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看到最遙遠的恆星有多古老?

2020-08-06 新浪探索

當我們望向宇宙深處時,我們看到的並不是今天的天體,而是它們在到達地球的光線發射時的樣子。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是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距離我們約4.24光年;換言之,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它在4.24年前的發出的光。然而,對於更遠的恆星,當我們回望它們時,還必須考慮到宇宙的膨脹。而且,這些恆星也是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前形成的,比如比鄰星誕生於48.5億年前,比太陽還要古老。

我們能看到最遙遠的恆星有多古老?

在「大天文臺宇宙起源深空巡天計劃南天區」(GOODS-South field)的紫外光圖像中可以看兩個鄰近宇宙的星系,其中一個正在活躍地形成新恆星(藍色),另一個則只是普通星系。在背景中,可以看到遙遠的星系及其星族。根據星系內部恆星的年齡,以及已測量到的星系距離,我們可以確定它們內部的恆星是何時形成的。

  我們如何將目前已有的數據整合起來,確定宇宙中所有恆星的年齡?我們知道宇宙有138億年的歷史,而可觀測到的宇宙跨度約為465億光年。那麼,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當我們觀察一顆恆星時,我們可以知道它與我們的距離,但是我們如何知道它的年齡呢?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我們把兩種非常不同的信息放在一起。以下我們就來了解天文學家是怎麼做的。

  當我們觀察非常鄰近的宇宙中的恆星,比如銀河系或許多鄰近星系中的恆星時,我們可以對單個恆星的屬性進行測量。不僅如此,其中一項屬性——恆星目前與地球的距離——實際上與星光的傳播時間是相同的。換句話說,像比鄰星這樣距離我們4.24光年的恆星,其光線在經過整整4.24年的太空旅行後才到達我們的眼睛。

  然而,這兩條信息只適用於相對鄰近宇宙中的恆星。當觀察的距離越來越遠時,我們就再也無法一一分辨出恆星的各個屬性,因為望遠鏡的視線在離開本超星系團(又稱室女座超星系團,包含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所屬的本星系群)之前,其解析度就已經逐漸降低了。此外,一旦離開本星系群,我們就必須考慮空間結構本身的擴張,不僅是光波長的延伸(導致紅移)而且會導致觀測對象的距離(以光年計)與該對象的光傳播時間(以年計)之間的矛盾。

我們能看到最遙遠的恆星有多古老?

數位化巡天(Digitized Sky Survey)的一部分,顯示了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紅色中心)。比鄰星距離地球4.2光年。光傳播到這顆恆星的時間以年為單位,其傳播距離幾乎就等於它與我們的距離(以光年為單位)。

  我們首先要明白的是,當我們仰望宇宙中的遙遠物體時,我們其實是在回顧過去。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觀測的是幾光年,甚至幾千或上萬光年以外的恆星,那它們的星光大約也需要相同數量的「年」才到達你的眼睛。但如果你觀測的是幾千萬光年以外的星系,宇宙的膨脹就開始產生巨大的影響。

  原因是這樣的:光一旦離開光源,就會向四面八方傳播。其中,沿著視線傳播的光最終會到達你的眼睛(確切來說是望遠鏡的鏡頭),但在此之前,它必須穿過你和光源之間的所有空間。這有點像在發酵的麵包裡放上一些葡萄乾;當麵包發麵時,麵團會膨脹,葡萄乾之間也會離得更遠。那些開始時距離較近的恆星,只會相對膨脹一點點;而那些開始時距離很遠的恆星,在傳播信號(比如光線)完成其旅程時,其距離可能會變得更加遙遠。

我們能看到最遙遠的恆星有多古老?

這個簡單的動畫展示了在膨脹的宇宙中光是如何紅移的,以及兩個未被綁定的物體之間的距離是如何隨時間變化的。要注意的是,兩個星系開始時的距離要小於光在它們之間傳播的實際距離。光的紅移是由於空間的膨脹,而兩個星系之間的距離比光子在它們之間交換的光傳播路徑要長得多。

  宇宙正在膨脹的事實意味著,恆星光線到達地球的時間越長,其傳播時間和我們與恆星目前的距離(以光年計)之間的矛盾就越大。科學家已經知道宇宙的組成(普通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以及如今宇宙膨脹的速度,因此,我們可以進行必要的計算來確定宇宙在其整個歷史中是如何膨脹的。

  這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技術,因為它的變化幅度很小。在今天的宇宙中,只要受到廣義相對論的支配,那麼在宇宙構成及其隨時間的膨脹速度之間就存在著一種明確的關係。科學家可以通過前所未有的精度來測量各種宇宙物體的距離,以及它們的紅移,從而確定這種關係,並在後來的宇宙微波背景和大尺度結構測量中加以證實。

我們能看到最遙遠的恆星有多古老?

宇宙膨脹的「葡萄乾麵包」模型,星系(葡萄乾)的相對距離會隨著空間(麵團)的膨脹而增大。任何兩個星系的彼此距離越遠,接收到的光的紅移值就越大。膨脹宇宙所預測的紅移-距離關係在觀測中得到了證實,並與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已知的情況相一致。

  這項技術也意味著,我們在觀測宇宙中的某個物體時,既可以計算出回溯的時間有多久遠,也能知道這個物體現在距離我們有多遠。舉幾個例子:

  •當一個物體的光需要1億年時間才能到達地球時,意味著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目前距離我們1.01億光年的物體;

  •當一個物體的光需要10億年才能到達地球時,這個物體現在距離我們約10.35億光年;

  •如果光需要30億年時間才能到達地球,意味著這個物體現在距離我們約33.46億光年;

  •經過70億年後才到達地球的光,來自一個距離我們92.8億光年的物體;

  •需要100億年才能到達地球的光,對應著一個158億光年之外的物體;

  •需要120億年才能到達地球的光,來自一個距離約226億光年的物體。

  •來自迄今為止被探測到的最遙遠物體——GN-z11星系——的光,經過了134億年才到達哈勃太空望遠鏡的鏡頭,現在距離我們約321億光年。

我們能看到最遙遠的恆星有多古老?

  全套數據不僅可以區分有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宇宙與沒有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宇宙,還可以告訴我們宇宙在歷史上是如何膨脹的。很明顯,這條品紅色實線和數據是最吻合的,表明宇宙傾向於由暗能量主導,沒有空間曲率。

  在測量一個遙遠的物體時,我們直接測量的通常是它的亮度,以及它的光譜紅移值,這就足以確定它當前的距離和光的傳播時間。當我們測量來自321億光年之外的物體的光時,我們看到的是134億年前的光,也就是在宇宙大爆炸後4.07億年時發出的。

  然而,這還不足以告訴我們該星系中恆星的年齡;這只能告訴我們光的年齡。為了知道產生這種遙遠光線的恆星的年齡,理想的做法是測量單個恆星的確切屬性。我們可以對銀河系中的恆星這麼做。利用最高解析度的望遠鏡,我們可以識別出5000萬或6000萬光年之外的單個恆星。不幸的是,這段距離僅僅是我們與可觀測宇宙邊緣之間的0.1%;超過這段距離,我們就無法再解析出單個的恆星。

我們能看到最遙遠的恆星有多古老?

  標有GN-z11星系的「大天文臺宇宙起源深空巡天計劃北天區」(GOODS-N field),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遙遠的星系。這個星系的光譜紅移值約為11.1,表明它的光來自134億年前,也就是大爆炸之後的4.07億年,這相當於該星系目前與地球的距離約為320億光年。

  如果能夠測量單個恆星,我們就可以構建出天文學中所謂的顏色-星等圖(color-magnitude diagram):我們可以繪製出一顆恆星的內在亮度與其顏色/溫度之間的關係。這非常有用。當恆星最初形成時,它們的顏色-星等圖大致呈現為一條蜿蜒的對角線,最亮的恆星也是最藍和最熱的,而最暗的恆星則更紅、更冷。最年輕的恆星群由各種不同顏色/亮度的恆星組合而成。

  但隨著恆星年齡的增長,最熱、最藍和最亮的恆星消耗燃料的速度最快,並開始消亡。它們最終會演化成紅巨星和/或超巨星,但這意味著恆星的數量隨著恆星年齡的增長而開始演變。只要我們能在疏散星團、球狀星團甚至在銀河系以外的鄰近星系中分辨出單個的恆星時,就能精確地確定一個星族的年齡。星族是指星系中年齡、化學物質組成、空間分布與運動特性較為接近的恆星集合。當你把這些數據與已接收到的光的年齡的信息結合起來,就能最終得出恆星的年齡。

我們能看到最遙遠的恆星有多古老?

  在球狀星團Terzan 5內部,有許多較為古老、質量較低的恆星(微弱的紅色),但也有較熱、較年輕、質量較高的恆星,其中一些會產生鐵和更重的元素。對於如此近距離的星團,哈勃望遠鏡可以分辨出其中的單個恆星,但在一定距離之外,哈勃望遠鏡就只能收集到匯聚的恆星光線。

  然而,當我們不能再觀察一個星系中的單個恆星時,又該怎麼辦呢?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根據觀察到的光來估計星系內部恆星的年齡,即使我們不能分辨這些恆星本身?

  事實上,我們可以使用一個代理來獲取無法獲得的信息,但是在翻譯星系內部的恆星年齡時,需要犧牲一些精確性。在觀測一個遙遠的物體,比如一個無法分辨(或勉強分辨)的星系時,我們仍然可以測量來自其中所有恆星的總星光。我們可以將這些光分解成不同的波長,並確定這些光中有多少是紫外光、藍光、綠光、黃光、紅外光等等。

我們能看到最遙遠的恆星有多古老?

 恆星的生命周期可以通過顏色-星等圖(如圖)來理解。隨著星團的老化,它們的顏色-星等圖會逐漸黯淡,使我們能夠確定這個星團的年齡。最古老的球狀星團,如右圖所示的更古老星團,年齡至少有132億年。

  換句話說,只要對一個遙遠星系的顏色進行準確的測量,我們就能估計出它最近一次恆星形成的時間,從而得出其內部那些恆星的年齡。

  然而,由於我們必須做出這些估計,也就引入了不確定性。一個在數億年時間裡經歷多次恆星形成的星系,與一個只發生過一次重要合併,然後同時形成所有恆星的星系,可能會呈現截然不同的圖像。對於藍色極深的星系,誤差可能小至幾千萬年,而對於缺少年輕藍色恆星的星系,誤差可能大至10億到20億年。

我們能看到最遙遠的恆星有多古老?

  可以與今天的銀河系進行比較的星系有很多,但相比我們今天看到的眾多星系,與銀河系相似的更年輕的星系本質上更小、更藍、更混亂、氣體更豐富。對於第一批星系來說,這種效應已經達到極點。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星系的固有顏色來判斷其恆星的年齡。

  科學家還可以應用其他的方法,比如測量表面亮度波動(這取決於變星,即從地球上觀察其亮度有起伏變化的恆星,而變星又取決於星系內部恆星的年齡),但是大多數方法在超出一定距離後就失效了。然而,如果我們可以獲得光譜學測量數據,而不是僅僅通過各種顏色通道(即通過光度)來測量亮度,那就能獲得更好一點的結果。通過吸收線和發射線來測量各種原子和分子躍遷的強度,我們就可以根據最近一次恆星形成爆發以來的年齡,從而確定一個星族的位置。

我們能看到最遙遠的恆星有多古老?

  這張圖片顯示了迄今為止發現的一些最遙遠星系的光譜線確認結果,這使得天文學家能夠確定我們與這些星系之間令人難以置信的遙遠距離。各種特徵的相對強度可以為我們提供最近恆星形成的跡象。

  總結一下,如果想知道你所觀察的恆星的年齡,你需要了解兩件事:

  1。 你需要知道你所看到的光線有多古老,這意味著你需要知道這個物體在膨脹的宇宙中距離地球有多遠;

  2。 你需要知道恆星本身的年齡,從你收集到星光的那一刻開始回溯。

  當你能分辨出單個恆星時,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但科學家目前只能分辨出5000萬至6000萬光年之外的單個恆星。相比之下,可觀測到的宇宙向四面八方延伸約460億光年,這意味著我們無法對宇宙中絕大多數的恆星使用這種方法。我們只能使用某種間接方法,比如基於星系本身顏色的年齡估計,但這會帶來額外的不確定性。隨著對恆星和恆星演化的更深理解,以及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應用的高級儀器和望遠鏡,科學家有望更精確地了解那些最遙遠、最古老的物體。(任天)

相關焦點

  • 宇宙最古老恆星長什麼樣?
    宇宙最古老恆星長什麼樣?天文學家擬在月球設望遠鏡  據美國中文網報導,儘管宇宙大爆炸發生在130億年前,但天文學家們仍然希望看到它留下來的痕跡。近期,天文學家提議在月球上放置一個巨大的望遠鏡,以研究宇宙中的第一批恆星。  德克薩斯大學天文學家安娜·紹爾說:「望遠鏡將能夠觀察到大爆炸之後形成的第一批恆星,它們通過大爆炸所產生的物質形成。」
  • 什麼樣的望遠鏡能讓我們看到宇宙第一顆恆星的光?
    我們對它們是如此好奇,但就連預計明年發射的最強望遠鏡——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也無法看到那麼遙遠的宇宙。想要一探宇宙深處初代恆星的奧秘,我們需要一個更大的望遠鏡——終極大望遠鏡(ULT)。初代恆星藝術想像圖Credit: Public Domain目前ULT還只是一個概念。現有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無疑能向我們展示許多有關早期宇宙的信息,但我們仍希望將來能擁有更強大的望遠鏡。無限的好奇心驅使著我們建造ULT。
  • 我們身體中的元素從何而來?這都蘊含在宇宙最古老的恆星裡
    一直到今天,這些「小鮮肉」恆星們,它們已經繼承了成千上萬代恆星的遺產,所以它們體內的金屬含量已經是130億年前老祖宗的200萬倍。如果有一天你恰巧碰到一個金屬含量很低的恆星,那麼恭喜,你看到了宇宙的極早期。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覺得我們能看到最早的恆星嗎?由於限於我們現在的觀測能力,第一代恆星對我們來說,就像黃帝堯舜一樣,只是一個傳說。
  • 銀河系有上千億顆恆星,為什麼能被肉眼看到的星星只有6000多顆?
    如果以人眼可以直接看到的星星來算,地球南北星空中的星星大約有6000多顆。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星星,其本體是宇宙中的各類發光或者反光的天體。宇宙那麼大,僅僅銀河系就擁有大約2000億顆恆星,為什麼在地球夜空中只能用肉眼看到6千多顆星星?
  • 銀河系有上千億顆恆星,為什麼能被肉眼看到的星星只有6000多顆?
    如果以人眼可以直接看到的星星來算,地球南北星空中的星星大約有6000多顆。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星星,其本體是宇宙中的各類發光或者反光的天體。宇宙那麼大,僅僅銀河系就擁有大約2000億顆恆星,為什麼在地球夜空中只能用肉眼看到6千多顆星星?肉眼可以看到那些星星?
  • 美國華裔科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古老最遙遠的超大質量黑洞和類星體
    天文學家在一個遙遠的發光類星體的中心發現了一個特大質量的黑洞,或許有助於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了解古老的黑洞是如何形成的。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顆距地球130.3億光年的類星體。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距離地球最遠的類星體,形成於宇宙大爆炸後的6.7億年後。
  • 宇宙中最古老的文明有多古老?
    宇宙中最古老的文明,推測比人類早了幾十億年!眾所周知,45億年前,地球從一片混沌中誕生,而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行星是psrb1620-26b,距今約127億年,地球是45億年前。比地球早了80多億年,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宇宙中最古老的文明有80億年以上的歷史呢?
  • 發現最遙遠的類星體與最古老超大質量黑洞,形成於大爆炸後6.7億年
    宇宙從誕生到發出第一束光歷經了數百萬年時間,接著恆星開始形成、聚集成星系,然後星系氣體與塵埃圍繞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旋轉,形成整個宇宙中最明亮的物體:類星體。最近,天文學家再觀測到當今距離最遙遠的類星體與最古老的黑洞,形成於大爆炸後僅6.7億年,打破了3年前的最遠類星體記錄。
  • 平時我們看到星星,是恆星還是星系?
    在滿天繁星的夜空中,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星星既有行星,也有恆星,甚至還有河外星系。肉眼可見的行星都位於太陽系內,它們分別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以及土星。其中金星最亮,並且也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月亮不算)。而太陽系中的另外兩大行星以及太陽系外的行星均無法通過肉眼看到,因為它們的尺寸相對較小,自身不會發光,並且距離我們十分遙遠。事實上,在目前已知的數千顆系外行星中,很多行星甚至都無法用天文望遠鏡直接觀測到,只能通過間接方法來找到它們。
  • 科學家發現宇宙最古老的恆星
    你知道人類已知年齡最大的恆星有多大了嗎?一顆編號為HD140283的恆星,它的年齡達到了驚人的144.6億年,是已知最古老的恆星,因此它也獲得了一個名字「瑪土撒拉星」瑪土撒拉星是聖經中最長壽的人,而在目前主流的宇宙模型中,國外科學家推測,宇宙的年齡大約為138億年,那這顆瑪土撒拉星怎麼可能比宇宙還要古老呢?
  • 人類所知最古老最遙遠的星系,被北大團隊確認
    我們宇宙的年齡大約為138億年,而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江林華領銜的國際團隊確認了一個星系遠在134億光年外,是人類至今發現的最遙遠天體。這意味著,這個名為GN-z11的星系在宇宙大爆發後約4億年就已經形成,它發出的光經歷了134億年的穿行才抵達地球上的望遠鏡,十分古老。該成果對理解宇宙早期星系和恆星形成有重要意義,為研究宇宙極早期天體打開了一扇窗口。
  • 根據我們的宇宙學模型,有證據表明最初的恆星形成過快
    新證據表明,對於我們的宇宙學模型來說,最早的恆星形成得太快星際雲-面紗星雲(圖源:sciencealert)我們思考整個宇宙的組成,主要問題之一是最早期的恆星是如何誕生的?人們認為恆星是在大爆炸後的一億年裡出現的,我們已經發現了一些非常古老的恆星;但在原始宇宙湯中,恆星的誕生過程依然是一個很大的謎。在宇宙深處,有一團氣體雲給了我們重要線索:它是如此遙遠,以至於發出的光線花了近130億年才抵達地球,這意味著我們看到的雲與大約8.5億年前宇宙裡的一樣——這只是它目前壽命的短暫一瞬。
  • 宇宙究竟有多?最遙遠天體距地315億光年,我們是否活在虛擬中
    關於我們生活於其中的這個宇宙,《銀河系漫遊指南》一書的作者,英國著名劇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曾經寫道:它很大。  想要了解宇宙究竟有多大,將一枚硬幣放在你的面前。假設這枚小小的硬幣就是我們的太陽,那麼另一顆代表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比鄰星的硬幣就應當放在大約563公裡之外。
  • 天文學家發現了宇宙中最古老、最遙遠的「超大質量」黑洞和類星體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非常非常遙遠的星系裡…… 天文學家周二宣布,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古老、最遙遠的「超大質量」黑洞和類星體。 黑洞和類星體的年齡超過130億歲,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黑洞和類星體,這讓天文學家對早期宇宙中巨大星系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人類肉眼看到的最遙遠的天體都有哪些?是否都在銀河系內?
    每當夜幕降臨,當我們抬起頭望向天空的時候,如果天氣條件允許,我們幾乎都能看到滿天的星光。不過,隨著現代汙染的日益加重,不少星星的光亮都被遮擋了,我們也便看不見小時候那麼多的星空。不過,雖然如今我們能看到的星星不多,但是那些看不見的並不代表它們就不存在,那麼,人類肉眼所能看到的最遙遠的星星又有哪些呢?它們又是否如同地球一樣,都處於銀河系的範圍之內呢?要知道,在古代科技不發達的時候,因為人們對於星星和宇宙並不了解,所以關於星星古人都將它們奉做神明,認為每一顆星星上都居住著一個神仙。
  • 肉眼能看到的最遠的星球,離地球有多少光年?
    據科學家們統計,夜空中用肉眼能夠直接觀測到的星星大約有6000多顆,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恆星,而且距離地球普遍沒有超過1000光年。那麼,我們人眼所能看到的最遠星球,距離地球會達到多少呢?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時,你看到的月亮距離我們384000公裡遠;看到的金星最近時距離我們也有4000多萬公裡。你要是看見了土星,那就看到了13.5億公裡遠了。不過天空中肉眼可見的星星只有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這幾顆之外,大多數的星星都是恆星,而且距離我們都十分的遙遠。遙遠到不能再用公裡計算距離了,要用光年了。
  • 肉眼能看到的最遠的星球,離地球有多少光年?
    據科學家們統計,夜空中用肉眼能夠直接觀測到的星星大約有6000多顆,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恆星,而且距離地球普遍沒有超過1000光年。那麼,我們人眼所能看到的最遠星球,距離地球會達到多少呢?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時,你看到的月亮距離我們384000公裡遠;看到的金星最近時距離我們也有4000多萬公裡。你要是看見了土星,那就看到了13.5億公裡遠了。
  • 美媒:科學家或發現最遙遠亦是最古老星系
    美媒稱,天文學家觀察探測茫茫宇宙,發現了他們認為迄今觀測到的最遙遠(因而也是最古老)的星系。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2月22日報導,GN-z11星系或許沒有酷炫的名字,但是科學家發現,它看來是迄今探測到的最遙遠和最古老的星系。
  • 人類通過肉眼能看到的最遠天體有多遠?
    那麼在浩瀚的宇宙中,人類通過肉眼能夠看到最遠的行星是哪顆呢?最遙遠的恆星又是哪顆呢?人類自古就能夠觀察到夜空中的星星,並且利用一些星辰的特點來指路,也賦予一些星星特殊的含義。直到人類發明了天文望遠鏡之後,宇宙的場景逐漸在人類面前展開,我們的先人們也逐漸為那些已經確定的星球逐個命名,因此才產生了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以及太陽系外一些備受關注的星球。
  •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古老、最遙遠的星系
    直到現代天文學時代,我們才有了相當肯定的答案。根據最廣為接受的宇宙學模型,宇宙開始於大約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即便如此,天文學家仍然不確定早期宇宙是什麼樣子的,因為這段時期正好與宇宙的「黑暗時代」相吻合。因此,天文學家不斷探索儀器的極限,希望觀測最早的星系是何時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