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類似instagram這樣的輕公司在中國無法複製?(youtube,dropbox都是這個類型)第一,他們不需要做內容審核,在中國,他們的規模至少需要幾百人審核內容;第二,雲服務便捷, dropbox和instagram都是搭建在amazon基礎上。第三,競爭環境好,在美國會被巨頭收購,在中國會被巨頭山寨。
Instagram不是第一個照片網絡共享服務提供者,也不是唯一一個社交類APP。它有17個效果的濾鏡,你可以任選一個美化你的照片。類似於社交網站,你可以寫上照片的描述,記錄下拍照的地點,你可以看到你關注朋友的照片,「贊」一下,或是留下評論。
如果Instagram在中國,這些噱頭不足以打動用戶,如果說「這是一個可以免費發彩信的軟體」,推廣效果更佳。 Instagram的兩名創始人分別是Kevin Systrom 和Mike KriegerSystrom 畢業後在Google的收購部門工作了一年,今年28歲,隨後去到了一家從事旅行業務的創業公司Nextstop,沒有計算機學位,沒有接受過正式培訓, 但他下班後堅持自學編程,在這家創業公司被Facebook以人才收購的方式收購後,Systrom又去早期的Twitter實習了一段時間。但是他自己 心裡一直打算獨立做點什麼。
如果Systrom在中國,Systrom在這家公司第一項工作是發外鏈,經理每天會給他安排一定數目的指標,按業績提成,經常「自願加班」到深夜。此外,還要刪除負面信息,有時候還會帶個團,和景點商販討論如何分成。而Krieger之前是一個頗為低調的工程師和用戶體驗設計師,他在一家名叫Meebo的創業公司工作了1年半,在那裡他負責帶上一幫高中生測試Meebo應用的用戶界面。
如果Krieger在中國,會因為設計不出「大氣」的界面而遭到經理的抱怨,一張圖提成50元,一個UI提成60元,保底工資1800,三險一金,中午管飯。Instagram的初期是這樣拉到風投的:「故事要從我在NextStop工作時開始,當時我從事市場營銷工作。我有一些簡單的創意,於是開始晚上自學編程(我沒有獲得過任何正式的計算機科學學位或相 關培訓)。其中一個創意是將Foursquare和社交遊戲Mafia Wars的元素綜合起來(因此取名為Burbn)。我想可以用HTML5開發一個原型產品然後拿給朋友們試用。他們最後都用了這款根本沒有任何品牌元素和 設計的原型產品。我花了幾個周末給他們改進這個產品。
在創業公司Hunch的聚會上,我偶然碰到了一些人,他們將Burbn變成了現實。當 時,風投公司Baseline Ventures和安德森•霍洛維茨(Andreessen Horowitz)的兩個人在場。我給他們看了這個原型產品,最終我們約好一起喝咖啡談談。首次會談後,我決定離職單幹,看能不能靠Burbn建立一家公 司。兩周後,我獲得了這兩家公司50萬美元的投資並開始尋找團隊。」
如果Instagram在中國, 風投會問他三個問題:1,怎麼防範周鴻禕;2,怎麼防範騰訊;3,怎麼防範政府。15個員工10億美刀!Instagram founder Kevin Systrom:2個半技術人員(他自己是那半個)支撐1200萬用戶,整個team一共只有6個人。13名員工,創立僅551天,取得2700萬iOS用戶,被Facebook以10億美元收購。
這要在中國,至少得28人,另外一半得負責刪圖;而且小馬哥會說:「才1200萬?」,評估書中不得不在1200萬用戶後面在加個0。如果被騰訊或者百度等大公司看上了,於是會有下面的對話:
「50萬,賣不賣?」; 「你當我傻啊,我有幾千萬用戶,我創新,我....」; 「創新你妹,不賣老子明天就做一個,讓你5萬塊都得不到!」; 「算你狠,我能上你們公司上班不?」
在被收購不到16小時後,Instagram的全體員工已經背著包到Facebook上班了。他們的總身價是10億美元。最右側的型男就是Instagram聯合創始人、CEO凱文•斯特羅姆。
這要是在中國,先裁員,再招人,其他公司開始挖牆角,創新工場提供北京戶口,騰訊讓你去馬化騰辦公室領獎金哦。為什麼類似Instagram、youtube、dropbox這樣的輕公司在中國無法複製?第一,他們不需要做內容審核,在中國,他們至少需要幾百人審核內容。
第二,雲服務便捷, dropbox和instagram都是搭建在amazon基礎上。
第三,競爭環境好,在美國會被巨頭收購,在中國會被巨頭山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