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我們全家依依不捨的離開香港,搬家到墨爾本定居,我們租了房子,在墨爾本安頓下來,我用了半年時間找了份工作,現在這些話寫出來只是簡單的幾句,其中的每一天苦辣酸甜對我們而言,歷歷在目。
搬家是我們全家第一次來澳洲,在墨爾本登陸之前甚至沒做過多少研究,來了才知道,墨爾本不愧是全球最宜居城市(經濟學人智庫EIU2019排名),是個真正的世外桃源:人不多也不少,生活節奏舒緩平和,城市美麗典雅,平靜而不失活力,郊區古樸天然,熱情淳樸,我們在市區附近的郊區(Suburb)安頓下來,開始一段新的生活。
和熱鬧而繁華的香港相比,一切對我而言都是新奇的,未曾經歷過的:晚上八點以後就萬籟俱靜只有蟲鳴的生活,一周集中買一兩次菜每天都在家做飯的生活,第一次買車開車,還有墨爾本著名的一天四季的淘氣天氣。
孩子們很快有了新的同學朋友,新的校園生活--她們在香港時嚮往的快樂的校園生活。我很珍惜這人生新的歷險,新鮮感。親身投入去過這種郊區生活,令我對自己看過的小說,電影有了更深的理解,這種體驗筆墨不能描述,例如,當我每周推著垃圾箱到街道擺好,我就想起《Gone Girl》裡本.阿弗萊克這個同樣的舉動。在通勤的火車上看到穿著三件套戴著高高的禮帽,扶著公文箱的人,在公司下午簡單的party上吃著奶酪喝著香檳,在車站或路邊,看到金髮碧眼,高大健碩在9度天氣裡穿著短袖的人,日復一日活在其中才慢慢覺出其中滋味。
這大概是為什麼雖然我總想過平靜的生活而內心裡又總是感到不安想去打破它過另一種不同的生活,回頭看看,這十幾年,我們從兩個到四個正是在平靜—>打破平靜—>平靜 循環。接下來這些年,也許是十年,我們大概會在墨爾本度過,但之後會在哪兒,我現在也不知道。
九年前我和葉卡帶著兩個隨身的皮箱乘船到香港登岸,一住住了八年,我至今仍記得初到香港時的興奮和開心,我們很快就愛上了香港,那時我們住在西貢山腳下的一大座公共屋邨裡,人口密集,每天都熱熱鬧鬧但忙碌的人們熱情有禮,秩序井然,儘管工作時間長,壓力大,但我第一次感到自己過上了內心安穩而平靜的生活。我們都非常愛香港,離開香港是個艱難的決定,到現在仍然依依不捨,剛來墨爾本的日子,兩個女兒雖然都很喜歡現在的學校,但睡覺前給她們講完故事快要入睡時大女兒小聲的問了幾次: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回香港?二女兒說過幾次,我喜歡香港,因為在香港我的生日是夏天。
我還記得有一天我接到她們放學,一路走著回家,當時正是深秋,頭頂是湛藍的幾乎失真的天空和幾朵白的像塑料的雲朵,路兩旁是美麗的紅葉,深秋的陽光曬的我暖暖的,大女兒忽然問我,爸爸現在香港是幾點?我說現在大概是香港的一點多,她說,一點多,我的同學應該剛吃過飯,我現在要過一點多。看著她天真的樣子,我忽然有點兒傷感,想起《世說新語》裡有一則類似的故事。孩子們表達鄉愁的方式正是如此。故園千裡,她們註定要在這片大陸長大了。日復一日,她們找到自己新的生活,漸漸變成了墨爾本的孩子。
對我而言,墨村兒給我最大的感受是簡單,自由。從國內到香港,我見識了專業主義管制的世界第一流的城市是什麼樣的。所以初到墨爾本是有點兒失望的。年紀大的好處之一是我不會匆匆下結論而是懷著好奇心去理解和探索這個全球最宜居城市的節奏和內在邏輯。半年中我買了車開始開車,每天積極的面試找工作,工作確定下來就投入了本地的生活。慢慢理解了這個城市,愛上了此地的生活。
墨村兒的人給人的感覺就是簡單而熱情,一件很小的事,一句話,可以笑很久,開心很久,我羨慕這種單純的快樂,無憂無慮的日子。活在其中也慢慢的被感染,找回失去的純真,失去的快樂。
這裡的工作壓力也不大,準時上下班就好,對工作的要求也是盡力而為就好。對個人時間的尊重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下班後不會接到任何和工作有關的電話,如果接到了第一句肯定是:I’m sorry (因為打擾了你的生活而抱歉)。聖誕假期有兩周假,和朋友出去露營了十天,第一天回到公司上班時我甚至因為太久沒有開電腦忘了登入密碼。員工也不必等到老闆下班才下班,恰恰相反,我呆過兩家公司都看到同一幅景象:一到下班時間,老闆還在忙,員工一個個就熱情的和他講拜拜了。
公司印表機壞了一天,從上到下,沒人發火還發笑話(你發現印表機不能用了嗎?相信我,你不是一個人!我們全層的印表機都不能用了!),列車晚點亂套,車站工作人員說:今天這個站上的人可能會比較多哦,希望你們能交到新朋友,甚至有一次銀行系統故障導致電子交易兩天不能操作,出故障時是周五,於是知道第二個周一才恢復--只有全社會都得這麼沒心沒肺的配合,大家才能過上這種緩慢悠閒的生活。
所以這半年多來回CBD的上班生活,我遇到過許多次列車忽然取消,晚點,不停站,一開始是非常氣憤的:那麼高的票價,就提供這樣的服務??(在香港這是不可想像的)後來也習以為常了,畢竟晚點了在公司群組裡講一聲就行了,甚至不用晚下班彌補時間。
這是落後嗎?也許是吧,因為一個社會的節奏如此,一個個人想要快速高效也是不太可能的(畢竟需要別的配合),但在這個節奏下,我有大量的時間陪孩子,讀書,做自己喜歡的事。在我住這個suburb,兩百年沒有多大改變的商業街上,幾乎所有的商鋪5點鐘就關門了,孩子們也很少再逛街買東西,大量時間都在家裡,在一望無垠的公園裡跑跑跳跳的度過了。
今天回頭想想,這不正是我小時候的生活嗎?學校就在附近,同學也住在附近,在學校玩,作業在學校寫完了,放了學也是玩,爬樹,帶著自己的狗在草地瘋跑,耍單雙槓,蕩鞦韆。
兜兜轉轉,費了這麼大的氣力,只是讓孩子和自己過上了童年時的生活。接下來也許考慮養只狗養只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