確結果,填補了目前國內低成本高精度檢測煙氣中價態汞的技術和裝置空白。
2020學生科技節活動一覽
此外,本屆科技節即將開展包括科技講座、學術交流、科創活動和競賽評比在內的四大版塊、200餘項子活動,橫向涵蓋各個院系專業;縱向打通研究生、本科生兩條主線實現整體聯動。
科技講座
↑↑↑向上滑動查看全部內容
學術交流
↑↑↑向上滑動查看全部內容
科創活動
↑↑↑向上滑動查看全部內容
競賽評比
↑↑↑向上滑動查看全部內容
在此預祝
2020東南大學第十一屆學生科技節
圓滿開幕
也祝願每一位東大青年學子都能
不忘科技報國初心
牢記科技強國使命
用實際行動譜寫青春篇章
對話雲端,創夢未來!
新媒體工作室
往期精選 Editors' Choice
圖文內容由東南大學研究生會提供
原標題:《雲端相約丨東南大學第十一屆學生科技節重磅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