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縣旅遊局局長譚武剛帶隊深入走訪佛岡縣湯塘鎮四九、官山、田心等多個鄉村,探尋我縣鄉村旅遊資源,為我縣創建「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縣」下一階段工作做好前期項目點調研。
走進湯塘鎮田心村,古圍屋前的那三口魚塘即入眼帘,魚頭、魚身、魚尾之形栩栩如生;穿塘而入,是一片保存完好的古舊圍屋,磚瓦依舊、雕梁畫棟,牆上、門額上的各式壁畫很多都是跟鯉魚有關的,這些都是田心村一直以來流傳的魚文化的歷史見證;穿過圍屋,是一片綠幽的後山,山中綠樹成蔭,風清氣爽,上山的水泥道路旁可見多條水管,應為村民自山上引水使用。
村委辦公室懸掛的縣政府前舞燈賀年的大照片
據了解,田心村的先祖是水鄉順德甘竹的移民,水鄉人以捕魚謀生,形成期盼魚獲,以魚為圖騰的傳統民俗,並逐步演變為舞鯉魚燈,移民眷戀故土把原水鄉的舞鯉魚燈帶來田心村,傳承至今。每年春節,當地村民舞鯉魚燈以祈來年豐收,有「年年有餘」之意味。村委辦公室,懸掛的那副縣政府前舞燈賀年的大照片,即可見村民自豪之感。
湯塘鎮春節素有舞鯉魚燈的習俗,以慶豐年,男女老少皆可參加。田心村群山環抱,中間有一盆地,當地群眾稱之為「九鯉落潭」,這裡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盛產荔枝、青梅。每年春節,當地村民舞鯉魚燈以祈來年豐收,有「年年有餘」之意味。
在田心村裡可以看到,圍屋牆上、門額上等壁畫很多都是跟鯉魚有關的,特別是田心村圍屋前的那三口魚塘,分別是魚頭、魚身、魚尾的形狀,這些都是田心村一直以來流傳的魚文化的歷史見證。可是田心村不是水鄉,為什麼會舞鯉魚燈?追溯他們的先祖是水鄉順德甘竹的移民。水鄉人以捕魚謀生,形成期盼魚獲,以魚為圖騰。他們每捕到大魚或魚獲豐厚時總是抬著所捕到魚穿村過戶分享豐收的喜悅;以魚奉神感恩神靈;顯示捕勞技能展示實力;互通有無交換實物。後來演變成在逢年過節以竹篾、紗紙編織製作魚燈代以實物來奉神、慶祝。逐步演變為舞鯉魚燈,移民眷戀故土把原水鄉的舞鯉魚燈帶來田心村。
舞鯉魚燈由年三十晚上開始,到年初二結束。活動開始,鯉魚燈隊先排好隊形:最前面有一個十字牌匾,叫牌燈,以前寫魚(餘)慶堂,現在寫村委會的名字。牌燈牽頭,後跟兩幅對聯,然後又跟龍珠,再後面是用竹篾、紗紙編織而成的四條鯉魚化龍,一兩條鰲魚,接著是大魚小魚,蝦、蟹、蚌、青蛙等等,並配有鑼、鼓、鑔、彩旗、鞭炮。由旗隊帶頭,在鼓樂隊的伴奏下人們手舉各種魚燈由圍屋魚貫而出,舞起各種動作,有走八字、一字等舞步,有表現魚群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的舞蹈,有表現魚兒們相互嬉戲的歡樂動作,有蝦兵蟹將們相互打鬥的熱鬧場面。
舞鯉魚燈分為三節。第一節是「鯉魚打產」,鯉魚生產一大群的小魚(鯉魚是繁殖較強、生長快的魚類之一),寓意人丁興旺,年年有魚(餘)。第二節是「魚躍龍門」,小魚大了要到大江大海去覓食壯大,寓意小孩長大了要到外面世界打拼創業,成就一番事業。第三節是「鯉魚化龍」,小魚到大江大海去覓食發展壯大成就自己,到了「精」的境界,寓意人們到外面打拼創業已有成就,成為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最後,蝦、蟹等圍成一圈,鯉魚化龍在圈裡面舞,牌燈往上一舉,一聲吶喊,所有的蝦兵蟹將都往牌燈靠攏,舞蹈結束。然後鯉魚燈隊伍在村內穿街走巷,在各戶門前來回舞動。到了年初二晚以後,隊伍壯大成百餘人,燒響座地炮,擂響鑼鼓,浩浩蕩蕩舞著鯉魚燈出村往外團拜。
鯉魚燈隊伍曾到湯塘、龍山、石角、從化良口、溫泉、雞籠崗、街口等地表演,深受群眾歡迎。把美好的祝福、新春的快樂舞得更遠,舞出今日農村美好的明天。
佛岡新聞信息中心
來源:縣旅遊局、縣文廣新局
採寫:歐陽蘇清
編輯:謝採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