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窟很大,分為很多景區,小吳哥是整個吳哥窟建築的精華所在,一共有三層,登上第三層的頂部可以俯闞小吳哥建築的大致全貌。暹粒當地還有建築法規規定,所有建築物的高度不得超越小吳哥的頂層。
小吳哥是吳哥王朝的太廟,花了30年的時間來建造。小吳哥寺廟內的第一層,充滿了雕刻與壁畫,都是極其珍貴的藝術品,記錄了神話傳說和吳哥的歷史,是參觀小吳哥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壁畫位於第一層的牆壁上。
大吳哥城的南門,大吳哥城是吳哥帝國最大的國都,是一個正方形的城市。屋頂的四面佛是以闍耶跋摩七世為藍本雕刻而成的。現在我們只能看到三個佛頭了,曾經佛頭上裝飾的金箔也已經不見蹤影。
巴揚寺就是著名的「吳哥的微笑」所在地,是當時的國廟,一共有54座塔組成,代表了吳哥帝國的54個省。每座塔上都有四面佛,佛像上的笑容各不相同,分別代表了:慈、悲、喜、舍。
巴芳寺位於巴揚寺的附近,它建於11世紀初,比大吳哥城還要早,因為位置有點隱蔽,初次來吳哥的遊客通常會漏掉它。這座石柱引道很有特點,它的兩側原本是水池。
巴芳寺背後的臥佛像,是吳哥窟修復難度最大的地方。年代久遠的它損毀嚴重,在法國殖民時期,維修團隊將一塊塊石頭取下,並加以編號建檔,原計劃整理完畢之後再拼裝回去,誰料柬埔寨發生內戰,文件被毀,工作人員被殺,導致它成了一堆組不回去的石頭堆。
癲王臺的浮雕,癲王臺最值得參觀的並非上方的佛像,而是平臺下方地道裡面的牆面浮雕,雕刻得栩栩如生又非常立體,大多是阿修羅與蒂娃妲女神的雕刻,超出了大多數吳哥古蹟壁畫上雕刻的立體程度。
吳哥窟吸引人的另外一點在於,它的範圍相當大,很多地方還保留著原始的風貌,甚至難尋旅遊商品店鋪和餐廳,景點之間相隔較遠,甚至是土路,但反而這樣才更好的保持了它原始未經修飾的一面。
吳哥窟有幾座寺廟被大樹盤根錯節纏繞在了一起,將軍廟便是其中一座,當初一棵榕樹的種子不偏不倚的落在了上面,開枝散葉,成為了吳哥窟獨特的景觀。
變身塔,是用來作為古代帝王皇族火化後變身為神的神殿,舉行已逝國王火葬儀式的寺廟。最上面還有固守的石獅子,在此守護所有前往另一個世界的靈魂,在古代,這裡不是一般人可以靠近的地方。
吳哥窟曾被稱為「冒險家的樂園」,因為柬埔寨長達30年的內戰,叢林中埋下了不計其數的炸彈,曾有數以萬計的無辜平民被當年的炸彈致殘甚至失去生命。在一些景點前有殘障人士組成的樂隊,樂聲令過往的人心痛。