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花叫作大王花,早有耳聞。網傳在世界紀錄中最大的大王花綻放開的花朵足有1.4米的長度。
作為愛情象徵的玫瑰花大小僅有5釐米左右,而中國人比較喜歡的牡丹花花朵已經算是偏大的,但最大也只有25釐米左右。相比於大王花也只是「小巫見大巫」。大王花除了有龐然大物的外形讓人稱奇,它身上還有很多與眾不同的故事可以拿出來講一講。接下來小紅兄就從三個方面帶大家走近這種神奇的花朵。
大王花的「傳播繁衍」之秘;
大王花出產於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等熱帶雨林中。因為花瓣直徑碩大其它花朵無法比例,所以中文學名為「大王花」,帶有一層「世界花王」的意思。
大王花生長在熱帶地區,這裡沒有明顯的秋冬之分。大王花在一年中任何時間裡都可以發芽開花,但大部分的大王花會集中在5-10月發芽開花。當大王花發芽後,它會經歷幾個月的緩慢生長,由桌球大小成長到包菜大小才會展開花瓣形成巨大的花朵。厚積薄發的大王花經過幾個月的成長只換來了4-5天的花期,此後花瓣便開始腐爛。
綻放後的大王花也十分的例外,一般的花朵在開花後都會釋放出香氣來吸引蝴蝶和蜜蜂採蜜完成授粉,但大王花卻另闢蹊徑選擇釋放出燻人的臭氣,來吸引眾多的蒼蠅和爬行昆蟲幫助它授粉。但通過科學家們的研究後發現這種臭氣能有效的避免了大王花被野豬等大型動物的踐踏對它產生破壞。
一些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在圖片中的大王花,只見花朵卻不見花葉,難道它不進行光合作用嗎?這是因為大王花是一種寄生性的植物並不需要自身提供營養物質(寄生:即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後者給前者提供營養物質和居住場所,這種生物的關係稱為寄生)。
當大王花授粉成功後會在果肉內形成成千上萬的種子,這些種子的體積非常的小像真菌一般,肉眼幾乎不能察覺到它。既是寄生,種子又非常的小。所以一些科學家猜想大王花更像是蘑菇一樣的植物。
大王花常常會選擇在葡萄科爬巖藤屬植物的蔓生莖的根部或較低的攀緣莖上進行寄生。但寄生並沒說得這麼簡單,大王花的種子需要穿破原有植物的表皮進入植物內部才能吸取所需營養。大王花種子是如何做到的呢?
大王花的種子太小科學家們研究起來非常的不容易,無法揭開這層面紗。但有部分學者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部分科學家認為當一些大型的動物如野豬、鹿群的腳上沾上了大王花的種子後,再踩踏藤屬植物的蔓生莖,讓大王花的種子進入到了藤屬植物的蔓生莖的表皮內部。
一些科學家認為大王花的果肉深受地松鼠的喜愛,當它們啃食大王花的果肉後,會到藤屬植物的表皮上磨牙,得以讓大王花的種子獲得傳播。
大王花就是「食人花」的傳言;
在19世紀時,傳言有探險家在叢林中見到了一種可以吐掉活人的「食人花」。經過科學家們的重新搜索尋找並沒發現探險家口中所說的「食人花」。但在通訊和科普還不發達的當時,不少人以訛傳訛,認為大王花就是傳說中的「食人花」,實者誤會大了。
到了現在不少的影視作品中也會出現虛構的「食人花」形象,但其原型就為大王花(如《精靈寶可夢》中的臭臭花)。但僅為劇情需要。
在自然界中以動物為食的植物「豬籠草」算是一種,它可以通過自身散發出的氣味吸引蒼蠅等小型昆蟲掉入其陷阱被它捕食。而大王花也可以通過臭味吸引蚊蟲到它的花朵內部,但大王花只是為了讓它們幫助自己完成授粉。
所以大王花並不是傳說中的「食人花」,也不會通過動物獲得自身所需的營養。
大王花的「拉丁文學名」命名淵源;
世界上第一個對大王花著手研究的是一名來自法國的探險家路易·奧古斯特·德尚(Auguste Deschamps)(1797年發現大王花並著手研究),當一種全新的植物被帶到西方人的世界時,西方學界在為這種新植物進行學名命名時,一般都會首先使用發現者名字為其命名。
但大王花在拉丁文中的學名中卻並沒有路易·奧古斯特·德尚的名字。而是採用了1818年才發現大王花的英國植物學家約瑟夫·阿諾德(Joseph Arnold)和政治家萊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mford Bingley Raffles)的名字命名。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1797年並不是一個和平的年代,當時的英國與法國正在發生戰事,當探險家路易·奧古斯特·德尚帶著自己發現的大王花標本和相關的研究資料回法國時,途徑英國時卻被英國海軍扣留了下來。直到1954年英國人才重新打開這些資料。
但在1820年時大王花的通用學名就被統一用阿諾德大王花的名字印上了教科書。戰爭總會給人們帶來很多的損失,英法戰爭讓路易·奧古斯特·德尚錯過了大王花的命名機會,留下遺憾。所以願世界永遠和平。
原創不易,歡迎各位讀者積極留言討論;
喜歡文章的讀者也可選擇關注小紅兄,跟小紅兄一起學習和探索這個世界;
以上圖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