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成型方法都會導致坯體各部位的含水量不均衡。以注漿坯體為例,其外表面(緊挨模具表面)的含水量遠遠不及內表面的含水量。拉坯器皿亦如此,人手接觸的拉坯表面上的含水量(在拉坯的過程中,為了潤滑泥料必須不斷地蘸水)比器底內側的含水量要多得多。上述差別並不大,一般來說都在陶瓷坯體的承受範圍之內。但是,如果在拉坯過程中或者在拉坯結束後,往器底內側塗抹了過量的水,就會形成「S"形裂縫。
針對上述問題,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在拉坯過程中,藉助一塊形體適宜的海綿及時擦乾器底內側多餘的水分。
除此之外,另外一個引發「S」形開裂的深層原因為:在拉坯過程中沒有往器皿底上施力,這樣做會導致坯體底部的黏土粒子取向不規則。
當器皿底部上的裂縫上寬下窄時,這說明其成因為加水過量,在拉坯的過程中,多往器皿底部上施力可以避免之。相反,當器皿底部上的裂縫上窄下寬時,在正式拉制器型之前先把泥料放在拉坯機上多壓一壓就可以避免這種問題。
上邊這條「S"形裂縫出現在陶罐底部內側,其成因或許是由於修坯過度所致:與罐身的厚度相比,罐底被削得過於薄。罐底在乾燥的過程中受到的拉力,在稍後的收縮階段以及修坯環節(罐底中心被深入切削,原本規則的粒子取向層受到破壞,該部位的坯體強度減弱)會進一步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